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清 邱 淦 《雲龍圖》

龍是中國文化體系中的首席神獸。關於它的來歷,有各種說法。

有人認為它的原型是蟒蛇,因為原始龍的形狀,跟蟒蛇最為接近;

另一種說法,認為它起源於揚子鱷,因一部分龍的造型,有著長長的嘴巴和尖利的爪子,看起來跟鱷魚非常相似;

第三種看法,認為龍源自野豬,因為紅山文化的部分古龍造型,跟還沒出生的豬胚胎非常相似。

第四種看法,認為龍起源於馬。《周禮》稱“馬八尺以上為龍1”,屈原《離騷》管快馬叫“飛龍2”,《拾遺記》也把為周穆王拉車的八匹馬駿馬稱之為八龍3。當然還有第五種可能,是說龍有不同的造型起源,然後被人合併成了同一種神獸。在發生合併之後,為了加強龍的法力,它又被添加了其它動物的肢體和特徵,比如它被加上鹿的犄角,以增加龍的威嚴;它又被加上鷹的利爪,比鱷魚更加犀利;它還被加上熊或者馬的腦袋,以及一條麒麟的尾巴,另外還有魚的觸鬚和鱗片,甚至蒼鷹的翅膀。

所有這些神奇動物都在為龍加持,把它改造成一個天下無敵的超級神獸,可以在大地海洋和天空上自由飛馳,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龍是最古老和最強大的複合獸。

在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六種看法,它認為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中生代生物,很可能是恐龍的遠親。據《竹書紀年》記載說,在夏朝年間,曾經有人飼養過這種來自黃河和漢水的動物,分為雌雄兩種,而且一旦飼養不當,還會自行死去,跟普通生物沒有太大的區別4。在古代文獻裡,有過不少關於這種生物被發現的真實記錄。

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大阪瑞龍寺展出的“真龍”標本

據說,公元1878年,也就是光緒四年,福建沿海漁民捕獲了一條“海龍”,長約1公尺左右,頭上長著短角,嘴邊有長鬚,脊背像蛇一樣彎曲,全身附有鱗片,一對爪子很像鷹爪,跟繪畫和雕刻上的龍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它出水時還活著,但很快就窒息而死。船主通過一名走私商人,用高價賣給了日本收藏家萬代屋藤兵衛,萬代後來又把它捐給了大阪的瑞龍寺,成為鎮寺之寶。這是目前世界上關於龍的唯一生物學證據,但它的真實性受到了廣泛的質疑。

強大的龍誕生在人間之後,被國王、貴族和祭司當作自己的守護神。到了秦漢兩朝,龍變成了塵世最高權力的象徵,皇帝開始以龍自居,自稱“真龍天子”,喜歡身穿龍袍,頭戴龍冠,就連宮殿建築也要加上龍形裝飾,以此來強調帝王的至高無上。龍成了皇帝的權力腰帶。

元代的蒙古統治者,甚至壟斷了龍的形象,其中雙角加五爪的龍,只能由皇帝專用,不過四爪和三爪的龍紋,民間還可以自由使用。但到了清朝,就連四個爪子的蟒龍,也成了貴族和官員的專用符號。

平頭百姓除了頂禮膜拜,根本就沒有使用和親近的權力。在龍的崇拜鏈裡,老百姓是最底層的一族。所以,作為皇帝統治下的一介草民,是沒有成為“龍的傳人”的資格的。龍屬於統治者,跟普通人還有遙遠的距離。

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西方繪畫裡的龍

中國的龍獸崇拜,其實分成了兩條路線,一條是跟帝國的權力結合,成為皇帝和貴族的象徵,另一條則跟佛經裡的龍王神話結合,成為水體神話的一部分。我們被告知,龍王是各種水體的主宰,統領水族的各種生物,還負責在人間行雲布雨。其中,分管海洋的叫做龍王,分管大河大湖的叫做龍君或龍伯,分管小河或池塘的,叫做小龍。你們看,龍族的世界跟人類一樣,也是等級分明的。

