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江荊江段會形成“地上河”?

地理那些事


這是個地理問題

長江是中國的第一大河。和黃河一樣,長江也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其起源於青海,幹流向東流經過四川,重慶,湖北,安徽,上海匯入東海,流域面積更是包括支流漢江經過的陝南,烏江經過的貴州北部等等,幅員約180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億,佔中國總人口的30%。而中國土地上最主要的原始文明之一河姆渡文明就發源與此,眾多中華歷史名城,比如武漢,安慶,南京,重慶,成都都在長江流域範圍內,說長江養育了半個中國,這也不為過。


但是長江帶給人的不一定都是恩惠,也有風暴,比如武漢一帶的長江就經常發洪水,這是因為長江荊江段形成了“地上河”,也就是河水比地面還要高,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原因分為自然和人為。自然原因很好理解,因為荊江段夏季風影響降水充分,南北支流由於同時進入汛期,幹流水量加大,同時河槽由於地理原因本就比地面來的高,河道灣曲泥沙淤積,水流不暢構成“地上河”。而且人類近年來不斷在長江中上游對植被進行破壞,圍湖造田使調洪才能下降。這才使得武漢的長江洪水連連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我曾在湖北荊州生活過20年,對荊江的認識和感受頗深。荊江全長360公里,是長江自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城陵磯段的別稱,因流經古荊州境內而名。荊江以藕池口為界,以上稱上荊江,以下稱下荊江。荊江是全國有名的“地上河”,向有“萬里長江,險在荊江”之說。

荊江之所以成為地上河的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荊江兩岸地勢低平,北面是江漢平原,南面是洞庭湖平原。長江流出三峽進入平原後,河床變寬,流速變緩,從上游帶來的泥砂沉積下來。二是,下荊江是典型的婉蜒性河道,洪水渲洩不暢。全長240公里的堤岸其實只有80公里的直線距離,江水在這裡繞了16個大彎,被稱為“九曲迴腸”。三是,築堤防水,進一步抬高河床。如明代江邊修建的沙市萬壽塔,如今已被江堤圍了半截子,洪水期船行荊江,船比塔高。

歷史上,荊江洪水給兩岸人民帶來過深重災難。從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到公元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荊江大堤共有91個年份潰口。從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荊江兩岸有16個年份遭受洪災,幾乎年年遭災。新中國成立後,為了防洪減災國家多次加固荊江大堤,並在上游修建了三峽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有效地控制了洪水。同時,荊江自然截彎和人工裁彎取直,縮短河道70餘公里,加快了江水流速,減緩了泥砂沉積。



貓花花56090866


荊江河段上起湖北省枝城鎮,下迄湖南省城陵磯,流經湖北的枝江、松滋、荊州、公安、沙市、江陵、石首、監利和湖南省的華容、岳陽等縣(區、市),全長347.2千米,其間以池口為界卞分為上、下荊江。上荊江長約171.7千米,下荊江長約175.5千米。上荊江為微彎分汊河型;下荊江為典型蜿蜒性河道,素有“九曲迴腸"之稱。

1,這樣類型河道,造成徑流緩慢,易淤積來自長江上游的泥沙,而長江上游的泥沙是非常巨量的。我們看一下荊江上游三峽水庫的泥沙監測量就可見一般,2003年6月三峽水庫蓄水運用以來至2015年12月,三峽人庫懸移質泥沙,21.152億噸,出庫懸移質泥沙5.118億噸,不考慮三峽庫區區間來沙,水庫淤積泥沙16.4億噸,年均淤積泥沙1.283億噸。河道彎曲導致河沙淤積是荊江段成為“地上河”主因。所以荊江的治理採取的是“截彎取直”的策略。

2. 荊江河道兩岸平原在沉降,經監測江漢-洞庭湖平原每年有8-15毫米的沉降,帶來的是河道相對提升。

其實三峽水庫運行之後,因其攔沙效應,清水下洩,荊江段河道近年來已成沖刷趨勢,下表為三峽水庫運行以來,荊江段的泥沙變化,基本以沖刷為主,其中上荊江沙市河段被沖刷7.5米高程。


