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朋友圈已經接近死亡狀態,對此你怎麼看?

A馮小鞏


說朋友圈已經接近死亡狀態有點點誇張了,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朋友圈確實不像以前那麼被用戶所關注了,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經選擇關閉了朋友圈,即便是仍在使用朋友圈的人,也基本使用了三天可見、半年可見等隱私功能。而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用戶隱私觀念的提高以及各種微商廣告的刷屏侵擾。

不可否認的是,每個人朋友圈裡都會有那麼幾個微商,或者是把朋友圈當成了宣傳途徑、廣告窗口的電商或傳統零售商。這一部分人將分享生活提高互動的朋友圈變成了免費的引流渠道,這讓很多用戶感到厭倦,如果是不相熟的微商刪掉就好,關鍵是,在這個人人自媒體、人人想創收的社會里,有很多你不能刪除的新朋好友都加入了刷屏大隊,這無疑是讓每天“被迫營業”的用戶遠離朋友圈的重要原因之一。

氾濫且無用的刷屏廣告,將一部分用戶“趕出”了朋友圈,而另一部分也正在被無用社交慢慢拖垮。隨著微信的不斷普及,使用微信的用戶越來越多,從而為了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加入朋友圈的陌生人或不相熟的人也越來越多,這讓原本展示自我與親友分享日常的朋友圈突然之間失去了很多自由,一些用戶介於這部分“特殊群體”的存在不再頻繁發朋友圈,或者選擇某些人不可見,這也導致很多人覺得朋友圈變得冷清了,但其實只是朋友圈用戶的隱私觀念提高了,不想再將私生活過多的暴露於人前了。


科技夜航船


我的朋友圈確實已經接近死亡了,不但朋友圈,連微信也差不多快掛了。每天朋友圈新消息還沒超過十條,我自己每天登微信加起來還不知道有沒有五分鐘,感覺每天登微信還沒登支付寶的時間多。

平時除了使用支付寶付錢外我還會看看支付寶裡面的小程序,還有螞蟻莊園啊,螞蟻森林啊。這些都是做公益的小程序,我很願意花時間去做。而且支付寶每天還有紅包,雖然很少,不過拿著它的紅包心裡也舒服。

至於微信,我感覺沒什麼好留戀的,也沒用過它付過錢,轉過賬,要不是朋友們都在用微信我早刪掉它了。


食者三味


我的朋友圈只要我半個小時不看,就看不到底,全部都是廣告,有一天我打開朋友圈看見一個朋友在發廣告,後來打開又是看見這個人發,不知道多少次打開還是看見她在發,我就好奇給她數了一下看看她到底發了幾條,我的天一直數一直數都沒有到昨天的時間,直到數到第256條再看見昨天的日期,她居然一天發了256條。我從來沒有屏蔽過任何人,隨便她們發,反正看不看由我,賣衣服的發的最多,我朋友圈好多個是杭州四季青批發服裝的,那刷屏就是不帶停的.


歡子34087551


既然是個圈,就得有個邊界,或者由我自己設定一個邊界,拉什麼人進圈是我的權利,但是現在似乎微信這個玩意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我早上買袋牛奶加個賣牛奶的大姐微信她就是我朋友了?就該有權利逛我的朋友圈?我是不是每一個加微信的人都得仔仔細細點一下不允許她看我的朋友圈?我有那閒工夫?微信群和朋友圈是一個道理,我不愛看哪些吃飯發一張,睡一覺發一張,剪個指甲也發一張的破信息,憑什麼強迫我去看,既然非得看,那我就選擇屏蔽朋友圈,遠離朋友圈,因為那就不是一個圈,和在大街上裸奔沒啥區別。


噁心的獅子


看到這個我就笑死了,什麼朋友圈就接近死亡狀態,能這麼說的只能說你這個人的朋友圈是死的,拿自己的個例來說整個朋友圈是笑死人了。

我們還是來看看真實的官方數據吧!

