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是,時間對每一個人是公平的,但富人和窮人間時間的價格是不同的。富人可能為了時間付出更多的金錢,窮人則可能為了金錢,付出更多的時間。而在天貓蓋樓和刷戰隊點讚的你,就是被雙十一規則篩選出來的窮人。


作者 | 許北斗

出品 | IC實驗室




01


雙十一還沒開始,這屆年輕人就已經陷入被阿里和淘寶統治的恐懼中。

不僅每天上下班地鐵、電梯、公交站全是雙十一的廣告,訂個外賣打開餓了麼、刷個新聞打開微博、看個劇打開優酷...開屏通通是一個碩大的貓頭。

有人說這些都是阿里系的產品,只要我宅在家裡,不打開這些 App,就不會被雙十一刷屏了。

年輕人,還是太幼稚,缺乏互聯網的洗禮。

哪怕你躲在馬裡亞納海溝跟海綿寶寶喝茶,只要你還在用手機,就會收到來自一句遠方溫暖而堅定的問候:

朋友,來我的天貓戰隊嗎?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一場雙十一的預售活動,就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連久疏問候的前女友,也會為了一張優惠券,邀請你和她組隊。

你不禁感嘆,她當年要是這麼好說話,你倆也不會分手了。

02

把這屆年輕人逼到這步田地的,是複雜的雙十一規則。

在五六年前,雙十一的活動規則還是簡單的,開啟時間也相對較晚。

各大店鋪都是直接標出雙十一當天的折扣價,說打五折就最多再加一些滿減這類只要能掌握四則運算就 OK 的活動。

用戶只需要提前個三五天把想買的東西丟進購物車,到了十一月十日晚上再熬個夜,把購物車清空就結束了。

從去年開始,雙十一的活動就變得越來越複雜。直到今年,從 10 月 20 日戰鬥就拉開序幕,整個雙十一戰線長達二十多天。

各種津貼、預售付定金、蓋樓、喵幣等等一系列活動規則,很多人到現在還沒搞明白怎麼玩。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難怪有網友說,雙十一策劃組大概是把葛軍請去了,活生生將購物節變成了全民算術大賽。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許多博主、公眾號紛紛發表了「如何在雙十一利益最大化」的購物攻略,旨在幫助大家迅速釐清遊戲規則,薅到羊毛。

結果是一通花裡胡哨的操作下來,最終領了一張五元優惠券。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所有人都在奇怪這麼一個問題:

雙十一為什麼不能像過去那樣好好打折,非要把規則弄得這麼複雜?

原因很簡單,當你被這堆規則弄昏了頭,懵懵懂懂地被拉進各種戰隊、直播間,每天盯著手機,逛店鋪、做任務的時候,你就變成了一茬綠油油的韭菜。


03

這不是什麼新鮮問題。不僅現在的年輕人在問,十多年前的時候,我媽也問過。

那個時候沒有電商,更沒有雙十一,大家都是去商場購物。每年最大的活動不在光棍節,而是在平安夜。

每年到了年底,都是人們工作熱情最低,消費慾望最強的時候。所以必須有一個打折狂歡來刺激大家。

中國的傳統節日講究團圓,像元旦和春節都是在家吃飯的節日,逛街的人少,因此並不合適。於是聰明的商家把這個任務放在了洋節上。

像平安夜、聖誕節、情人節這些洋節,就是互聯網時代興起前,中國人民的雙十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平安夜。

最初平安夜各大商場的折扣也非常簡單,就是打折,商場扮演了淘寶天貓的角色,一般全場七、八折起,各個專櫃還有自己的折扣。

每到 12 月 24 日的晚上,在商場排隊結賬的人可以一直從櫃檯排到門口。

後來規則就逐漸複雜起來。一開始是滿減,滿 1000 減 200,聽起來好像跟打八折差不多,實際上許多衣服售價 998、999,要想上 1000,就得再買一件。

精明的家庭主婦一般會再添一雙襪子。

再後來簡單的滿減滿足不了商家的需求了,就開始送券。滿 999 元送 200 元的購物券,這 200 元就不是現金,只能當日再在門店裡消費了,等於說許多衣服還是按原價購買的。

送抵扣券的商家還算良心的,有些商家還開發出更復雜的規則。比如滿減送打折券,打折後再滿減送購物券,一環套一環。

本來你只想買一件羽絨服,最後為了折扣,可能還得加一條褲子,一件襯衫,一雙鞋。當年資訊又不太發達,許多當媽的人乾脆拿著計算器逛街,不僅要當場噼裡啪啦算出最終價格,還要熟知片區內各大商場和品牌誰最優惠。