崑崙還東國


對於中國人來說,若談到地上河,多數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黃河。因為種種原因,黃河的下游幾乎都是地上懸河,歷史上多次發生改道。雖然今天的黃河暫時沒有決堤的可能了,但是地上懸河依舊是存在的。

歷史上的黃河改道

因為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黃河流過該區域之後含沙量迅速增加,河水進入下游的華北平原後,流速迅速放緩,泥沙大量沉積,河道逐漸抬高。河道越高,流速就越慢,泥沙就越容易沉積,地上河的河道就越高。在古代社會,由於生產力水平有限,對於黃河的治理是非常困難的,遇到治世可能還好一點,國家會動用人力與物力加固河道,但是如果是亂世,黃河就常常會改道。

黃河下游的地上河

然而地上河並非是黃河的專屬,除了黃河,還有很多河流也存在地上河的現象,比如長江的荊江段就存在地上河。荊江指的是長江湖北(湖南)段,此地古稱荊州,因而得名荊江,“萬里長江,險在荊江”,是長江流域百姓自古以來的共同認知。

長江荊江段

首先,荊江段位於長江中游段,是長江流速與落差變化劇烈的地區,泥沙容易淤積。

荊江位於長江的上游與中游的交界處,是我國地勢上的第一

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交匯處。長江從巫山山脈流出,進入江漢平原,海拔從2000多米降到200米,流速迅速降低,上游帶來的泥沙迅速沉積,使得河床不斷抬高,形成地上河。

地上河並非黃河的特色

雖說長江的含沙量與黃河相比要少了很多,但是在長江的中游荊江段,地上河也還是存在的,因為泥沙的堆積,河道抬高,因為河道的抬高,泥沙更容易淤積,所以千百年來,荊江段河道彎曲,洪澇災害十分頻繁,是長江流域水災的多發地區。

其次,兩湖地區歷史上大量的填湖造田,削弱了湖泊對徑流的調節作用。

無論是湖南還是湖北,都是湖泊眾多,溼地豐富的省份。歷史上的雲夢澤,就是長江流域著名的溼地資源,湖南的洞庭湖原本是我國的最大淡水湖,湖北省更是有千湖之省的綽號。但是歷史上因為農業生產的需要,大量的湖泊被填,洞庭湖在不斷的圍湖造田中面積幾乎銳減了一半,而湖北省眾多的湖泊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秦漢時代的雲夢澤

洞庭湖的不斷萎縮

湖泊是天然的蓄水池,在汛期到來之時,對於河流徑流量的調節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大規模的填湖造田,使湖泊的蓄水作用嚴重降低,致使汛期到來之時,水災格外嚴重,加劇了荊江段的水災危害。

與此同時,荊州自古以來就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的地區,歷來就是兵家必爭的先要之地。歷史上的荊州地區戰亂頻繁,社會生產生活常常因為戰火而受到影響。

荊江段廢棄的彎曲河道

荊江段廢棄的彎曲河道

三峽水利樞紐

建國後,為了治理荊江,中央與地方還是花了很大的力氣的。一方面,不斷的加固荊江大提,大大降低了堤壩損毀的概率。一方面,對於大量的彎曲的河道進行了人工開挖,截彎取直,疏浚了河道。同時,在長江的上游修建了大量的水利設施,建設了生態防護林,通過蓄水防洪,減少河流含沙量,讓險要的荊江進入了相對安定的時代。


徽南城意


很多人都知道黃河有“地上河”的存在,黃河中下游的河南境內,黃河地上河甚至高出地面十幾米,要問黃河地上河怎麼產生的,大部分人也都知道,是因為黃河攜帶的泥沙量比較大,到了河南平原地區開始淤積,因為沒有天然的山脈河道可以利用,所以不斷對大堤進行人工加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地上懸河”。黃河的地上河是人盡皆知,但長江也有“地上河”存在,可能也就湖北、湖南兩個省份的人知道的比較多,因為長江“荊江”不是長江支流,而是長江干流湖北枝江到湖南嶽陽城陵磯這一段的別稱,外地不瞭解地理知識的小夥伴可能知道較少。自古便有“千里長江,險在荊江”的說法,原因就是荊江段所處的平原地勢,沒有天然山脈河道可以利用。