1、用戶花費時間:張小龍在今年的2018微信公開課上提到,每個微信用戶平均每天花在朋友圈上的時間為30分鐘,目前這個時間基本固定。每人每天至少半小時的查閱,你跟我說朋友圈是死亡狀態?

2、公眾號閱讀來源:在同樣的公開課上,曾提到當前的公眾號有7成~8成的閱讀量來源於朋友圈轉發,僅有少量是來源用戶主動訂閱。而現在公眾號的總閱讀量是提升,可見閱讀朋友圈的總量是上去了,這樣的朋友圈能稱之為死亡狀態?

3、朋友圈使用人次:按照張小龍的說法,進入朋友圈的用戶數每年在增長,並且沒有停下來的勢頭。截至到2018年結束時的數據為,每天有7.5億人進去朋友圈查閱,平均每人要看十多次。因此目前朋友圈每天的訪問量要達到100依次。這樣的訪問規模,你認為是接近死亡狀態?

所以,從數據上來說,朋友圈依舊是在蓬勃發展的,至於你說的是死亡狀態,只是個例而已。當然,你也可以質疑說這是騰訊的數據,有虛假宣傳之說!那我只能說你是個槓精,官方的數據不準確,還有誰的數據是準確的,難道是你的盲人摸象數據更精準?

此外,有些人可能的確覺得朋友圈的內容在減少,這點一定程度上是和很多人將朋友圈設定為3天可見相關,這樣的情況下一旦過了時限你就可能翻不到這個人的內容,從而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朋友圈內容總體數量少了。我就是這麼操作的,以至於很多人看不到我的內容。

對於這種設定,我覺得微信做的非常好,隨著微信的大面積流行,朋友圈上的人員越來越複雜,是非常需要這種保護個人隱私的設定,在用戶體驗上微信可以說做的已經夠好了。

最後,再次重申,朋友圈的整體閱讀量在上去,不存在不活躍之說!



Lscssh科技官


我們先來看一下現在朋友圈還有哪一些人在發。

基本上有三類:

文藝青年類:

發發心得,給自己留一點記憶;

這裡有彼此信任,給與溫暖與鼓勵的家人和朋友:

好好生活,永遠在線……

產品宣傳類:

微商買家多是朋友,熟人賣給給熟人,相對來說朋友圈還是一個很好的宣傳渠道。

也有個人號變成公司宣傳號的。

為人母者曬娃曬餐曬瑣事類:

當媽前是美少女戰士,當媽後就只剩下“戰士”了。每天淪陷在孩子吃喝拉撒家務裡,偶爾探出頭來喘口氣發個圈表示自己還存在。

甚至有朋友一言以概之:朋友圈只剩下文藝青年,微商,曬娃曬早餐老母親了!

這麼說雖然有失偏頗,但是七七八八了。

在我眼裡,“文藝青年”,“微商”,“老母親“這幾個詞它都應該是褒義詞,對生活充滿熱情,買產品你情我願憑本事吃飯,辛辛苦苦帶自己娃曬曬娃有什麼要緊的?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些詞成為了大眾眼裡的貶義詞?成為一不小心被人屏蔽的對象?

從沒在巴厘島遊玩卻把自己照片P成海灘遊玩照開始?

從複製粘貼盜取他人圖片文案,沒有自己思想,頻繁刷屏開始?

從把朋友圈當成吐槽公婆亂噴負面情緒的垃圾桶開始?

