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去世已經49年,為何雍正帝還要開棺勠屍,趕盡殺絕?

雍正帝是滿清的第五位皇帝,作為一位承上啟下的有道之君,他上承康熙帝,下接乾隆帝 ,為塑造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立下赫赫之功。在政治上,也能夠整飭吏治,廢除賤籍,設置軍機處;經濟上更是力排眾議,不僅僅實行火耗歸公,還進行攤丁入畝、官紳一體納糧。勤勉、實幹,可以說他也當得上明君的稱謂,那麼又是何種原因導致雍正帝會在一個人死亡49年之後,決定將此人開棺勠屍,甚至連帶此人之家屬親故都要趕盡殺絕呢?

此人去世已經49年,為何雍正帝還要開棺勠屍,趕盡殺絕?

此人便是呂留良,清朝初年的思想家、評論家。而在我們民間盛行的傳說中,呂四娘刺殺雍正帝便是以他的後人(一說為其兒媳)為原型。身負家仇的呂四娘拜師高僧甘鳳池,在學成之後,一柄長劍,一身輕功,誓死要為呂留良報仇。

傳說之言,自然多是些捕風捉影之事,但是雍正帝對呂留良一家可謂是確實趕盡殺絕,而呂氏與雍正帝之間也確實有著不共戴天之仇。

雍正十年(1732),此時的呂留良早已經入土49年,但是雍正帝卻下令將他開棺勠屍,連同他的子孫盡皆誅殺、勠屍,門生故人也多被誅殺、充入官奴,流放千里。其慘烈、規模堪稱清朝文字獄之首。

此人去世已經49年,為何雍正帝還要開棺勠屍,趕盡殺絕?

呂留良,生於崇禎年間,而作為封建官宦世家出身的他,自幼便接收了漢族傳統的儒家教育,而且自幼便聰穎過人,十歲時,便能夠往來聚會,以詩文會友,針砭時弊。儘管史載他博學多才——"凡天文、讖緯、樂律、兵法、星卜、算術、靈蘭、青烏、丹經、梵志之書,無不洞曉”——但對於身處動亂的王朝末世,這樣一位接收了傳統儒家的家國教育的飽學之士,自然不會對“蠻夷大清”有多少好感。

當李自成攻破北京,大明王朝滅亡,而多爾袞率領之下,依仗吳三桂等漢奸入寇中原。他也如他的兄弟呂願良跟隨史可法鎮守揚州一般,雖身死亦全然不顧,選擇散盡家產,資助抗清人士,不僅僅以文為筆,做《五科程墨》以來來表達“華夷之分大於君臣之倫" 的民族論,更是親赴沙場,雖然不幸中箭,亦尤未誨。

此人去世已經49年,為何雍正帝還要開棺勠屍,趕盡殺絕?

面對清軍的無休止的推行的“剃髮令”屠戮,激化的矛盾,雖然南明的反抗也逐漸式微,但他卻在參加了科舉中諸生之名後,又果斷的放棄頭銜,顯然這種蔑視朝堂的作為也讓清廷大失臉面,而後更是面對朝堂徵辟,他寧願出家,也絕不入仕為官。

而在與黃宗羲、黃宗炎兄弟、高斗魁等文人高士的交流以及面對清廷一如嘉定三屠等高壓政策之下,結合本人、本家族的國恨家仇,他的一生是充斥著反清的思想與行為的。在拒絕朝堂的徵辟,甘願為僧之後,他在妙山築風雨庵,講學招徒,宣揚學說,而在這眾多弟子之中,也有一位豪傑之士,他便是曾靜。作為同樣有著反清意識的思想家,曾靜拜讀呂留良大作,也深受其影響,而對於呂留良的“夷夏之防”也深以為然。

此人去世已經49年,為何雍正帝還要開棺勠屍,趕盡殺絕?

而作為深受呂留良影響的一員,曾靜不僅僅是聽眾還是實踐者。雍正六年,曾靜令弟子前去川陝,試圖勸說時任川陝總督、寧遠大將軍嶽鍾琪起兵反清。之所以選擇嶽鍾琪,除了嶽鍾琪身居高位之外,還有一說便是嶽鍾琪乃是岳飛後人,因此曾靜也將目標鎖定在他的身上,希望他能有岳飛之精忠報國。

但是對於天下遂寧,又身居高位的嶽鍾琪而言,這顯然不能說服他。幾乎是毫不用思索之下,便將曾靜弟子下獄,更上書直陳,而雍正果斷下令捉拿曾靜,作為授業之師呂留良自然也被牽涉其中,雖然雍正帝並沒有處死曾靜,而是任用他到處宣講雍正帝的英明,大清的正朔出處,但呂留良由於早已身亡,自然也便沒有了利用價值,因此雍正帝也毫不留情的選擇了開棺勠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