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懷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先玲

麵塑,俗稱捏麵人,

即以麵粉為主料,

調成不同色彩,

用手和簡單工具,

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捏面藝人根據所需隨手取材,在手中幾經捏、搓、揉、掀,用小竹刀靈巧地點、切、刻、劃、塑成身、手、頭面,披上髮飾和衣裳,頃刻之間,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便脫手而成。經過麵塑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麵塑作品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麵塑技藝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並非易事。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1998年,在北京街頭,劉先玲被傳統的麵塑工藝深深吸引,遂拜師學藝。多年來,她一直深愛著麵塑藝術,參加展會、論壇,收學徒,將麵塑作品饋贈親朋好友,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光大面塑藝術。2018年,她入選懷來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街頭拜師學藝

劉先玲是懷來縣瑞雲觀鄉鎮邊城村人。她原在村小學擔任民辦教師,月工資69元。因家中欠下債務,1998年,她不得不辭去老師職務,前往北京打工。

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劉先玲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尋找工作機會。在朝陽區一條街道的巷口圍了一大堆人。她好奇地走上前一看究竟,眾人簇擁的是一位麵塑藝人,她也倍感新鮮,於是駐足觀看,一看就是兩個多小時,麵塑藝人幾分鐘就捏出一個活靈活現的麵人,每個麵人賣到3元。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劉先玲被傳統的麵塑工藝深深吸引,並萌生了拜師學藝的想法。麵塑藝人收攤,眾人散去,她卻沒有離開,而是懇求麵塑藝人能收她為徒。

當時在北京捏麵人的也不過十多人,多收一名徒弟,就等於多增加一名競爭對手。麵塑藝人不願收徒,劉先玲再三懇求,見到她誠懇的樣子,對方最終還是答應教她。

師傅名叫王平,來自安徽。麵塑俗稱捏麵人,源於山東、山西和北京,是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之一。師傅教她以糯米粉和大米粉為主料,再加入鹽、蜂蜜、甘油等輔助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水將面和好,然後把面上鍋蒸熟,加入顏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就可以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作品。有幸遇到師傅,劉先玲便從此深愛上面塑藝術。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北漂”生活

王平師傅下午出攤,劉先玲上午跟著師傅學藝。師傅告訴她,學習22天才可以掌握製作麵塑的基本要領,她跟師傅僅僅學習了12個半天,就快速掌握了基本製作技巧,然後回到懷來,在家練習製作了一個多星期。她又找來木匠,讓木匠打造了一個木箱,盛放麵塑,還做了一個紅漆小凳。很快,劉先玲再次來到北京,在街頭巷尾製作麵塑,開始了“北漂”生活。

二次到京時,離春節還有一個多月,她在大街上賣麵人,第一天賣了10多個,在北京幹了10多天後回家過年,製作麵人賺的錢用來購買年貨,十分豐盛。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來京後,一時找不上合適的工作,劉先玲暫以製作麵塑為生計。她在北京租房,然後在菜市場、幼兒園門口賣麵人,一天可掙七八十元,有時甚至掙一百多元,她認為收入很可觀。

“北京冬天很冷,我在街頭捏麵人,往往被人們裡三層外三層地包圍著,有北京市民,也有外地遊客。他們看到都很喜歡,都誇我說做的真好!跟我排隊定製麵人,我在人堆裡製作麵塑一點都不感到寒冷。每到一處人們都圍觀欣賞,做麵人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劉先玲回憶說。

從2003年起,劉先玲開始在北京廟會上製作麵人,廟會上人多,需求量大,麵人都做不過來,等不到將麵人放在架子上,就被顧客買走了。她製作十二生肖、鸚鵡、西遊記人物、忍者神龜等卡通人物,尤其是十二生肖賣得特別好。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展示麵塑藝術

到北京廟會上製作麵塑,劉先玲已堅持了多年。在去年的廟會上,她遇到一位老師,對方記下劉先玲的電話,說要邀請她參加非遺論壇。

去年3月18日下午,劉先玲應邀參加“非遺復興·扶貧教育——相約北京3·18發佈會”。會議開了半天,地點在北京南三環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許多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參加了發佈會,尤以北京、山西、河北、內蒙古等地的傳統手工藝從業者居多,涉及的傳統手工藝門類不一而足。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參會前,主辦方通知劉先玲帶一些麵塑作品,大的麵塑作品不方便攜帶,她只帶了一些小的麵塑作品。

會上,傳統手工藝從業者代表作了發言,大家還將各自的藝術作品進行了展示。其中也有一些麵塑作品,劉先玲感到自己的麵塑作品絲毫不遜色,這讓她增添了信心。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對老輩人來說,麵人是他們的童年記憶,他們懂得並喜愛麵塑。而現在的年輕人對傳統民間藝術的瞭解還有待加深,讓麵塑等更多非遺項目走進校園,走進社區,走進民俗園,走到中國的每個角落,成了劉先玲最大的夙願。2018年,劉先玲入選懷來縣非遺傳承人。

2018年,劉先玲被邀請參加第二屆張家口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並現場進行民間藝術表演。在懷來桑乾酒莊,一頂頂帳篷成了民間藝人展示的舞臺,懷來以及外地的民間藝人紛紛前來,劉先玲現場製作了多肉植物麵塑作品。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2019年10月,值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劉先玲被邀請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名家作品邀請展暨懷來縣石書畫藝精品展》。在展示臺前,她現場演示麵塑技藝,熟練的技巧吸引現場觀眾紛紛停足注目。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前來參觀的遊客都以為是裝飾品,當得知是手工製作的麵塑作品時,大家都十分驚奇。更多人通過我的表演瞭解和喜歡上中國傳統的麵塑藝術,我特別高興。”劉先玲說。

工作之餘,她仍不忘製作麵塑,然後將麵塑作品圖片發到朋友圈,引來點贊。許多人都想跟她學習製作麵塑,一位年近七旬的退休老人虛心請教麵塑製作工藝,她悉心教授。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各行各業都需要匠人精神。“手藝人最大的初心就是傳承文化,我多次參加展會、論壇,收學徒,以及製作麵塑作為禮物饋贈親朋好友,都是為了傳播和傳承,我既然入了這一行,就應承擔起這一行的責任。”劉先玲認為。

屈指算來,劉先玲已有20年的麵塑製作歷程。退休後,她打算在北京開一家麵塑工作室,專門從事麵塑製作,傳授麵塑技術。“今後能為此付出,並將其發揚光大,平生無憾。”她說。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美術排版:楊延婷

審。。核:硯 輝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走近怀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先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