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遊戲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段為人熟知的語錄出自錢鍾書先生的經典小說《圍城》。可鮮為人知的是,這段語錄並非錢鍾書先生的原創,而是她的妻子楊絳先生所寫。如今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成了後人追憶錢鍾書和楊絳夫妻的物件之一,他們的百年愛情也一直為世人所津津樂談。關於他們之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小池想再一次靜靜地說與你聽。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那是1928年的夏天,17歲的楊絳剛完成高中的學業,一心想到清華大學外文系繼續深造的她,面對的現實是清華不在江蘇一帶招生,無奈之下,楊絳只好報考了東吳大學。當時東吳大學最好的兩個專業是法律和護理系,楊絳怕上解剖課,所以放棄了護理系。而楊絳的父親楊蔭杭本人就是知名的大律師,他認為女兒學法不合適,於是,在父親的建議下,楊絳最終選擇了攻讀政治系。大三那年,正趕上東吳大學學生運動,對政治學習也不太感興趣的楊絳和幾個好友一起就報考了北京大學。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最後考上北大的楊絳臨時還是決定要去清華,放棄北大之後21歲的楊絳去清華當了一名旁聽生。也就是在清華校園的長廊裡,楊絳邂逅了相守一生的愛人錢鍾書。楊絳和錢鍾書的認識,得益於她的大學室友兼閨蜜孫令銜的介紹。孫令銜是錢鍾書的表妹,基於這層關係,所以有了錢鍾書和楊絳的第一次見面。回憶起第一次見錢鍾書時的場景,楊絳對當時的印象是:他穿著一件青衫長褂,腳上是一雙黑色布鞋,在滿是西裝革履的清華園裡,他顯得老土極了。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但錢鍾書談吐不凡的氣質讓他整個人顯得熠熠生輝。而初見楊絳的錢鍾書用《圍城》中一句臺詞形容就是“ 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我的心裡已經炸成了煙花,需要用一生來打掃爐灰。”兩個互有好感的人就這麼不期而遇了。可橫亙在他們之間的誤會讓兩人一直保持著得體的距離,楊絳聽說錢鍾書家中已有安排好的婚約,錢鍾書聽聞楊絳早已有交好的男友,唉,兩個陷入愛情裡人卻又顧慮良多!率先忍不住的還是錢鍾書,他寫了一封書信約楊絳出來談談心,一見面錢鍾書就說“我沒有訂婚!”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楊絳回了一句“我也沒有男朋友!”就這樣,兩人開始了發乎情止於禮的交往。轉眼間,錢鍾書大學畢業了,因為他的父親著名國學大師錢基博正在上海光華大學擔任中文系主任,於是錢鍾書決定南下上海工作。而楊絳只得留在清華繼續完成學業。這一分開,兩人的戀愛就遇到了第一次考驗。因為錢鍾書的父親對兒子們的婚事一貫就是主張“父母之約,媒妁之言”。而且錢鍾書兩個弟弟的婚事就是父親一手安排的。作為長子的他,此前從未提及過他與楊絳的戀愛關係,老爺子這一關,怕是難過呀!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就在這時,思念愛人的楊絳寫了一封書信寄去錢家,還沒等錢鍾書拿到書信,老爺子先把信拆開看了。信中楊絳寫到,希望錢鍾書早日把兩人的關係告訴家中的父母,以便得到父母的諒解和同意。錢老爺子一看楊絳娟秀的字體和善解人意的心願,不但欣喜兒子覓得良人,還特意回了一封信給楊絳,信的大致意思就是“把兒子託付給你,我很放心!”錢家這邊的父母點頭之後,錢鍾書又和自己的父親一道去了楊絳家提親,兩家人相談甚歡,錢家公子和楊家小姐的婚事就此說定。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1935年,24歲的楊絳嫁給了25歲的錢鍾書。婚後錢鍾書以外文系第一名的成績考取了公費去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的名額,為了陪伴丈夫,楊絳不得不中斷了在清華的學業,陪丈夫一起坐上了駛向英國的郵輪。到了英國後,考驗夫妻二人的日子才算真正開始了。從前他們都是人前人後伺候著的公子和小姐,到了陌生的過度,昔日十指不沾陽春水的楊絳不得不去適應洗衣作羹湯的家務生活。而錢鍾書更是不具備半點生活技能,領結不會打,手錶不會戴,生活中的大小事幾乎全靠楊絳一人打理。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而楊絳也願意去包容丈夫一切的小缺點,因為錢鍾書曾對她說“我志氣不大,但願竭畢生精力做做學問。”生活能力欠缺的錢鍾書在人情世故方面也宛如孩子一般天真,家裡的小貓和鄰居家的小貓發生了爭鬥,錢鍾書會拿起杆子去幫小貓助架,最後的結局往往都是楊絳領著低頭的錢鍾書去領居家道歉。面對丈夫不完美的一面,楊絳選擇用愛包容了一切。因為她知道,不是丈夫懶於家務瑣事和疲於人情來往,而是他把所有的心血和時間都放在了學問上,作為妻子,她心甘情願為丈夫付出一切。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錢鍾書和楊絳在英國生活已三年。這一年,他們的女兒錢瑗降臨了。夫婦二人帶著女兒在英國和法國繼續留學的生活。1938年,國內局勢動盪,家人的一封家書讓錢式夫婦帶著一歲的女兒踏上了回國的征程。回國後,錢鍾書赴清華大學任教,不久跟隨學校一同轉赴國立藍田師範學院任英文系主任。而楊絳則留在上海的法租界照顧避難的一家老小。由於戰爭的影響,錢家和楊家都已家道中落,家裡的傭人也全都被遣散。家中的大事小事都靠楊絳一人操持,就連錢鍾書的母親也讚譽楊絳說“筆桿搖得,鍋鏟握得,鍾書痴人痴福!”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就這樣,錢鍾書和楊絳在分離中度過了兩年的歲月,兩年之後錢鍾書返回上海復旦大學任教,一家人終於得以團聚。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一家人的生活也過得捉襟見肘。