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費200多萬兩用9年時間修建的乾隆裕陵地宮裡為何有那麼多積水?

蕭曉四姑娘


清代皇陵地宮滲水的除了乾隆的裕陵外,還有康熙的景陵和道光的慕陵。雍正之所以將陵址選在西陵區,就是因為九風朝陽山陵址有砂石,害怕地宮滲水。由此可見,地宮滲水是皇陵修建中很難克服的問題。

乾隆的裕陵可以說是清皇陵中問題最多的陵寢,除了難以解決的地宮滲水問題外,還有地宮不在中軸線上,因隧道打夯而振裂月光石等問題。裕陵不但自身問題多,而且是除慈禧定東陵外,被盜掘次數最多的。

第一次盜掘是在1928年,孫殿英將裕陵地宮寶物洗劫一空,之後溥儀派人對帝后遺體重新殮葬,當時地宮中的積水有兩米深。第二次盜掘是在1945年,一群土匪盜掘了景陵、惠陵和定陵,順帶對裕陵進行掃蕩。

第三次盜掘是在解放前,陵區周邊的一群不法村民對被盜陵寢進行了掃倉,將各陵寢金井中的寶物掃蕩一空。1975年,河北省文物處對裕陵地宮進行清理並開放。之後每到雨季,裕陵地宮就會發生滲水現象。

雍正將自己的陵寢選在了距東陵數百里外的易縣永寧山,面對祖陵一東一西的現狀,這讓乾隆很是為難。經過十多年的考慮,乾隆開創性的解決了這一難題,並決定自他起實行父與子東西陵分葬的“昭穆制度”。

乾隆八年,陵址選定在東陵區的裕陵開始建造,乾隆十七年竣工,共歷時九年,耗銀兩百萬兩。裕陵修建的富麗堂皇,其石像生的數量已超過康熙景陵。如此精心打造的裕陵地宮,其實在修建時就已問題百出。

裕陵地宮中的最後一道金券沒有處在正中位置,也就是說乾隆的棺槨並不是處在地宮縱向的中軸線上,而是偏向了西南方。皇陵在修建過程中,乾隆的岳丈、水利專家高斌就曾提出地宮方向與地面建築有夾角。

而當時已經是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乾隆對此大為不悅。最終只能照此繼續修建,在陵寢竣工的當年,乾隆決定將早已去世的孝賢皇后、惠賢皇貴妃和哲憫皇貴妃三位后妃葬入地宮,並順便視察自己的萬年吉壌。

但地宮的景象讓乾隆大吃一驚,當時的地宮發生了嚴重的滲水現象,積水已經漫過了放棺槨的石床。乾隆當場大發雷霆,難道自己百年後要躺在這積水中不成。於是下令工部和相關專業人士馬上徹查滲水原因。

地宮滲水是所有皇帝最不願見到的鬧心事,乾隆的生母孝聖憲皇后在葬入泰陵前,乾隆曾兩次讓人查看地宮有無滲水現象。道光的寶華峪地宮出現滲水後,道光不僅嚴懲了監修大臣,還破例將陵寢搬到了西陵。

經過嚴密的排查,工部認為裕陵地宮滲水是因為地宮中兩個軸線的密合度不夠,還有精美的石刻也影響了密合度。乾隆聽取彙報後,馬上命令工部著手整改。工程完成後,直到乾隆駕崩前,再也沒有發生滲水。

滲水似乎盯上了乾隆的裕陵,在他駕崩後,地宮又開始滲水。嘉慶聞訊後,立即令御前大臣綿課查看,綿課發現打夯時,遭成第一道石門上的月光石開裂,繼而發生滲水。綿課向嘉慶皇帝進行了彙報。

最終嘉慶決定改用磚砌,在解決滲水問題的同時,要加固石門上的月光石。在乾隆棺槨葬入地宮後,取兩根石柱支撐月光石,防止塌陷。裕陵地宮在關閉後,無人在知道封閉後的地宮是否再滲過水。

直到乾隆下葬129年,在孫殿英盜掘裕陵之後,人們才發現地宮中積水有兩米多深,乾隆的棺槨已經泡在水裡。由此可知,乾隆生前和駕崩後的兩次整修,都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也就是說滲水的原因並未找到。

那麼,乾隆的裕陵地宮為何會出現滲水現象?結合文獻記載及專家的深入調查,裕陵地宮滲水的原因可總結為:一是裕陵地宮深度不夠。裕陵地宮的深度不到十五米,這與明代皇陵相差甚遠,明定陵有三十米深。

地宮挖掘深度不夠,自然就容易發生滲水。二是裕陵地宮缺乏排水設施。裕陵地宮不但很淺,還缺少排水設施。道光的慕陵就吸取了教訓,設置了排水溝。三是陵址的選擇有問題,所選的地形坡度不易排水。

四是地宮出現兩個軸線,嚴重影響了建築間的密合度,再加上工程質量不行,因此出現滲水的硬傷。乾隆千算萬算也沒有算到自己百年後竟然一直在積水中泡著,他生前的擔心竟然變成了現實。

