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我們都知道,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沒錢了。

明朝自嘉靖皇帝起,歷任皇帝昏庸無道,揮霍無度,特別是萬曆的三大徵將以前的一點家底全部霍霍光了,導致財政入不敷出。

在不斷的天災(地震,乾旱,蝗災等災害不斷,造成了無數饑民)和後金的威脅下,只能通過加徵稅收的方法維持統治,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讓老百姓更加貧困,稅收更加難以收全。

沒有錢,朝廷只能欠士兵的軍餉,部隊戰鬥力由於沒錢而大幅下降,譁變時有發生;而增稅又加劇了人民的不滿,致使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在內憂外患之下,大明王朝的大廈終於轟然倒地。

一、明朝亡國時窮到什麼程度呢?

據《明季北略》記載:李自成向北京進軍時,“京軍五月無糧,一時驅守,率多不至;又守陴軍,皆貴近家,詭名冒糧,臨時倩窮人代役,僅給黃錢百文,城外二坊一卒,內城五堵一卒,率飢疲不堪任。”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沒錢怎麼辦啊)

明朝萬曆年間,張居正的變法給朝廷留下了七百萬多兩白銀的家當,經過萬曆、天啟的揮霍,這些家當傳到崇禎手上時,一毛錢也沒有了。

《崇禎遺錄》記載:自從女真兵興以來,內帑已空

崇禎沒辦法,只好將宮中的銀用器具運往銀作局,澆鑄成銀錠以充當軍餉。這些餉銀都鑄有“銀作局”三字,可見內庫確實是空蕩蕩的了。

戶部官員吳履中記下了這樣的場面:“吾嘗司計,請發內帑,上令近前密諭曰,內庫無有矣,遂墮淚。”

皇帝窮哭了,可見真是沒錢了。

朝廷窮到沒辦法,崇禎九年四月,李璡奏請“蒐括臣宰助餉”,讓大臣們贊助。這種提議毫無疑問會被官僚集團否決,大學士錢士升認為“此議一倡,亡命無賴之徒,相率而與富家為難,大亂自此始矣”。

崇禎也怕得罪了文官集團,或者說怕得罪整個地主階層,所以此事不了了之。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沒一個肯出錢的,頭痛)

但是大明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崇禎再也顧不了面子了。在李自成快要兵臨城下之時,崇禎只得哀求大臣和外戚們捐款給防守北京城的士兵發餉,以保北京不失。

但可是滿朝文武個個哭窮,根本沒人響應。大臣們不是一個個向皇上哭窮,便是發揮“戲精”特長,故意把自己家的破銅爛鐵拿到大街上去賣,弄得好像要傾家蕩產一樣。

反正個個都是一副“要錢沒有,要命一條”,您看著辦吧的態度。只有京城一個孤寡老頭,捐出了自己畢生積攢的400兩銀子,這區區400兩讓崇禎感動得熱淚盈眶,號召文武大臣們向老頭學習。您瞅瞅,皇上窮成啥樣了?

當官的真的沒錢嗎?不可能的。

李自成打下北京後,認定“卿相所有,非盜上則剝下,皆贓也”。所以北京發生了動人的一幕。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拷餉

據史書記載,李自成“派餉於在京各官,不論用與不用。用者派少,令其自完;不用者派多,一言不辨即夾。……其輸餉之數,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科道、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矣。勳戚之家無定數,人財兩盡而後已。”

嚴刑之下,收穫巨大。大順軍用五千具夾棍,換來官員們七千萬兩的收入。可見那些官員們都是假窮。

二、崇禎到底有沒有錢

據《崇禎大傳》記載:內庫共查找出“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明季北略》上說“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所以,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說:“皇家究竟不愧是最大的富家,這樣大的積餘,如能為天下富家先,施發出來助賑、助餉,儘可以少下兩次《罪己詔》,少減兩次御膳,少撤兩次天樂,也不至於鬧出悲劇來了。”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大明劫裡的崇禎)

如果以上記載屬實,那崇禎就是個大財主啊,他為什麼在生死關頭還捨不得這些錢?這不是比守財奴還要守財奴嗎?這不像崇禎的風格啊!

其實,《明季北略》後面還有一句話:“果有如此多金(指三千七百萬錠),(則)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頭)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

這是《明季北略》的作者計六奇的評論,他雖然引用了談遷的《國椎》的說法,但他本人認為,三千七百萬錠白銀,得用1850萬頭騾馬來搬運,這明顯與常識不符,是不可能的。

談遷在《國榷》中為我們解釋了這個說法的來源:“先帝減膳撤懸,布衣蔬食,銅錫器具盡歸軍輸,城破之日,內帑無數萬金。賊淫掠既富,揚言皆得之大內,識者恨之。”

原來,這是李自成部為了掩蓋拷掠行為造的謠啊。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傳說中的內帑)

我們從皇帝和皇后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推測一下,崇禎是不是個隱匿很深的鉅富。

明末張岱在《石匱書後集》中,說周皇后在後宮常常身穿布衣,吃素食,與皇帝一起提倡節儉,一切女紅紡織之類事務,都親自動手。

崇禎對皇后的勤儉節約十分讚賞,“上重周後賢,伉儷恩甚備”,兩人非常恩愛。如果說崇禎是個守財奴,周皇后也同樣一毛不撥嗎?可能性很小吧!