一次偶然的機會,楊絳因為幫朋友的忙,寫了一本名為《稱心如意》的話劇。沒曾想到,這部話劇一經搬上舞臺之後,大受好評。緊接著楊絳又先後寫出了《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話劇作品,一家人的生活也倚靠楊絳的稿費而有了著落。眼見著妻子的名聲越來越盛,外人介紹錢鍾書時通常會稱“這是楊絳先生的丈夫”。(這裡插一句,錢鍾書先生的學術研究比較高深和小眾,外行人確實不瞭解。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面對此情此景,錢鍾書不免面子上有些掛不住。於是,他就小心翼翼的對妻子提議“我也寫一本長篇小說怎麼樣?”楊絳對丈夫的想法十分贊同,這才有了錢鍾書創作《圍城》的契機。轉眼間已到1945年,新中國成立,錢鍾書耗時兩年的小說《圍城》也得以出版。在《圍城》的序言中,錢鍾書寫道“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兩年裡憂世傷生,屢想中止,由於楊絳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很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看吧,雖然錢鍾書先生人情世故不煉達,但浪漫起來可是一點不遜色於常人。日子太平了,錢鍾書和楊絳夫婦的生活也迴歸了平靜。錢鍾書繼續回到清華教書,楊絳則在北大從事外國文學的研究工作,他們顛沛流離的生活總算是告一段落了。此後的時間裡年滿50的楊絳從零開始自學西班牙文,並一字一句把西班牙文學名著《堂吉訶徳》翻譯成了中文。1978年西班牙國王訪華的時候,這本中文譯本還被當做國禮送給了西班牙國王。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而錢鍾書也在這此期間寫出來名著《管錐篇》的第一稿。這本文學名著全書用文言文寫成,引用古今中外近四千作家的上萬本著作,以130萬字通盤考論,打通時空,語言,文化和學科的壁壘,將《周易》,《左傳》,《史記》和《詩經》等十部中國古代文學典籍進行了詳盡而嚴密的考證和詮釋。之後他們的文學作品相繼出版,版費多到足以讓他們過上富足充實的生活,可他們堅持住在單位分配的筒子樓裡,不買豪宅轎車,也不享受生活,而是把所有的版費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學子。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平靜中一天天過著,可不幸的事情再一次降臨了,而這一次竟是生離死別的痛苦。1994年,錢鍾書因肺炎入院,進一步做檢查時,被查出身體裡有一個3釐米的惡性腫瘤。手術後,又引發急性腎功能衰竭,此後便一直住院治療。然後,禍不單行,兩年之後,兩老唯一的女兒錢瑗又被確診為晚期肺癌。此時已經83歲的楊絳先生強忍著悲痛對女兒的病情守口如瓶。遺憾的是1997年3月4日,60歲的錢瑗在沉睡中安詳去世。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當錢鍾書得知愛女去世的消息之後,病情急劇惡化,不到一年,被病痛折磨多年的錢鍾書先生也離開了人世間,享年88歲。據悉,錢鍾書先生臨終前對妻子最後的遺願是“你要好好活!”兩年之內女兒和丈夫相繼辭世,被“留下”的楊絳說“鍾書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我壓根兒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間打掃現場,盡我應盡的責任。”所謂“打掃現場”,就是完成丈夫生前的遺。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此時已年近90的楊絳先生對錢鍾書的手稿開始精心的整理排編。遇到手稿中不懂的德文,意大利文,拉丁文,楊絳就一個字一個字翻閱詞典查詢,她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決心完成了錢鍾書遺作的全部整理工作,把丈夫一生的心血完整地留給了後人。整理完錢鍾書的遺作,93歲的楊絳又寫出了感人至深的回憶錄《我們仨》,她寫著“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現在我們三個人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好和他們再聚聚!”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情真意切的文字寫出了楊絳先生對女兒和丈夫深深地思念。轉眼又到了2011年,年滿一百歲的楊絳先生出席了《錢鍾書手版集》的正式發行儀式。儀式上,楊絳先生的一句話又讓現場所有人都為之動容,她說“他今天準是又高興又得意,又慚愧又感激,我是他的老伴兒,能體會他的心意。”此後的幾年,楊絳先生依舊保持寫作的習慣,直到2016年5月25日,105歲的楊絳先生在醫院病逝。完成了所有的心願之後,先生去到了另一個時間,和深愛的丈夫和女兒重新團聚。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在先生走後,根據她身前的遺言,家中不設靈堂,一切從簡,畢生家中所有的文物收藏全部捐獻給國家博物館。回首兩位老先生睿智而又恩愛的一生,他們是彼此的知心朋友,同樣也是親密愛人。哪怕生死相離,她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將愛情進行到底。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相愛的人,只有站在同樣的高度,看同樣的風景,才能讓這份愛永遠充滿活力。而作為後人的我們,看完他們的故事,不由得也讀懂了“最賢的妻最才的女”中隱含的愛情故事。婚姻這座圍城裡,的確有太多的不易,而他們的故事,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慢慢的去品味和反思。

一見鍾情相愛66年,經歷喪女喪夫之痛,93歲回憶愛人寫下不朽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