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總有人問,內蒙古的草原有哪些?

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拉蓋草原、科爾沁大草原、鄂爾多斯草原,這些遠了點。如果去離呼和浩特最近的草原,去哪裡好呢?

輝騰錫勒草原、葛根塔拉草原,對了,還有希拉穆仁草原。

是的,希拉穆仁草原。呼和浩特正北80公里處,此處還有一個寺廟——錫拉木倫召,清廷賜名普會寺。

當然,希拉穆仁草原只是比較正式的說法,在民間或者在周邊的人們口中,它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召河。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現在一說去召河呀,就意味著去一個有牛馬羊的地方,去牧區。顯然,在人們的通常意識裡,召河之牛馬羊代名詞的概念已經根深蒂固,這與它在歷史上曾經是旅蒙商各大商號牛馬羊駱駝集散地的位置有深厚的淵源。

現在的召河並不見河,但歷史上,這裡的確是有河流過。當地的史學家稱是因為在召與草原之間有一條河流過,故當地人把這個地方稱為召河。

召河在清康熙年間就赫赫有名,被稱為“聚寶盆”。川流不息的商隊又賦予召河無盡的財富夢想,因此,很對人都投入到召河這個聚寶盆中,成為草原“金銀河”中的一員。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當然,這是段歷史,召河人引以為豪的財富歷史。因此,召河,到現在也一直被視為風水寶地。

歷史依然很堅硬,以至於多少年之後,在年長的老人們記憶中,仍然會閃出幾個字:石餅地。

石餅地?是個什麼地方?

經年之後,看過史料才知道,老一輩人口中的所謂石餅地,其實是設並地。只不過他們用方言唸錯了音,也會錯了意,設並地也不是另外一個地方。

自然,現在的希拉穆仁草原,它曾經的名字就是設並草原。

現在,人們說到希拉穆仁草原旅遊,其實就是要去召河。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設並草原與無數的牛馬駱駝羊

設並之名,原引“沙畢那爾”,與駐地部族有關。歷史上的設並草原,地勢開闊,平坦無際,受陰山山脈的庇護,水草肥美,牧草蔥蔥蘢蘢,河水常年經流,對於逐水而居的牧民來說,簡直就是天堂草原。

這樣的地緣優勢,自然漸漸成為牧民固定的住處,而不再遷徙轉場。特別是大盛魁商號去往恰克圖、大庫倫通商後,設並草原的財富地位成為橋頭堡和里程碑。

據史學家研究介紹,乾隆二十二年,即1757年,旅蒙商人漸漸在一些貢道、驛道和商路上暢通出一條營路。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其中與召河有關的是西營路中的小西路走向——歸化城—可可以力更鎮——召河——百靈廟,然後分路西行30臺站,俗稱“後山路”。這條路在西行30臺站後與大西路合攏。大西路也稱“蒙古草地路”,是一條從歸化城出發,走可可以力更,到古城子,即新疆奇臺縣。

因為運力龐大,商路暢通,召河成為旅蒙商牲畜休養最好的集散地。單就駱駝一項,休養季節,少的時候就有一千六七百峰,多的時候可以到三千多峰,這還不說那些移動的駝峰。 駱駝的馱運按房子計算,大盛魁每次從歸化城出去的駱駝房子在七八頂和十七八頂之間,每頂房子領200峰駱駝。可以想象,曾經有多少駝峰移動,多少駝鈴響起。

在可可以力更鎮到召河一帶,牲畜,尤其是駱駝、羊、馬等大部分是歸屬商號的。如當時的洪計商號,拉車,跟駱駝房子服役等馬就有500匹左右,另外一個商號協盛昌有100多匹馬,主要是套大車,拉運糧食、肉類。所有的商號和設並草原飼養的馬,最多時有20000匹。

至於羊,那真是數不勝數。在召河,羊是這裡流動的客人,召河就是羊養膘待售的集中地。大量的羊在這裡中轉,或活羊或變成羊肉、羊皮在這裡完成一次價值轉化。最多的時候,召河的羊是十個集團軍的規模——30萬隻。光緒二十七年,即1901年,因為戰事停息,商道再興,設並草原的羊馬交易火熱,上年留在草原上的牲畜基本都交易出去。這一年,大盛魁從那個商號到從業人員都掙得盆滿缽滿。設並之風水寶地名不虛傳。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大量商號成為村莊的名稱

到如今,那些盛極一時的商號早已散落在駝鈴聲中,唯有商號名稱還賦予在一個又一個村莊的今昔。

小時候,常聽外祖母說起什麼“大興昌”“福如東”“大興有”“安字號”等等的名稱,知道這是些村莊的名字,因為經常被說起,名字倒是記住了,但不知道為什麼叫這樣的名字。

後來才知道,這些都是曾經商號的名稱。那為什麼商號的名稱成為了村莊的名字?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可以這樣說,從歸化城到可可以力更,再到召河,旅蒙商們經過的沿途早些是沒有人煙和村莊的,那些驛站和貢道也是間隔一定距離才設置的,但商號卻在漫漫商道中設有臺站,方便商號的人員和財物休息,尤其是牛羊馬駱駝,吃吃喝喝的,也是臺站要負責的事情。