曾經我們學過的《早發白帝城》中寫道“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說的是從重慶到荊州這一段的長江,江水兩岸是連綿高山。但詩詞中沒有告訴你,長江到了荊州,再往東便是著名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長江江水中也是攜帶有泥沙的,泥沙到了平原地區,也會慢慢在河底淤積,江水抬高也要像黃河一樣加固堤壩,久而久之也會形成地上河。很多人可能認為長江的泥沙含量並不高,那是因為長江水量太大,泥沙和水量相比的差距太大容易忽視,但單純的泥沙含量不容小噓。舉兩個例子,長江入海口的崇明島越來越大,北岸與南通之間的北支航道因為淤積已經不適合通航。另外長江流經的洞庭湖,也因為泥沙淤積,現在已經不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了,更何況長江上游的泥沙首先便是衝擊荊江段。
歡迎關注“地理有意思”留言一起探討。


地理有意思


導語:長江泥沙比黃河還多,為什麼沒成地上河?原因連美國都羨慕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黃河這條華夏民族的母親河,給人的感覺就是含沙量大,就連河水也因為含有大量沙子而呈現出黃色,更是在上百年的泥沙累積過程中形成了地上河奇觀。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為中華民族的另一條母親河,長江裡的泥沙其實比黃河還要多,那為什麼沒有形成地上河呢?這其中原因,就連美國人都羨慕不已。

為什麼說長江裡的沙子比黃河還多呢?最直觀的表現就是,在長江入海口處,因為泥沙堆積而形成了中國的第三大島。這座島並非地質變遷、地層擠壓形成,而僅僅是長江入海處形成沖積平原的時候泥沙堆積所致。相比而言,黃河在入海口處就沒有形成泥沙堆積的島嶼,可見長江中的沙子是比黃河還要多的。可為什麼在長江干流河道中,沒有因泥沙堆積而形成地上河景象呢?

這其中肯定有客觀原因。長江和黃河的源頭處都沒有多少沙子,區別在於,黃河在流經黃土高原的時候,帶走了大量泥沙,而中下游水勢平緩,泥沙就會大量沉積。長江卻不同,不僅沿岸植被豐富,固土能力強,很多地方水流也相對湍急,河水中所含的泥沙並沒有太多沉積的機會。

這其中要提出兩個概念:含沙量和輸沙量。含沙量一般用千克每立方米做單位,輸沙量以噸為單位,長江的含沙量只有0.54千克每立方米,但每年輸沙量卻高達4.78億噸。相比而言,黃河的含沙量高達37.8千克每立方米,每年輸沙量卻僅為3億噸。相比而言,兩條母親河對泥沙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長江會把大部分泥沙送入海里,而黃河卻消化在流淌的過程中。

其實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以外,中國對於治理長江泥沙所作出的努力和成績也是舉世矚目的。50多年來,中國的專家學者通過研究長江的河道演變,採取了泥沙動力學和地貌學相結合的方法,系統的研究瞭如何治理河道、利用水利。並採取了大量的規劃研究和整治工作,通過“蓄洩兼籌、以洩為主”的方針,江水和沿岸湖水、長江兩岸、上中下游各方面兼顧,取得了卓越的治理成效。

我們最熟知的長江水利工程自然是三峽大壩了,但其實除了這項傲視世界的工程以外,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治水、治沙工程,這些工程都是近50年來中國專家通過實地考察研究而提出的統籌治理方法,取得的整治效果也全都達到預期。相比,美國人治理密西西比河的工程花費了150年,比中國多了近100年,這也是美國人都對中國治理長江羨慕不已的原因。

真正意義上來說,如今的長江也不是沒有地上河河段,在中游一些河道異常彎曲的地段,因為水流不通暢,泥沙很容易堆積,積年累月難免還是形成了一些地上河。不過相比於黃河地上河河段來說,長江的地上河河段要少得多,影響也要小得多。


皮皮電影君


荊江兩岸,左江漢平原,右洞庭湖平原,地勢低窪;經常改道,淤積嚴重。


楊孚春


是因為這段江面九曲十八彎導致容易流出原有河道,水流緩慢,泥沙淤積,排水不暢導致,另外就是突破開荒,地面覆蓋率減少的原因。供作者參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