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這是琅琊山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文明單位之後,獲得的又一殊榮,對促進琅琊山文旅融合發展、提升滁州城市形象、踐行文化自信,必將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菱溪石坐落在琅琊山風景區醉翁亭景區,其高130釐米,直徑100釐米,形似太湖石、質如靈璧石,具有玲瓏堅硬、嶙峋奇特、孔孔相連等特點,是我國少有的有確切記載和實證的唐晚期園林遺石,是賞石界的“唐宋遺韻”,被收錄於《中國石譜》及其圖典《古石名石》。

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菱溪石名揚天下,緣於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政治家、金石學家歐陽修。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歐陽修時任滁州知州,發掘和考證了菱溪石,他非常喜歡這塊,曾專門為之作了《菱溪石記》散文和《菱溪大石》詩。北宋一代,受文壇盟主歐陽修影響,北宋文豪蘇軾、詩人蘇舜欽,書法“宋四家”、“石癲”米芾等都曾為菱溪石作詩。此外,在滁州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滁州志》、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滁州志》和民國初年《滁縣鄉土志》等志書上均對菱溪石有詳細記載。

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歷史文化挖掘、保護傳承工作。1989年印行的《琅琊山志》記載“菱溪石,在馮公祠南,意在亭北側”,菱溪大石已在醉翁亭院落內被保護起來。

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2014年,為了進一步保護好菱溪石,根據同濟大學專家學者意見,滁州市琅琊山管委會又在醒園東北角,專為其修建了一個“天外孑遺”亭用以安置保護菱溪石,並通過研學旅行、導遊講解、環境整治,持續做好保護傳承等工作。

2019年4月初,賞石界相關專家學者實地考察滁州琅琊山菱溪石,對菱溪石的保護傳承工作表示肯定,認為其在歷史文化、賞石藝術、傳承利用等方面具有國內罕見的價值,建議在賞石界大力宣傳、重點保護。2019年9月,滁州琅琊山菱溪石通過了中國觀賞石協會專家組的認可。

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在京召開的菱溪石文化座談會上,中國觀賞石協會創會會長、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表示,菱溪石是一塊有歷史故事、文化傳承、科學積澱的藝術類歷史名石,是琅琊山的“鎮山之石”。她希望

滁州要進一步挖掘和提煉菱溪石的歷史文化內涵,將其在菱溪石周圍展示出來,做好文化傳承工作;進一步深入研究菱溪石的科學文化價值,科學分析該石形成的原理和年代,研究該石外觀顏色形成的原因和材質成分,做好科學研究工作;進一步發現和挖掘菱溪石的藝術美,在獲得“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產項目保護示範遺存”後,各方共同努力將這塊集科學、歷史、經濟、文化為一體的觀賞石保護和利用好,促進文化旅遊發展。

中國觀賞石協會秘書長李志堅宣讀了專家評委對滁州琅琊山菱溪石的評語:“菱溪石屬於巖硅造型石,保存完整,美觀生動而神韻,形、質、色、紋、韻俱佳,又因歐陽修《菱溪石記》聞名天下。專家們一致認為菱溪石作為傳世古石,文獻及地質學資料完整齊備,保存狀態良好,傳承保護措施得當,又因其歷史及稀缺程度,根據《觀賞石鑑評》國家標準,具備成為賞石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代表性範例的條件。”他表示,中國觀賞石協會作為"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今後將同滁州市相關部門共同做好菱溪石的保護工作。

滁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金力對中國觀賞石協會指導、支持滁州文化旅遊事業和賞石藝術工作表示衷心感謝。她指出,菱溪石榮獲“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示範遺存” ,是對滁州琅琊山菱溪石歷史文化價值的最高肯定,對滁州和琅琊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極大鼓舞,希望能通過中國觀賞石協會這個平臺,從更高層面更廣角度深入地挖掘和發揚滁州賞石藝術文化,讓賞石藝術走入滁州、走近百姓,讓人民群眾能通過欣賞奇石,更好地體會中國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之美,體驗中華賞石文化之魅力!

滁州市政協第五屆委員會主席何希勇從“吉祥如意之石、文化傳承之石”角度,闡述了菱溪石的文化歷史內涵,並通過菱溪石介紹了滁州和琅琊山,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賞石文化在踐行“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意義。

中國觀賞石協會理論研究科普教育專委會主任呂良冀從地質科學方面對菱溪石給予了高度評價。琅琊山風景區管委會副調研員劉南川向則與會專家介紹了菱溪石的概況。

滁州有塊“奇石”,火到全國去了

座談結束後,中國觀賞石協會駐會副會長鍾長海向滁州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金力頒授了琅琊山宋代菱溪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賞石藝術保護示範遺存”獎牌。

據悉,菱溪石是國內第一個獲得“賞石藝術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示範遺存”的觀賞石,也是滁州市第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示範遺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