隨著商號的做大,運力頻繁,臺站逐漸壯大並且越來越穩定,臺站作為商號的驛站,其輻射功能逐漸強化,沿途的人口,包括走西口的人口,開始依傍臺站留下來。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史稱,在可可以力更鎮和召河之間有很多井,早些井的所在地也是當初商號扎房子的地方,方便牛馬羊駱駝的飲水,這些井便逐漸成為一個村莊形成的基礎。有趣的是,這些井不在村莊裡,而是在大路邊。

這就證明了一個現象,旅蒙商沿線,是先有商號,後有村莊,先有商業後有農業。因為是商號的臺站,一些村莊就以商號的名稱叫出去了。除了上述幾個,什麼廣義泰、大盛和、西伙房、西成豐等,是一種歷史符號留在了時空中,併成為人們回望歷史的印記。

設並草原故事:一張羊皮換一隻羸羊

設並草原30萬隻羊的存量,顯然不可能每隻羊都活蹦亂跳。物競天擇,總有一些羊或因年老、或因傷病、或因飼料飲水不足等原因,成為羸羊。當時設並草原的場上,一般會把羸羊殺掉。對於類似大盛魁商號這樣的大戶來說,羊皮都要交給領房子的掌櫃。羊肉則或賣或內部消費。商號眾多,尤其是像大盛魁這一點商號,所以,每年的羸羊很多,處理起來其實很麻煩,也容易成為沿路的負擔。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所以當時在成片羊群轉場的路上,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即有人拿著現成的羊皮,和商號的掌櫃換那些羸羊。一張羊皮換一隻羊,不錯的買賣。這些人把羸羊牽回家後,會精心飼養一段時間,一般羸羊都會恢復過來,羯羊不說,如果是母羊,來年還會滋生出小羊羔,可以說,一張羊皮,受益無盡。

在老一輩的街談巷議中,說從可可以力更鎮到召河一帶,一些沿路開店的,都是靠這樣的辦法發展起羊群的。甚至有人說,挨靠住大盛魁可以發財,挨靠住大盛魁羊群的人也能沾幫上油水。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貨幣之外,綿羊與磚茶一度受歡迎

在18世紀初,有關記載,貨幣流通無法暢通施行,原始的以物易物在草原上狠流行。中國的土布一度是充當過交換的“貨幣”角色。《中俄兩國外交文獻彙編》(1982年版)記載:松鼠皮官價每千張價值13匹中國土布。土布每匹3盧布或少於3盧布。

而在歸化城這個替代殺虎口成為商貿重鎮的城市,交易媒介更多地帶有地方屬性。《綏遠通志稿》記載,清代的物物交換中,綿羊和磚茶成為這個時期的一般等價物。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綿羊不說,磚茶因為是邊銷茶,在北方草原以及大庫倫都有穩定的市場。而綿羊與磚茶的比價也很有趣:一隻綿羊相當於7塊三九磚茶的價值,一隻上好的綿羊可以值12塊三九磚茶。有關記載,所謂三九磚茶就是一箱能裝39塊磚茶的磚茶,每塊磚茶約白銀三錢左右。換算成人民幣,除去比價,再加上金銀比價不同,不同時期也不一樣,大約45—300多元吧,算是極品茶了。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再來看看磚茶與其他物品的比價:

磚茶與馬的比價——一匹普通馬對應46塊磚茶,特級馬馬就要翻倍,但一般也就是86塊磚茶左右;

磚茶與羊肉的比價——一塊磚茶對應1·5公斤羊肉;

磚茶與羊皮的比價——1·4塊磚茶換一張羊皮;

磚茶與羊毛的比價——一塊三九磚茶相當於1·25公斤羊毛。

事實上,在整個由旅蒙商帶起的商貿流通中,貨幣還是以更正式的身份出現在交易中,因為畢竟,旅蒙商跨線跨境交易是常態化的事,物物交換侷限性大,不便於國際性的大區域流通。這個時期,銀幣、制錢、銅紙幣出現在流通的舞臺上,對旅蒙商乃至更大範圍的商貿流通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駝道依稀,歷史雲煙中的召河(設並草原)曾是旅蒙商羊馬駝集散地

在80多歲外祖母的記憶中,她是使用過一種紙鈔的,上面印著一隊駱駝。現在推測,有可能是商行或商會發行的帖子,外祖母說,那種紙幣有一天突然貶值到一文不值。她說,她的父親因為去設並草原賣的羊得了好價錢,一高興,回來給她買了一串麻葉(一種油炸麵食)。外祖母也是喜出望外,因為不常吃到,要特別好吃,真才實料的,便央求第二天再去買,她父親給了她一張駱駝紙幣,她去買時,被告之,那錢不能用了。

外祖母大哭而歸。隨後一段時間裡,外祖母總是期待著有一天那駱駝錢還能再用,但再沒有以後。其中的緣由外祖母自然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