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憶46軍創建北安農場

憶46軍創建北安農場

憶46軍創建北安農場

部隊從朝鮮回國後,黨委決定創辦一個機械化農場,由軍副參謀長朱振宗(原後勤部長)組織五人到北大荒實地考察三個月,收集情況提出方案,最後決定接辦國防科委五院的副食品基地勇進農場。該農場位於小興安嶺腳下,距北安具城65公里,可開發面積十萬畝畝,已開荒一萬畝。1965年春節過後,從全軍78個單位抽調幹部戰士87人,組織農場場部和機耕隊,410團參謀長劉寶山率二個營參加生產。

當我們來到農場時,白雪茫茫,一望無邊。乾打壘的草房,四面透風,寒氣逼人,白天化冰取水,晚上睡在熱炕上還要帶上皮帽。當時最大的困難,時間短,人員新,既沒有機械化生產的實踐,又沒有掌握農業生產規律,當地無霜期只有97天。同時經費緊張,生活艱苦,夏天交通運輸斷絕,要儲備半年的物資。三月ー日農場正式成立,後勤副軍長老紅軍周克柳在大會上號召大家發揚紅軍長征精神,團結一致,克服困難,完成當年開荒當年豐收任務。農場首任場長南泥灣老戰士

梁順興和抗日老戰土生產處長唐介發等決心發揚南泥灣精神打開局面,他們說:目前困難是客觀存在的,但與長征和抗日比,就算不了什麼,在戰爭年代裡一邊打仗,一邊生產,現在在和平環境裡,天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就這樣,全場上下一場戰天鬥地的戰鬥開始了。首先採取“請進來,走出去”的辦法進行一個月的準備。四月開始春播,大地風塵滾滾滾,氣溫乾燥,作業時戴上防塵口罩和風鏡,還睜不開眼睛,人人像泥苦薩一樣,塵土滿面。夏鋤時戴上防蚊帽,一日三班倒(早晨和小咬(虻),中午和蚱蜢,晚上和蚊子鬥,麥收期不分白天黑夜戰鬥,和打仗一樣,麥地就是陣地,吃在地頭,睡在地頭。頭一年就實現了當年開荒,當年豐收。

在建設農場過程中,多數軍首長(謝正榮、趙炳安、鞏玉然、李秀波等)、師首長(137、136師)都深人到農場生產一線線,檢查指導過生產,與幹部戰士同甘共苦。尤其是後勤部長王平,政委劉紹先都是長時期在農場蹲點,遇到災年更是親臨一線,從抓先進典型入手,使勤儉辦場的路子越走越寬,艱苦奮鬥精神代代相傳,湧現出許多先進人物,他們為革命節約一滴油,愛護一粒糧、一顆釘的精神,在部隊中廣泛流傳,中央廣播電臺還播過“顆顆鐵釘見紅心”的事蹟,對當時戰勝困難起到推動作用。這些先進人物有些已走上領導崗位。部長王平同志還幫助農場總結了“科學種田越種越甜”的經驗,與“鷹窩山下女八路”同臺介紹講用,受到稱讚。比如為推廣使用優良品種,不怕路遠,不怕花錢,秋後派人到福建繁殖“兩江”號麥種,開春前收穫運回北大荒種。可是在生活上卻保持艱苦奮鬥,有些幹部出差為了節省開支,不住旅店,在候車室過夜。農場就是用自己培育的良種,當年畝產提高25%,嚐到了花錢少,來得快,收效大,科學種田的甜頭。

農場開荒三年種地三萬畝,五年經歷過二個平年,戰勝過二個大災年,創造過一個大豐收年。即1969年突破年產一千萬斤糧食的最高紀錄,受到瀋陽軍區表揚。

忆46军创建北安农场

PLA136137138133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