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小小蜱蟲而引起”

隨著非洲豬瘟疫情的不斷髮展,很多養殖企業已經到了談豬瘟色變的程度,很多人非常想知道非洲豬瘟的是怎麼傳播的,有沒有預防傳播的辦法。

一、非洲豬瘟的症狀和診斷

一般感染潛伏期5~9天,或更短,臨床實驗感染則為2~5天,發病時體溫升高至41度 ,約持續四天,直到死前四十八小時,體溫開始下降為其特徵。

初時三至四日發熱期間,豬隻之食慾,顯出極度脆弱,顯示出極度的羸弱,尤其後肢更甚,脈搏動快,咳嗽,呼吸快約三分之一,顯呼吸困難,漿液或粘液膿性結膜炎,有些毒株會引起帶血之下痢,嘔吐,血液變化似豬瘟,體溫升高時發生白血球性貧血,往往發熱後第七天死亡,或症狀出現僅一、二天便死亡。

養豬除蟲|養殖除蟲|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小小蜱蟲而引起”

二、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

由於非洲豬瘟病毒生存性能很強,在血液、糞便和組織中可長期存活,凍肉中存活數年乃至數十年,未熟肉、醃肉、泔水、下腳料中可長時間存活。多以導致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十分廣泛。

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鈍緣軟蜱(一種媒介昆蟲)叮咬傳播。

2.通過引入活豬及相關產品傳入。

3.國際往來攜帶未經高溫處理的豬肉製品和國際航班、輪船和火車的餐餘垃圾傳入。(1957年和2007年分別發生於葡萄牙和格魯吉亞的非洲豬瘟疫情,均由國際航班或者輪船產生的廢棄泔水,直接飼餵生豬而引起。)

4.邊境地區家豬、野豬接觸傳播。

養豬除蟲|養殖除蟲|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小小蜱蟲而引起”

三、非洲豬瘟的防治辦法

目前由於沒有有效的非洲豬瘟疫苗和對症藥物,非洲豬瘟只能從防禦角度出發,切斷感染病毒的途徑。

1.加強科學養殖:歐洲防控經驗表明,非洲豬瘟疫情主要發生在動物安全水平較低動物環境較差的散養戶和小規模養殖場,對於有設施條件的養殖場,應儘量做到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杜絕用未經高溫消毒處理的泔水、食物殘羹直接飼餵生豬,多項研究表明,食用被病毒汙染的泔水是非洲豬瘟傳播的重要途徑之一。

2.加強動物安全和動物環境管理:非洲豬瘟對環境耐受力非常強,可長期在自然條件下以及血液、糞便等汙染的豬圈中保持感染力,因此嚴格執行清潔消毒措施十分重要,從養殖淨水、舍欄消毒等方面出發,改善動物環境,切斷感染源。

3.加強有害生物防治管理:切斷蜱蟲等有害昆蟲傳播媒介。某些種類的蜱蟲特別是鈍緣軟蜱是非洲豬瘟傳播的生物媒介,吸血昆蟲能夠將病原從一個場帶到另一個場,因此建議豬場定期組織消殺病蟲。

4.其他應急措施:不要從外面引豬種購豬,不要從外買肉和肉製品入場,減少人員出入,少參會、少出差、少聚餐,出差人員返場要隔離1—2天,控制車輛物料入場,謝絕推銷人員進場,發現疑似病例立即隔離、送檢、上報,密切關注鄰近地區和周邊豬場疫情狀況,可以將防控級別提升至高水平。

養豬除蟲|養殖除蟲|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小小蜱蟲而引起”

小結:非洲豬瘟與鈍緣軟蜱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但是蜱蟲並不是唯一途徑,在非洲豬瘟防治工作中宜採取多手段相結合來治理非洲豬瘟。非洲豬瘟其實並不可怕,只要掌握了非洲豬瘟的發病原理、傳播途徑、典型症狀,就能夠有效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