消費者和商家的算術大比拼,從那個年代就開始了。

當年資訊又不太發達,許多當媽的人乾脆拿著計算器逛街。不僅要當場噼裡啪啦算出最終價格,還要熟知片區內各大商場和品牌誰最優惠。本來只想買一件羽絨服,最後為了折扣,可能還得加一條褲子、一件襯衫、一雙鞋。原來預算只有 800 元,最後花掉 1500,還覺得自己佔了便宜。

所以太陽底下並沒有新鮮事。你埋頭算優惠的樣子,就和當年平安夜血拼的家庭婦女一模一樣。

只不過隨著時代的變化,電商對比傳統商場已經是鳥槍換炮。過去的資本家是拿著鐮刀一刀刀地割韭菜,如今的資本家是開著收割機一片片地割韭菜。


04

這些複雜的優惠活動,其實都逃不過一個基礎的經濟學概念 ——

價格歧視

雖然名字中帶有「歧視」兩個字,但不要誤會,這並不是什麼貶義詞。其定義是生產者將相同生產成本的相同產品,以不同價格售予不同買家。

聽起來似乎並不難理解。但要解答為什麼天貓淘寶要制定這麼複雜的規則,就要搞清楚兩個問題:為什麼要價格歧視和如何辦到價格歧視。

如果問一個人,一個產品的售價是由什麼決定的,大部分回答可能是「成本」。這個回答不算錯,可是並不完整——起碼無法解釋為什麼一顆鑽石能賣那麼貴。

除了成本以外,決定商品售價的關鍵因素是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價位。商家的定價策略,在去除成本以後,本質上就是一種與消費者心理預期價位的博弈。

比如一件衣服,成本是 100 元,有人願意花 150,有人則願意花 500,商家如何定價才能利益最大化?最好的方案當然是讓價格是波動的,以此將一個商品儘可能地賣給更多的人。

市場最基本的概念是供需關係。最簡單的供需關係是,一個商品如果賣的越貴,買的人也就越少。如果賣得越便宜,買的人則就越多。

如果把一個商品按成本價售賣,當然能把商品最快的賣出去。成本 100 的衣服售價 100,可能幾秒鐘就搶完了。但這種定價方式顯然不符合利益最大化,所以如果能把商品按每個人的心理價位去賣,比如給願意花 150 的賣 150,給願意花 500 的賣 500,甚至願意花 1000 的人賣 1000,自然是最完美的。

怎麼區分這些人,就是價格歧視的意義所在。

第一種是「完全價格歧視」,商家知道每一個消費者的預期價位,因此每一個消費品的交易都按照消費者的最高心理價位售出。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生活裡在菜市場的「討價還價」。一斤排骨老闆賣 40 元,你臉皮薄,砍到 35 就成交了。隔壁王大媽身經百戰,舌戰半小時最後 30 元就買走了。對門的李太太家境殷實,都不帶還價,直接 40 拿走。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佔了便宜,但獲得最大收益的是肉店老闆。這就是「一級價格歧視」。

很顯然這種方式過於理想化,效率也低,商家不可能在超市和商場裡討價還價。這個時候就有了「二級價格歧視」。

二級價格歧視又被稱為「區間定價」和「數量定價」,顧名思義,商家可以按照消費者不同的購買數量區間來定價。

譬如我們乘坐出租車不同里程數的價格不同,在超市買菜,用保鮮膜包裝好的蔬菜和散裝蔬菜的價格也不同。

麥當勞常用的「第二杯半價」也屬於二級價格歧視。麥當勞不滿足只賣一杯飲料的利潤,消費者不願意為第二杯付第一杯一樣的價格,於是麥當勞耍了個小花招。

你以為你付了更少的錢喝到了兩杯飲料,其實本來你就只想喝一杯。對於麥當勞來講,一杯飲料的成本是絕對低於第二杯半價的。通過這個策略,它就能賣出更多的飲料。

只能說這是單身狗的悲哀。

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價格歧視是「三級價格歧視」,就是按市場的區隔和人群的劃分來進行定價。簡單說就是富人願意付得更多,窮人想付得更少,通過人們的身份來區別定價。

航空公司就經常採取這種策略。航空公司通常將消費者分成出公差的商務人士和普通旅客,能報銷的商務人士對於價格當然就不如普通旅客敏感,因此沒有哪家航空公司樂意給予更多的優惠給他們。

怎麼判斷哪些人是出公差,哪些人是去旅遊呢?最便捷的方法是工作日定價更高,週末定價更低。因為商務人士出差通常在工作日,而旅行的人則較多選擇在週末出行。

雙十一的規則之所以策劃得如此複雜,就是利用了三級價格歧視。


05

有人又要問了,我只是參與了這些遊戲當中,淘寶和天貓如何區分我的身份呢?