乾隆也曾想過棄之不用,但裕陵的建造太過豪華,廢之又太過可惜。建築物料所用的金絲楠木都是採自川廣雲貴的密林裡,工藝複雜的金磚是來自蘇州,整塊的艾葉青石料還來自天津,這些都使乾隆不得不用。

總之,乾隆裕陵地宮滲水的成因非常複雜,主要就是地宮深度不夠和陵寢選址不佳所造成,當然還有其它原因。豪華的地宮發生滲水,讓乾隆進退兩難,最終他還是相信了工部的補救措施,但卻治標不治本。


野史也是史


清代陵寢地宮積水問題及龍鬚溝的設置

清東陵裕陵地宮的積水原因和所花費的銀兩及時間並沒有什麼關係,主要問題在於陵寢地宮的設計問題,而導致陵寢設計問題的原因很簡單,即是沒想到地宮會出現積水的情況,所以就不可能設置可以排出積水的設施從而導致地宮出現積水。而裕陵地宮積水問題的原因除去沒有排水設施外大概有三個:

⒈地宮位置處於地質斷層帶上

清東陵陵區位於河北遵化昌瑞山下,而昌瑞山下恰好有一條地質斷層(現代科學測定),而康熙皇帝的景陵和乾隆皇帝的裕陵都恰好位於這條斷層上,地質層的不穩定當然會導致上面的建築發生變化,裕陵地宮積水主要是地下泉水在地宮地面湧出的,而裕陵建造完成時離乾隆皇帝入葬還有幾十年的時間,這段時間裡裕陵地宮是沒有出現積水或者說積水問題不大,所以很有可能是以後的時間受地質斷層影響導致地下水位發生變化,進而使得泉水從地宮地面湧入導致積水。

⒉地宮埋藏比較淺

清代陵寢的地宮普遍埋深很淺,相比於明代十三陵來說差的多了,十三陵定陵埋深27米,相當於九層樓的高度,而乾隆皇帝裕陵地宮的埋深只有不到10米,這個深度受地下泉水影響比較大,筆者家鄉就在東陵,過去山坡地上經常會出現泉眼,特別是雨量特別大的時候,所以地宮埋深太淺也會受影響。


綜上所述,裕陵地宮積水就是因為埋深淺又處在地質斷層上導致地下泉水湧入,而地宮又沒有設置排水的龍鬚溝所以導致積水出現。有的說法把裕陵地宮精美的雕刻作為地宮出水的原因之一,其實是沒有道理的,雕刻只是在漢白玉石的一面,其他面是沒有的,對於接縫處來說沒有影響,而且地宮出水主要是地面湧泉導致,並不是牆壁及地宮頂往下滲水,所以並不是這個原因。


其實清代各陵寢中從道光皇帝的慕陵才開始設置地宮排水的設置,即所謂的“龍鬚溝”,之前的陵寢都沒有設置龍鬚溝,因為地宮一旦封閉以後就不會再打開,所以後人也不會知道地宮裡面有積水。


那為什麼會從道光皇帝的慕陵才開始有龍鬚溝呢?大家知道道光皇帝的慕陵在易縣清西陵,但是最開始是在清東陵建造的陵寢,而且地宮還葬入了一位皇后,清代皇帝陵地宮在皇帝未葬入時可以先葬入皇后或后妃,地宮並不封閉,所以守陵官員才發現地宮積水了,但就是因為發現地宮積水被廢棄,所以又在西陵選址建造陵寢,而重新建造的陵寢就吸取教訓開始在地宮設置龍鬚溝以排出將來有可能出現的積水。自此以後清代的皇帝陵、皇后陵及妃園寢都設置了可以排水的龍鬚溝。


一般龍鬚溝都是在地宮內設置地漏,通過地下設置的管路流到地宮外面陵寢兩側的馬槽溝或是隆恩門外的玉帶河裡,所以在地面是看不到的,因為清代陵寢基本都建在坡地上,建築地形是一點一點升高的,所以地宮位置很多都高於陵寢前的建築地面,這樣地宮內如果有水就會自然通過龍鬚溝排出去。大家如果來東陵遊玩別忘記在地宮內找找龍鬚溝地漏,看看馬槽溝或者玉帶河泊案上的龍鬚溝出口。(以下圖片來源於徐廣源老師)



孤竹公子


清朝皇帝普遍繼位以後便開始尋找陵址,確定萬年吉地,是為國之根本。

乾隆皇帝繼位以後,時間不長,便有大臣上奏,請皇帝儘快確定陵址,修建陵墓。

一般情況下,像這種事情基本有幾個大臣打頭,皇帝也就同意了。但是乾隆卻沒有,而且這件事情一拖就是六七年之久,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在於乾隆的父親雍正皇帝另闢陵址,沒有和祖陵在一起,子隨父葬。按說乾隆也應該在清西陵選陵址。