不論外在環境如何,如果我們能保持“作有品的自己”,朋友圈所發皆為自己對世界萬物的細微體會,對逆境生活的正面迎接。

把朋友圈當成是自我生活方式的傳達,心得體會的分享。

我信,至少在我們自己眼裡,朋友圈一定會重回當初我們剛進朋友圈的純真。


胖頭秋


並不是死亡,而是變複雜了


隨著我們年齡越來越大,朋友圈也變得越來越複雜

一:三天以內可見

這個設定有點bug…陌生人可以看十條,好友只能看三天…

三天可見,間接的說明了很多人並不太願意讓周邊的朋友看到自己過去這一年的囉囉嗦嗦

情況大概有兩個

A:意識到自己更新的頻率太高,無論新加的還是老朋友,不想他們點開自己朋友圈的時候發現自己是個那麼囉嗦的人

B:純粹為了保護自己的隱私,但是又不想與世隔絕,偶爾還是會發發牢騷亦或酷曬炫走一波

二:誰可以看/不給睡看

不少人會因為發了之後馬上後悔

或者一段時間無人點贊回覆而感到尷尬

又或者如上說的發現如上說的,更新頻率太高了,那就隱藏或者刪除幾條來讓自己看上去不是那麼的囉嗦

至於部分可見/不給誰看

間接說明朋友圈的人緣越來越複雜,集朋友、客戶、領導、親人等於一體,有的信息只想讓某部分人看,有的信息根本不想給人看到

部分可見是最好的辦法之一

問題是,萬一,當他們兩人在一起刷朋友圈的時候一個刷到,一個刷不到,那就…

三:屏蔽他人朋友圈/屏蔽他人看自己朋友圈

這個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與海角

而是你把我屏蔽了,我也把你屏蔽了。關鍵你還設置了不給我看你的朋友圈,我也這麼設置了


朋友圈中確實有許多天天酷曬炫惹人厭的,還有代購狂魔,廣告狂魔,讓人不得不點下屏蔽這個功能

總結小語

1:大部分人都有一顆酷曬炫的心理,如果因為他人酷曬炫就把別人屏蔽了,那很有可能是羨慕嫉妒恨?

如果可以承受所有人的酷曬炫,心中還能不起波瀾,足矣心胸遼闊

2:微信朋友圈是自己的,微信裡的大部分都是熟人,自己的朋友圈想怎麼發就怎麼發,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充分的寫實自己的性情與生活



那才是最好的朋友圈,想發就發,不想看的他會自己屏蔽,不要有負擔(話是這麼說,但也不能太過啊,哈哈)

3:朋友圈的好友分類,部分可見並不過分,反而可以讓我們更好的分類自己的好友

生意的一類,吃貨的一類,親人的一類等等

部分可見,分類好友並不是心機,而是更妥善良好的維護自己的關係網

4:沒人點贊不要氣餒,這個世界並不是什麼東西都是一堆人給我們點讚的

我們努力的過程,只屬於我們自己,在沒有成績之前,沒有多少人會在意你覺得過程有多艱難,相反的他們可能會覺得我們很矯情

所以,我們絕對不要因為自己的過程沒有得到點贊而覺得尷尬
只有優秀的成果才會毫無疑問的招來一堆人的點贊,當然太過優秀他人也會覺得自己是在酷曬炫,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


老知什麼都想說


感謝您的閱讀!

有人說朋友圈真的是被“微商”給毀了!我覺得朋友圈是給自己的“朋友圈三天可見”給毀了!本來沒事還想看個朋友圈的信息,現在打開某個想看的朋友的朋友圈,令人惱怒的是:朋友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對於微商,雖然今天屏蔽了一部分,結果明天又有朋友開始賣各種“育兒產品”“護膚品”“運動鞋”等;令人焦躁不安。但是,我可以不看朋友的朋友圈確實是一個妙招,能夠有效擯棄一些無效的信息。

比如,我的朋友中,就有29個是做微商的:


我覺得朋友圈的作用類似於之前的QQ空間中的好友動態,我們為什麼之前喜歡看朋友圈的好友動態,是因為好友動態中不會有太多的一些微商信息,也不會出現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我們可以看到朋友圈的很多信息去知道他最近的心情和過去的足跡。

本來微信已經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得更遠,本來是可以通過在麥當勞肯德基聊天,或者是在一起看電影,然而現在多通過微信視頻或者是微信聊天,將人與人,隔在兩部手機之間。


這時候我們想通過朋友圈,更多的瞭解,對方一些卻發現對方設置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或者半年可見。