道教認為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代表人間的各種祥瑞。龍不但能降雨和消除旱情,久滅火災,還能給人帶來福利,所以在求雨的同時,人們總是會順便提一些其它要求,比如希望長壽、祛除病痛、家宅平安,還有升官發財之類。當然,龍王是不是滿足你的要求,得看你是不是心誠志堅。

為了感動龍王,人們總是以舞龍的方式來向它發出祈求,這後來成了非常重要的風俗,甚至隨著鄭和下西洋,傳播到南洋各地,進而傳到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街”的經典風俗。

在中國各地,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龍王廟,要是遇到久旱不雨,老百姓必定先進龍王廟燒香祀雨,要是龍王繼續裝聾作啞,人們就會把它的神像抬出來,放在烈日下面暴曬,讓它跟著人們一起受罪,逼迫它降下大雨。這種方式在宗教學上叫做“惡祈”,也就是通過對神的威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做法,龍王要是寬宏大度,也就算了,但要是生氣了,就非但不會下雨,反而會讓旱情變得更加嚴重,甚至惡祈者也會遭到家破人亡的報應。

佛教告訴我們,四海龍王的主要居所,是位於海底的龍宮,那裡隱藏著大量的珍寶,所以龍王相當於財神,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神靈之一。為什麼會這樣呢?大概是因為,財寶放在海底比較安全,因為沒有任何凡人能夠到幾百米乃至上千米深的海底世界。在《西遊記》裡,東海龍王敖廣的宮殿,就堆滿了各種財寶,這讓許多讀者不免羨慕嫉妒恨。

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馴龍高手》裡的龍

雖然在《西遊記》裡,龍王受到了孫悟空的捉弄,但無論如何,龍獸畢竟是中國人的朋友,代表著正義和良善的力量,但在世界的另一頭,龍卻淪為兇惡的妖獸,它的英文名字叫做DRAGON,在基督教裡,它代表著邪惡和殘暴的暗黑力量,是魔鬼的化身。有人認為,導致這種東西方對立的主要原因,是中文翻譯不當造成的。他們建議,不妨把中國龍翻譯成LONG,而不是DRAGON,由此避免西方人對中國龍的嚴重誤解。

但你只要仔細比對一下東西方的龍,兩者確有很多相似之處:第一,它們都有一個類似蛇的原型;第二,兩者長都有四條腿;第三,它們都是寶藏的守護者;第四,西方龍和中國應龍都長著巨大的翅膀。當然,它們之間也有一些微妙的差異,比如說,中國龍是行雲布雨的神獸,會從口裡噴出大水,而西方龍是噴火和毒液的;另外,中國龍只有一個腦袋,但在《啟示錄》裡的大紅龍,卻有七個頭和十隻角,如此等等5。

隨著全球化和東西方文化符號互相傳播,中國龍和西方龍出現了明顯的融合趨向,也就是向中性靠攏。夢工廠出品的動漫電影《馴龍高手》,神話電影《龍騎士》和《冰與火之歌》等等,其中出現的巨龍,雖然保留了兇悍的表情,但開始接受人類的指導,甚至願意成為人類的坐騎和朋友。雖然龍在西方完全翻身的時刻還遠沒有到來,但它的形象正在得到改善,變得更加多樣,而不是被禁錮於一個兇惡的面具。

注:

1. 《周禮·廋人》:“馬八尺以上為龍,七尺以上為騋,六尺以上為馬。”

2. 《離騷》:“為餘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3.《拾遺記·周穆王》:“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

4.《竹書紀年》:“廢豕韋氏,使劉累豢龍。”又《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古者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御龍氏……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封諸鬷川,鬷夷氏其後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龍。及有夏孔甲,擾於有帝,帝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獲豢龍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御龍。以更豕韋之後。龍一雌死,潛醢以食夏後。夏後饗之,既而使求之。懼而遷於魯縣,範氏其後也。”

5.《新約·啟示錄》:“天上又現出異象來:有一條大紅龍,七頭十角,七頭上戴著七個冠冕。他的尾巴拖拉著天上星辰的三分之一,摔在地上。”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首部中篇小說集《字造》《神鏡》《麒麟》

朱大可:東西方龍的區別

首部長篇小說《長生弈》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