確實也是來到清西陵選過陵址,但是沒有用。因為他不想冷落了清東陵,同時也很崇拜自己的爺爺康熙皇帝。

最後發明了“昭穆之制”,乾隆就這樣去到了清東陵。

但是,乾隆千挑萬選的勝水峪卻有著風水的缺陷。




在地宮修建好了以後,居然出現了漏水的現象,雖然後來通過補救,在乾隆下葬之前沒有再出現這種情況。但是1928年,孫殿英盜乾隆墓的時候發現積水很深。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一,勝水峪地勢平坦,不利於排水。

由於乾隆地宮所在的勝水峪地勢非常平坦,不利於山上的水排出去,這個地方又多了一個大坑,這個水自然就會滲到這個坑裡了。

而且清朝的地宮深度普遍都在十幾米,有一些淺,這個水自然就會在聚集到地宮了。

其二,設計問題。

乾隆的地宮設計的有問題,出現了兩個中軸線,地宮出現了夾腳。這樣就不利於防水修建了。而且古代又沒有這麼好的放水設施。

那為什麼會出現夾腳呢?有研究人員發現,乾隆的地宮是斜的,它向金星山的方向斜了過去,所以出現了夾腳。

至於為什麼,可能是出於風水上的考慮吧。

所以,因為有了夾腳,防水不好做了。

其三,技術不夠先進。

道光因為地宮被淹,把陵遷到了清西陵。但是他不僅僅遷到了西陵這麼簡單,為了防止地宮再次漏水,還發明瞭清陵中首創的技術——龍鬚溝。

這個龍鬚溝是幹什麼的?它的作用就跟我們今天的地漏是一樣的,用於地宮排水。

從道光以後,所有的皇帝地宮之中都有龍鬚溝。我們去光緒的崇陵就能看到,地宮中也有滲水的痕跡,但是卻沒有積水。因為水已經順著龍鬚溝排走了,自然也就沒有積水了。

但是乾隆皇帝時期還沒有龍鬚溝,只能是做好防水。如果當時有了龍鬚溝,乾隆大帝也不至於泡在水裡了。

乾隆地宮的漏水,可以說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這是人為的,更是自然的。我們現在能做的也只有保護好那些留下來的文物。


像少年啦飛馳97


首先地宮挖的比較錢,不超過十五米,如果深一點可能滲水的問題就好一點,第二,沒有排水設施,第三南北地勢坡度緩,不利於水流走趕上下雨,雨水沒法流走,就會滲下來,第四,他的地宮兩個軸線,本身是有十幾度的歪斜,影響建築密合度,第五,內有大量雕刻,拼接地方多,本身也不利於建築的密合度。


沐靈舒


乾隆自稱是十全老人,他不僅長壽,還是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有這麼多美好的稱謂,似乎乾隆真是不可多得的明君。但實際上對於歷史有一定的瞭解後,就會對乾隆在位時期有不同的看法,乾隆時期雖然是盛世,但是離不開雍正的努力,而乾隆的所作所為看起來更像是在敗家,他多次下江南遊玩,後來還讓官場養成了腐敗之風,所以真的無法將乾隆看做是一位多麼偉大的帝王。但是除去對乾隆的評價不論,他的裕陵也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疑問,裕陵地宮曾經積水,而裕陵的修建其實十分仔細,所以應該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裕陵積水呢?

其實裕陵的修建耗時九年多,而且花費了兩百多萬兩白銀,可見乾隆對於裕陵是十分重視的,裕陵中所選用的材料都很名貴,工程浩大又仔細,後來裕陵竣工後乾隆也感到非常滿意。但是這個時候卻發生了一件事,裕陵居然積水了,由於裕陵出現了這一嚴重的問題,讓乾隆震怒,畢竟這是他死後長眠的地方,出現這樣的差錯是不祥之兆,所以馬上就派人去整修,後來經過了很多努力,終於將積水問題解決掉了。

但是說來也邪門,就在積水問題解決後,就開始有很多嬪妃相繼離世,後來乾隆將他看重的嬪妃葬在了裕陵,在乾隆四十年時,在他人生後期比較重要的一位女性也離世了,她就是令妃,而令妃比乾隆要小十多歲,可見乾隆確實長壽,都把妃子們給熬死了。

後來直到乾隆離世,裕陵都沒有再發生積水現象,但是在1928年的時候,裕陵再次積水,這次積水十分嚴重,據說用了五天才將積水解決,雖然這次積水問題算是處理完畢,但是後來裕陵經常有積水,由於積水問題始終無法徹底解決,後來這部分景區都關閉了。其實關於裕陵積水的原因也是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乾隆皇帝的裕陵被盜讓皇帝震怒,不想要讓其他人接近裕陵,所以才會有積水,當然這種說法過於迷行,是不可靠的。其實更多的原因應該在於裕陵修建的位置不當所致,也許在修建裕陵之初就沒能處理好排水問題,乾隆在位時的積水現象也沒能從根本上得到治理,所以後來才會發生多次積水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