如果這樣,我們還有必要去使用朋友圈嗎?朋友圈已經似乎成了私密的內容,那麼,何必發出來呢?朋友圈的初衷應該是讓朋友瞭解對方,能夠知道對方的足跡,心情狀況,需要的時候一句安慰的話,都是極好的幫助。

然而,現在的朋友圈卻變了味。我們打開各種朋友圈,除了一些無關痛癢的話之外,就是各種轉發,各種賣包賣鞋的廣告,朋友圈似乎已經沒有必要存在。其實從我的角度,朋友圈其實應該更自由一些,更清爽一些。


LeoGo科技


作為一個90後,我從三個方面來說說朋友圈已經接近死亡狀態吧!
朋友圈可以看到的範圍越來越小了。現在的微信朋友圈可以設置允許朋友查看朋友圈的範圍,可以看最近三天,最近一個月,最近半年或者全部。我看的很多人都設置的是可以看最近三天,之前的朋友圈就看不到了。能看到的朋友圈越來越少了,確實已經接近死亡狀態。


朋友圈可以看到內容越來越單一了。我想很多人的朋友圈有微商發的廣告吧!本來你想點開朋友圈看一下的,結果發現都是同一個人發的微商廣告,你就沒有想看朋友圈的慾望了。我的朋友圈裡面,只要是做微商的,我就直接屏蔽不看他的朋友圈。


越來越多的人不愛發朋友圈了。微信剛出來時,很多人都愛發朋友圈,發了被人評論點讚的也多。特別是微信朋友圈可以顯示位置,出去旅遊的人每到一個地方就是像打卡一樣的發朋友圈。慢慢的你會發現,現在發朋友圈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每天一條的,現在幾乎半個月沒有一條朋友圈,以前發朋友圈,不到一個小時,評論點讚的十幾個,現在幾乎看不到評論了,點讚的偶爾會有。現在新鮮勁過了,就不愛把生活展現給別人看,也就越來越不愛發朋友圈了。


點點滴滴是收穫


微信朋友圈剛出來那幾年確實很火爆,連小學生寫命題作文的時候都喜歡引用“朋友圈又被刷屏”、“刷爆朋友圈”這樣的字眼。朋友圈更是被賦予了社交圈子的新內涵,你的朋友圈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什麼樣的朋友圈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格局,再到後來的萬能的朋友圈,都讓人們再也離不開它。

與當年的Qzone一樣,雖然經歷了鼎盛時期,但是高光時刻一過,便開始黯淡了下來,今天的朋友圈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人說朋友圈已經接近死亡狀態,貌似也並無道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呢?

我們是這麼看的,朋友圈之所以會接近死亡狀態,完全是因為有新的朋友圈面世,那便是今日頭條,一家專注信息流的APP,用一句話來形容它,那就是今日頭條是更開放的“朋友圈”。

打開今日頭條,你會發現屏下有句提示“信息創造價值”,誠然,西瓜、火山、抖音、悟空、頭條號產生的內容都在今日頭條APP內部智能推送、攪拌,並在用戶端被刷到,它的出現讓人愛不釋手。一個開放的朋友圈完全有理由取代一個封閉式的熟人社會的朋友圈。

這並非危言聳聽,9月20日,微信公眾號消息列表正式內測新功能“發現公眾號”,這意味著,你的公眾號可能會通過微信的算法匹配,出現在不同用戶的消息列表中,而且是未關注你的用戶。

這還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微信也將打造自己開放化的新的“朋友圈”,據瞭解,這項新功能是微信基於綜合算法進行的智能匹配,目前iOS版本正在對部分用戶進行灰度測試,後續將開放安卓版本。“如果真的能被推薦,很有可能一晚上漲粉幾十萬”,一些停更公眾號多時的作者開始重燃激情。

這不就是翻版的“今日頭條”嘛。這是微信基於社交圈層推薦的信息流的雛形,也是微信信息流的必然。打破了信息繭房才能挽救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