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信仰:“北大荒”變“北大倉”|共和國精神地標

九月的北大荒,秋高氣爽,稻穀飄香,滾滾稻浪訴說著豐收的喜悅。

鳥瞰建三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一望無際的稻田,平整、密實如金色的地毯。用黑稻圍種出的“三江情,七星夢”鑲嵌在稻海之中,壯美遼闊。

坐攬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北大荒,地勢平坦、降水充沛,有著極為肥沃的腐殖質黑土層,是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帶之一。人們常用“捏把泥土冒油花,插根筷子就發芽”來形容這片土地的神奇和富饒。

然而長達半年之久的嚴寒冬季和夏日的酷暑難耐,讓古往今來曾經覬覦這片黑土地的人望而生畏。

從1947年播下了開發北大荒的第一顆火種開始,先後有14萬復轉官兵、10多萬大專院校畢業生、20萬內地支邊青年、54萬城市知識青年和數以百萬計的拓荒者進軍北大荒,他們披荊斬棘,櫛風沐雨,在人跡罕至的千古荒原上,建成了中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讓北大荒成為名副其實的“中華大糧倉”。

從荒蕪走向繁榮、從貧瘠走向興旺,在黨的領導下,老一輩墾荒人以千古荒原為紙,以一腔熱血為墨,用智慧和汗水,描繪出人類墾荒史上最為英勇雄壯的畫卷,鑄就了“艱苦奮鬥、無私奉獻、顧全大局、銳意進取”的北大荒精神。

把國家命運與北大荒緊緊相連

“北大荒的歷史變遷,就是一部壯麗的史詩。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寫著閃光的詩句,這部史詩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萬萬的墾荒人。”

在北大荒博物館裡,一面長達25米的銅牆前駐足了眾多參觀者,這裡鐫刻著1.2萬多名長眠在黑土地上的轉業官兵的名字。在長達60多年的拓荒史上,有5萬多名轉業官兵、支邊青年、知識青年和知識分子,把寶貴的生命獻給了北大荒這片土地。

我们的信仰:“北大荒”变“北大仓”|共和国精神地标

昔日北大荒

新中國誕生後,在國家和人民急需糧食的危急時刻,人民解放軍和復轉官兵們在王震將軍的組織下解甲歸田、化劍為犁,拿出了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勇氣,破土前行,向荒原開戰。

在短短几年時間裡,戰士們就在松嫩平原上建起100多個農場,有力地支援了前線作戰,也為黨領導人民開發建設北大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拉合房子不防寒,颳著西北風,還往裡竄著雪,外面颳著大風,雪還從牆縫竄進去,我們睡覺得戴著狗皮帽子,早晨起來,從胸前到帽子上都是一層白霜,生活條件非常艱苦。”回憶起當年的艱苦歲月,八五二農場離休幹部張樹發記憶猶新。

1958,當黨中央開發北大荒的號角吹響後,來自解放軍三總部、陸海空軍和鐵道兵等部隊的十萬官兵,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挺進北大荒三江平原,把自己的餘生全部獻給了這片黑土地。

在北大荒的雁窩島至今還流傳著任增學冒著生命危險三次扎進冰冷刺骨的泥漿中“潛水掛鉤”的故事……

72年滄桑鉅變,不變的是墾荒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墾荒精神。從三臺火犁、手拉肩扛拓荒開始,到如今“國家級現代化大農業示範區”,開發建設以來,北大荒累計生產糧食7800多億斤,向國家交售商品糧6400多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400億斤以上,商品糧調出量約佔全國各省糧食調出總和的四分之一,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中。

將理想和青春綻放在“黑土地”

今年5月,新中國第一代女康拜因手劉瑛帶著她的新書《北大荒的女兒》從北京回到了她闊別多年的“第二故鄉”北大荒趙光農場,在趙光農場小學的新書捐贈儀式上,她把孩子們稱為北大荒的“脊樑”,希望他們能夠不忘歷史,傳承“北大荒精神”。在劉瑛的深情講述中,孩子們與劉瑛老人再一次走進了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黨中央“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號召下,一批批支邊青年和知識青年來到北大荒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劉瑛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3月,剛滿14歲的她,從北京“飛”到了北大荒。“梁軍姐姐是我的偶像,我要像她一樣為國家做貢獻!”在新中國第一位女拖拉機手梁軍的影響下,劉瑛從北京來到了北大荒。在開荒誓師大會上,劉瑛第一次站到人前,昂著頭,挺著胸,聲音洪亮的表態博得了全場的掌聲,她說:“我十四歲來北大荒,二十四、三十四、四十四……也不離開北大荒,我永遠是北大荒的女兒。”

1954年底,劉瑛作為農機技術骨幹調往友誼農場工作。在開荒的日子裡,她為了不停車,一手拿著饅頭啃,一手把著操縱桿作業,班次工效由45畝、75畝提高到120畝,成為著名的開荒建場模範。1955年7月,劉瑛登上聯合收割機駕駛臺,成為新中國第一批女康拜因手,創造了轟動全國的班次收割小麥375畝的新紀錄。

