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並不會“殺死”私人汽車消費

特別關注

FOCUS

本報記者 王鵬傑

交通擁堵已經成為我國大城市病的一大頑症。有數據顯示,北京每年交通擁堵等造成的損失約佔GDP的5%,高達數千億。另外,由於交通問題引發的環境、傷亡、糾紛等也嚴重影響著人們的幸福感。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在共享經濟和互聯技術有新的進步的當下,引發了人們的思考。

共享出行并不会“杀死”私人汽车消费

10月25日上午,在浙江德清由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舉辦的2019全球未來出行大會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明確指出,共享出行或許是解決大城市病的有效方法,“共享出行是社會需求最為迫切、行業成熟度較高、規模最大、成長速度最快的一個領域,它不僅正在改變著未來的出行,還將對汽車產業的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共享出行并不会“杀死”私人汽车消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共享出行需要發展,但因大城市病而對人們正常的“擁有車”的需求加以指責甚至是限制則更是“因噎廢食”的表現。國家發改委產業發展司處長吳衛表示,“我們現在供給還是不足的,我們不大可能在70%的家庭還沒有汽車的情況下就說我們不需要汽車了,我們的經濟不可能只靠共享的方式帶來滿足14億人口的所有的發展要求。”

吳衛認為,在共享出行技術發展的當下,人們應該去審視更為深層、長遠的底層技術和認知,“一是這些變革不是空中樓閣,要有科技的引領和產業的支撐。我們現在國家整體經濟的結構面臨的問題,是製造業份額下降,製造業的比例已經相對較低。我們不僅要有科技的引領、產業支撐,更重要的還要有基礎設施的升級;二是這些變化不會一蹴而就,不僅僅是簡單的行業的分工和行業的部分重構,其實還有很深刻的融合和跨界的整合;三是不能好高騖遠、脫離實際。我想出行首先是人的出行,是所有人的出行,所以我們要全面性地考慮問題,還要以人為本、腳踏實地。

共享出行并不会“杀死”私人汽车消费

發展共享出行和促進工業製造,似乎是兩件背道而馳的事情,然而,事實在中國卻走出了並行的兩條路。一方面,城鎮化的推進讓許多原本居住在農村中的人們來到了城市,他們有著巨大的購車需求,此為汽車消費的增量之一;而另外一方面,新生代的人們,天生就是互聯網分享經濟的擁躉,陳清泰表示,“在我國,包括新生代在內的廣大消費者,天天就生活在互聯網上,他們越來越接受少擁有、多分享的理念,使我國的共享經濟發展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此外,陳清泰補充,研究表明,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之後,人們的消費需求和理念都會隨之升級,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中等收入人群的迅速崛起,基本物質需求的增速相對放緩,服務需求和共享經濟正逐漸進入發展的黃金期。

引用交通部的數據顯示,互聯網平臺經濟催生了網約車、共享單車、定製客運、分時租賃等新模式,廣州、深圳、重慶等城市的網約車數量已經超過了傳統的出租汽車,全國網約車日均訂單達到了2000萬,共享單車每天使用量達到了四千萬人次。定製客運已經在20個省市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共享出行并不会“杀死”私人汽车消费

從全球來看,綠色共享出行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已經引起主要國家和公司的關注,在這個領域,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陳清泰建議:“它畢竟是一個新事物,是一個巨大的複雜的社會工程,它還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之中,無論商業模式、運行方式、服務的產品技術,以及政府的監管,都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因此,特別需要官、產、學、研的協同努力,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良好的共享出行環境,充分釋放未來出行造福社會的潛能。

------------------END----------------

《環球時報·汽車週刊》現已入駐

共享出行并不会“杀死”私人汽车消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