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爐巷!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可是邵陽最大的兵工廠


鐵爐巷!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可是邵陽最大的兵工廠

鐵爐巷,它其實只是邵陽這座城市的一個小地名。

舊時的寶慶城並不大,以邵水河為界,過了東關橋才算進城。因而,老邵陽人習慣將青龍橋靠邵府街這頭稱之為“東門口”。

當年,中河街、張家衝都屬城外,鐵爐巷自然也就是城裡人俗稱的“鄉里”。

最早的鐵爐巷,是寶慶“鐵匠”的聚集地,大小十餘間“打鐵鋪”成行,從天光到斷黑,叮叮噹噹的節奏此起彼伏。

曾經有人不解,最初先民們為何選擇將打鐵鋪開在這裡。其實,只要稍微對打鐵這個行當有所瞭解的人,到了這裡自然就會明白。

打鐵,除了需要最基本的原材料鐵之外,還少不了一樣東西:煤。

舊時寶慶,河運是最基本的運輸方式,鐵、煤屬於重物,離岸太遠僱“腳力”不划算。鐵爐巷距離資江煤碼頭不遠,且一般幹打鐵這個行當的,大都多少有幾斤蠻力氣,在碼頭買一擔煤炭,不歇肩就可以挑到屋,一年下來多少能省下幾個腳力錢。

鐵爐巷!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可是邵陽最大的兵工廠

在七十二行當中,打鐵是個最苦的差事。舊時寶慶民間曾流傳著一句口頭禪:七十二行三樣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排在第一。

別看打鐵苦,但比較而言收入還是可觀的。只要有力氣手藝好,養家餬口是不成問題的。

那年月,無論是城裡大戶還是鄉里人家,一旦離開了鐵匠,估計連基本生活都會受到影響。

做飯的菜刀、鍋鏟飯勺、斧頭、柴刀,乃至門上的鎖釦,只要少其中一樣,你再有錢有勢的城裡人,照樣只有喊皇天。

鐵匠對鄉里人家的重要性,那就更加不用說了。小到鐮刀鋤頭,大到犁耙蒲滾,作田、挖土一樣都不能缺。

那時候,哪怕再富有的人家,用得起洋釘的是也屈指可數。在邵陽,無論城裡還是鄉下,砌屋蓋瓦需要用到櫞皮,沒有鐵匠就只能用竹釘,而竹釘那玩意沾不得水不說,用它釘櫞皮不出兩年基本上就朽了。

更何況造船的船釘,架橋用的螞蟥釘,少了鐵匠還真是行不通。

特別是在那匪患四起,烽火連天的冷兵器時代,鐵匠鋪的作用並非僅限於打菜刀、鋤頭這小打小鬧的生產工具,更多的時候鐵匠們還是造槍造炮掙錢。

你可還真別小瞧了這鐵爐巷,打大清那陣開始,它其實就是寶慶府最大的兵工廠。

話說石達開攻打寶慶城那會,太平軍其實也派探子泅渡資江,潛入過鐵爐巷,奈何其時清軍早有防範,在石達開到達寶慶之前,臨時將所有鐵匠鋪悉數搬遷進城。

鐵爐巷!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可是邵陽最大的兵工廠

據現已隨子女移居廣州的潘先生介紹,其祖上當年就在鐵爐巷開過打鐵鋪,他父親年輕的時候,就帶著他娘一起幫人鍛打過不少的馬葉子。

潘先生回憶,據他父親說當年的鐵爐巷那真叫一個紅火。那時候,稍微大點的打鐵鋪乾的全都是打刀造槍的營生,無論是早年山上的鬍子,還是後來的農會,都曾經來鐵爐巷打過梭鏢大刀,造個大抬銃。

每次驗完貨出門的時候,大多無一例外不忘挑幾隻大鐵夾子帶回去。那時候城外山上的野豬多得很,記得有一年麻子凹一戶人家在紅薯地裡套了一頭大野豬,用秤一稱好傢伙,竟然足足300斤。

打鐵雖然是個掄大錘的苦力活,但農忙季節一般生意比較清淡,這樣反倒讓鐵匠們騰出時間回鄉下搶收莊家,正好打鐵種地兩不誤。

邵陽解放前幾年,據說當地就有人放出過風聲,凡是早年替陳光中和山上的土匪打過馬葉子、造過土槍土銃的,日後都要被清算法辦。

最初的時候大家都不怎麼相信,後來找靈通人士一打探,消息竟然還真是江北那邊的地下黨放出來的。

風聲放出來沒兩天,立馬傳遍了整個鐵爐巷,直把鐵匠們聽得一個個心裡開始發毛。那些日子,只要一閒下來,大夥就會三三兩兩湊到一堆,商量著究竟該如何辦。

鐵爐巷!你可能想不到,這裡曾經可是邵陽最大的兵工廠

哪曉得,正當大家還在舉棋不定的時候,李鐵匠父子竟然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神秘失蹤了。

李鐵匠父子的手藝,在整個鐵爐巷是掛頭牌的。據說早年的時候因為打得一手好馬葉子,深得陳光中師長的賞識,還曾經被人請到儒林街的陳氏花園,與陳光中喝過酒。

大家只知道李鐵匠姓李,至於老家在哪兒誰也搞不清。有人說聽口音有點象東鄉毛家慄山的,也有人感覺象是邵陽縣羅城那邊的。

李鐵匠究竟是何許人氏,誰也說不清楚。但他的失蹤神秘消失,卻在鐵爐巷掀起了一股軒然大波,令幾乎所有的鐵匠們坐臥不安。

接下來的日子,鐵匠們走的走、溜的溜,早先那個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鐵爐巷,才不到小半年的時間,鋪子便關張了一大半。

臨到邵陽解放那陣,鐵匠們早已經跑得一個不剩,昔日熱火朝天的鐵爐巷早已風平浪靜,從此浪得虛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