這裡面最重要的問題在於,參與到這些活動中的人,以為自己是免費拿到了折扣,其實他們也付出了成本,那就是時間成本。

一個很殘酷的真相是,時間對每一個人是公平的,但富人和窮人間時間的價格是不同的。富人可能為了時間付出更多的金錢,窮人則可能為了金錢,付出更多的時間。

你要去距離二十公里外的機場,地鐵 5 元錢要一個半小時,出租車 100 元但只要需要四十分鐘,這多出來的 95 元,就是富人願意為節約的 50 分鐘所付的價格。

淘寶和天貓通過複雜的遊戲規則,窮人能獲得更多的折扣進行消費,富人則可以直接下單,最終將商品儘可能地賣給人更多的人。

所以為什麼生活裡的窮人總能算出最優惠的價格?因為富人直接抄一下窮人的購物車下單就行了,那些規則裡用時間換來的優惠券重要嗎?

這世上哪有什麼會過日子,只是真的沒錢而已。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價格歧視是一個商業中常見的老概念,如今在互聯網的世界裡,被玩出了更多花樣。

像這次雙十一,許多人耗費了二十天的時間研究和參與到淘寶天貓制定的規則中,獲取的可能只是幾十上百塊的優惠。但是淘寶天貓得到了來之不易的流量。

IC實驗室在上一篇文章《昨晚第一次去看李佳琦的直播,沒想到就下單了一個沙發?!》中提到,淘寶作為一個活躍用戶達到 6 億的超級 App,增量市場基本到達了天花板。

在轉入存量市場後,更重要的課題是如何把這些流量運營起來。所以無論是淘寶直播也好,還是蓋樓、領喵幣也好,都是為了搶奪用戶的使用時長。

只要這些為了折扣的流量還在持續活躍,市場就是繁榮的,也就會刺激更多的人進行消費—— 為什麼我要排隊去買喜茶?因為我看到前面的人也在排隊。

價格歧視的根本就是摸透消費者的心理價位,然後賣更多的商品給你。

在進入存量市場以後,淘寶和天貓接下來的工作只有一個——怎麼把這 6 億活躍用戶的價值榨乾。

大數據就是這些平臺割韭菜最先進的工具。

有了大數據這個工具以後,平臺就能比過去方便得多的收集用戶資料,並給每一個用戶貼上標籤,以此來區分用戶的身份。

當賣方壟斷勢力比較強大且信息也比較靈通的情況下,賣方可以對每一單位商品都收取買方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將消費者剩餘全部收歸己有。

如今的電商平臺利用大數據,就能輕而易舉猜到消費者的心裡價位。在這場博弈中,只要消費者的心裡價位被商家猜到,就註定是弱勢方。

千人千面和定製化服務是什麼?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你所有的行為,預測出你對商品能付出的最高價格,然後用這個價格賣給你。

阿里系這幾年大力推行的會員系統、和用小額優惠券不斷讓你下載的阿里全家桶App,也是區分人群,價格歧視的一種手段。我相信這些還會越來越細緻嚴謹,更加精準地細分人群,以求「流量盡其用」。

被雙十一規則玩死就是羊毛黨的終極宿命

之前被曝光的各種「大數據殺熟」,底層邏輯同樣來自價格歧視。為什麼這些平臺敢於殺熟,直到很久以後才被人注意到?正是因為他們通過這些方式區分了用戶,通過標籤認定你是對價格不敏感的熟客,然後給你標上了你能接受的最高價格。

給一部分人賣高價,獲取利潤。給一部分人賣低價,獲取流量。無論你是富人還是窮人,在資本家眼裡,都可以物盡其用。

我們費盡心思摸清雙十一複雜的活動規則,拉著親朋好友組建戰隊,最後還要為上百塊的優惠沾沾自喜,以為薅到了資本家的羊毛。

但仔細想想,那些耗費的時間真的只值這麼一點優惠嗎?你一開始真的就決定買這麼多東西嗎?

羊毛永遠出在羊身上。


https://b23.tv/av36313237

雙11優惠規則為啥這麼複雜?窮人和富人被區別對待了嗎?李永樂老師講價格歧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