李自成是在北京搞到不少錢,“凡所掠金銀,俱傾成大磚,以騾馬駱駝馱往陝西。”可這些錢全是那些貪官汙吏的,和崇禎沒有關係。崇禎本人也是個無產階級了。

堂堂一個大明王朝,怎麼會窮成這樣?下面我們從崇禎的收入與支出這一塊來分析一下,明朝的錢上哪去了。

三、從稅收分析崇禎朝的財政

明朝有著縝密的稅收制度和完整的財政監督制度。這些東西在崇禎的太太太太爺爺朱元璋手裡就已經搞定,老朱為兒孫把什麼都弄齊了,可是兒孫們還是把他的家給敗光了。

明朝主要的稅種是田賦,洪武初年,每年可以收取田賦予 近4000萬石。自從張居正改革後,明朝實行“一條鞭法”,將各類徭役隨田賦一併徵收,將正稅與雜稅按田地和人丁均攤,由官府統一徵收解運,將原來徵收的實物也折算成銀兩徵收。

這些改革使得國家稅賦有所增長,但在實際徵收過程中,老百姓既不知道繳納的是什麼稅種,又在將實物折錢中被官府盤剝,負擔並沒有減少。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明朝文官集團)

明朝的耕地分為官田與民田,地主官僚階層通過土地兼併,到明末時佔有全部田地的85%。其中有大量不用繳納稅賦的,這就使貧富兩極更加分化,社會矛盾愈加尖銳。

明朝也對鹽、礦徵收工商稅。明朝的鹽是官賣的,是主要收入來源之一。明代後期政治腐敗,私鹽氾濫,鹽政弊壞,政府一年收取的鹽稅不足百萬,根本是杯水車薪,無以為繼。

明初礦稅並不重,隨著社會的發展,礦產的增加,礦稅也一增再增。明末用宦官為礦監,收取礦稅。這些太監們趁機中飽私囊,勒索百姓,政府收入沒有增加多少,反而使人民怨聲載道。

明朝由於重農抑商,所以關稅、漁稅等收入很少,無法滿足財政支出。 明朝制定過嚴格的財政監督體制。但到了後期根本不能保證執行。

明朝中後期,出現了幾個懶於朝政的皇帝,財政監督不是落入閹黨之手,就是無人過問。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明朝重視中央財政,地方財政則十分窘迫,這也導致地方政府消極徵稅,拖欠成風。至明亡時,有的州府居然拖欠中央財政稅收達二十年之久。

這必然導致中央財政惡化,反過來“大河無水小河干”,形成惡性循環。

崇禎即位時,留給他的是一個財政爛攤子。據《大明會典》中記載,按照明朝全國的701,397,6076畝地土地計算,明朝的全國田賦的理論納稅額大概是2000萬兩白銀,崇禎的內庫(皇帝的私人財產)每年不過一百萬兩。

就是在明代後期收入最高1602年(萬曆三十年),也只有區區2295.3萬兩。

為了保證國家安全,他需要大筆的軍費,可是現有的財政收入根本無法保證軍費開支。所以他只得另外再加“遼餉”,讓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這種竭澤而漁的辦法只能救一時,而不能長久,最終導致財政情況的崩潰。

四、明末的財政支出

崇禎上臺時,明朝的屯田制已被募兵取代,而募兵的待遇是衛所兵的三四倍。募兵的軍餉來源於國家財政,募兵越多,國家財政支出就越多。

軍費是明朝財政支出的一項沉重負擔。隨著募兵制的大規模推廣,到嘉靖時代,軍餉從“五十九萬而增至二百八十餘萬”。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明代財政收支表

萬曆初年,明朝軍費總額則為三百萬餘兩,萬曆中期則為三百八十餘萬兩。此後軍費仍不斷增加,就算財政收入全部用於軍費都不夠。

崇禎時,僅三餉加派就達到一千二百萬兩。由於屯田被破壞,軍餉來源渠道只能依靠國家財政,所以入不敷出。

明朝立國時,朱元璋為他的子孫們規劃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只要是宗室子孫,都由國家供養。

可是朱家繁衍速度驚人,明末這一群體竟然達到了百萬之巨,供養他們的費用讓國家財政無以為繼。

按照規定,明朝宗室的俸祿是:“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自後為永制。”

嘉靖年間,每年朝廷財入400萬石,“吏祿、軍餉皆出其中”。

而這些王爺們的支出就超過850萬石,結果就是“以山西言,存留百五十二萬石,而宗祿三百十二萬;以河南言,存留八十四萬三千石,而宗祿百九十二萬。是二省之糧,借令全輸,不足供祿米之半”。

就是全部的財政收入也無法養活這些宗室。所以很多有識之士對“賦不可增,而宗室日益蕃衍”的局面大為擔心,卻拿不出什麼好辦法。

用明末財政收支給崇禎平反,朕的內庫真的沒有錢啊

(明代藩王府)

本文不是分析明朝滅亡的原因,明朝的滅亡是多方面綜合因素的結果。本文僅從收入和支出入手,綜合史料記載,分析一下崇禎在亡國時,他究竟是不是如傳說的那麼有錢,是不是個要錢不要命的皇帝。

我們可以看到,崇禎是真的窮,那些關於他有錢的傳聞都是編造的謊言。雖然這些謊言有著各種版本,但我們應該還崇禎一個清白。他也許不是個好皇帝,但他的的國庫和內庫確實是空空如也的。

參考文獻 :

*《明季北略》

* 夏維中:《品明朝》

*《中國財政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