後來,黨組織送她到大學深造,畢業後本可留在北京工作,但她不僅自己回到了農場,還把母親和弟弟也接了過來,在這裡一干就是46年。

“紮根邊疆幹革命,廣闊天地煉紅心”,激盪的心在這片土地上澎湃,火熱的青春在艱苦的歲月中燃燒,在第一代創業者的言傳身教下,由知青們組成的第二代拓荒者用理想和青春綻放出耀眼的芳華,培育出樂觀向上、堅韌不拔、不怕犧牲的墾荒精神。

不忘初心,將北大荒精神薪火相傳

懷揣著和當年劉瑛一樣的理想,2010年7月,一個叫何培雄的大學畢業生,揹著揹包,循著無數拓荒前輩的步伐,從北京來到了北大荒,疾步在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紅衛農場。

“我理解的北大荒精神就是開拓、務實。我親眼看到管理局局長常常早上3點就已經到地頭察看莊稼長勢,我也非常感動。現在,我每天上3個鬧鐘逼自己起床,好能儘早下到地頭開始工作。”何培雄堅信,新一代的墾荒人秉承著老一輩的墾荒精神,定會推動北大荒現代化大農業蓬勃發展的進程。

秉承對黑土地的熱愛和科技興農的決心,一心紮根北大荒的何培雄幾年間不斷地創新,他發明遠程遙控電井的設備遙控裝置已經在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範圍內的54萬畝水田、1800眼電機井上廣泛推廣使用。每年可節約勞動成本270萬元,節約電力資源16.5萬千瓦時,節約水資源300萬立方米。

“不是說環境變好了我們就止步了,拼搏精神和北大荒精神還是原來的模樣。無論是創新工作,還是在田裡種地,都是在為農場的建設服務。”何培雄說。

“80後”的劉欣欣是土生土長的北大荒人,2007年從八一農墾大學畢業後,學習信息化科技的她義無反顧地留在了家鄉,成為北大荒建三江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一名工作人員。從現代農業展示、科技創新研發,劉欣欣在工作的10多年中見證著家鄉朝著科技化、信息化大踏步地前進。她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園區給大學生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她的很多同學大學畢業後都選擇回到這裡。“用自己的所學,建設家鄉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兒!”

新鮮的血液讓北大荒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如今墾區45歲以下的青年達到46萬人,他們大多工作在生產一線和農業經營一線,為北大荒發展建設現代化大農業征程上奉獻著智慧與青春。

70多年來,北大荒精神三代傳承,這裡走出了無數優秀的北大荒兒女,他們在艱苦的歲月裡將一顆顆希望的種子播撒在廣闊的田野間,用青春和熱血滋養著每一寸大地,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凝結成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们的信仰:“北大荒”变“北大仓”|共和国精神地标

中華糧倉北大荒 張偉/攝

新時代、新起點、新徵程,新一代的北大荒人,正在為建設現代農業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形成農業領域的航母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如果說老一輩的墾荒人是打江山畫藍圖,那麼新一代的北大荒人則是恢宏壯麗畫卷的執筆者,在新時代的奮鬥浪潮中,他們是畫中人,更是奮鬥者!

對 話

北大荒精神激勵我前行

——對話新中國第一代女康拜因手劉瑛

記者:北大荒給予了您什麼樣的品質?

劉瑛:北大荒的艱苦奮鬥精神一直貫穿我的知青生涯,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不斷激勵我前行。我的理想是當拖拉機手,在黨的培養下,我不僅實現理想,還開上了收割機,成為新中國第一代女康拜因手,與男人們共同馳騁在廣闊的黑土地上!

記者:1961年您本來可以回到北京,為何又帶著母親和弟弟一起回到了北大荒?

劉瑛:我剛進入北大荒就許下了承諾,只要我能開動拖拉機,就永遠戰鬥在北大荒。諾言值千金,我們都要為新中國建設出力,我們唯一的信仰就是希望“北大荒”變成“北大倉”。

記者:步入新時代,“北大荒精神”如何傳承下去?

劉瑛:新時代,北大荒老一輩墾荒人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能丟,孩子們要不忘初心,牢記墾荒人的奮鬥史,用新思維、新理念給北大荒注入新的精神力量,讓老一輩的墾荒精神在新一輩中薪火相傳。

記者手記

置身於北大荒的萬畝稻田之中,望著那一望無際的稻浪滾滾,伸開雙臂,攜著稻香的清風拂過臉龐,一副壯闊雄美的豐收畫卷徐徐展開。

從“北大荒”到“北大倉”,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開發建設,無數的北大荒兒女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在這裡創造了人間奇蹟,譜寫出了恢宏的創業之歌。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用心感受,在北大荒博物館和王震將軍開發北大荒紀念館,“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家國情懷讓我震撼和敬仰,一個個墾荒的動人故事、一個個“戰天鬥地”的英雄壯舉成為北大荒人“艱苦奮鬥、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精神最生動的註腳。

此次北大荒之行,又是一次尋找初心的教育,在記錄三代墾荒人的故事中,感受到一代代北大荒人在“紅色基因”的傳承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感受到北大荒人對腳下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

“用自己的所學,建設家鄉是一件特別幸福的事兒!”這是此行聽到的最深情的表白。

(本文原題為《黑土地上,三代墾荒人將“北大荒精神”薪火相傳》,刊載於《中國婦女報》10月16日1版)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賈瑩瑩

我们的信仰:“北大荒”变“北大仓”|共和国精神地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