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傷筋動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嗎?

似乎從小到大,只要有人摔傷扭傷,就有長輩在旁邊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啊,你這短時間就別下床了,小心還沒長好又壞了。然後,真有挺多人就相信了這句話,

覺得傷筋動骨就得乖乖休息一百天,不能下地走動更別說活動了。那麼,這句話真的符合科學道理嗎?

我們先從骨折講起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骨頭的癒合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分別為炎症反應期、原始骨痂形成期和骨痂塑形改進期,而12周為平均癒合周。

闢謠:傷筋動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嗎?

其中,炎症反應期為1-2周,這是從骨折後開始,到軟骨細胞和骨細胞出現的階段。骨折後,因骨折本身及鄰近軟組織的血管斷裂出血,在骨折部形成了血腫,與局部壞死組織引起無菌性炎性反應。

原始骨痂形成期為2-6周,從骨折後的第三週開始,這是形成新骨的階段。

骨痂塑形改進期一般從第九周開始,即原始骨痂形成期的6周後開始,這是骨折斷端經死骨清除和新骨形成,骨折部位形成骨性連接的階段。(參考自人衛版 第九版《外科學》教材)

一般來說,骨折的恢復時間的長短是由骨折部位和治療方式來決定的,小腿中下段、股骨頸、髕骨、踝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復時間較長,而肩關節、手腕、鼻骨、胸部等部位骨折需要的恢復時間較短。

闢謠:傷筋動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嗎?

骨折癒合過程中要注意什麼呢?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部位、不同情況的骨折恢復需要的時間是不一樣的,那麼骨折癒合過程又有哪些學問呢?

在骨折癒合過程中,制動確實是很關鍵的一條,也就是不要隨意走動或者活動受傷的肢體和關節。

但是“傷筋動骨一百天”不代表著躺在床上一百天不活動,在休息1-2周形成新骨後,可以通過運動來恢復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原有的彈性和韌性,躺在床上一動不動是絕對不行的,那樣會導致關節僵硬等問題,甚至會引發臥床併發症。

闢謠:傷筋動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嗎?

所以,在骨折後能夠根據傷情儘早開始恢復性鍛鍊是首要的。但是這些運動一定要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來進行,過度運動和缺乏運動都可能延緩骨折時間,甚至會造成“骨不連”,即骨折難以癒合,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而且骨折過後,如果過於強調臥床休息而不活動,還會引起很多嚴重的不良後果。

網上不是流傳的有一句話:“人生可能會經歷很多次的骨折,但不要讓其中一次變成人生最後一次骨折”。這句話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人命的不是骨折本身,而是由於骨折長期臥床帶來的臥床併發症,如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褥瘡(又稱壓瘡)、下肢靜脈血栓、關節僵硬、缺血性骨壞死等疾病,這些問題都會為骨折患者帶來難以言喻的不便和痛苦,甚至對於一些8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無異於是一場“慢性自殺”。

闢謠:傷筋動骨一百天就是要休息一百天嗎?

就拿最常見的下肢靜脈血栓為例。眾所周知,心臟具有泵血的功能,推進血液在血管中前行。但流過一圈從動脈到達靜脈時,心臟的推力就十分有限了。腿部、足部的靜脈血抵抗重力迴流入心臟,靠的就是步行、跑步時腿部肌肉的收縮,將血液擠壓上去,這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心臟”。而長期臥床時,下肢靜脈失去了小腿肌肉的擠壓作用,靜脈血流減緩甚至瘀滯,很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栓塞在肺臟等重要器官中,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有的諺語可能初心是很好的,但是在流傳過程中,過於片面的強調了其中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可能隱藏的風險,這是很不科學的,而且對於一些沒有分辨能力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帶來致命的風險,所以希望大家在接受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要帶有思辨性,科學看待,或者關注我,給你帶來更多健康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