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養生如何訓練?

南生36


靜坐養生如何訓練?

學練養生靜功,主要目的是祛病健身和延年益壽。練功姿勢有站樁、坐樁(靜坐)和臥樁(亦稱臥功)。以坐樁為例。練功者可雙盤,可單盤,可散盤,也可以採用自然坐,坐在椅子上(後背不要靠在椅背上)或床邊上。雙腳與肩同寬,自然平行放在地上,大腿與小腿約成90度角。雙掌心衝下放在雙膝上。上身自然伸直,混身上下要放鬆。接著雙掌指尖相對(間距3至4寸),掌心衝腹(距小腹約3至4寸),抱於下丹田處。此為調身階段。

調心內容:觀想下丹田中有一個紅色汽球。紅色汽球約有網球那麼大,如此靜靜地觀想3至5分鐘,呼吸採用自然呼吸方式,關鍵是心要靜和混身放鬆。接著變換意念及呼吸方式,呼吸變成順腹式呼吸法,即吸氣,小腹慢慢地鼓起來,呼氣小腹漸漸地凹陷如初。如此一吸一呼循環往復。下邊細講意念的變換,隨著柔緩均勻的吸氣,小腹慢慢鼓起時,要觀想腹內紅色汽球越吹越大,雙掌被膨脹的汽球緩慢地往前撐開。氣吸足後,接著緩慢地呼氣,膨脹的汽球又隨呼氣慢慢地變小,迴歸下丹田中,此時別忘了手也慢慢回到原位。要做好上述內容,必須注意意念、呼吸和手的動作三者要協調同步。練習靜功,尤其是初練靜功的人,讓他枯燥地意守下田是很困難的,很多人在這方面耐不住寂寞,心生煩惱,難以入靜繼續往下練功。

學練氣功忌死練,忌生搬硬套,練氣功要有悟性,要舉一反三,有所創新。在每次練功之前,自己先給自己創造一種美麗的意境,然後練功者再置身意境之中去練功。如此練功趣味無窮,不會有一絲一毫無聊寂寞的感覺。

以上是自己的一點經驗之談,說出來供同道參考。





靜中乾坤大


從佛教思想理論的角度出發來看,一切的萬事萬物皆是緣起法則,由緣而起,亦隨緣滅,生命亦然之。這正如《金剛經》文中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這就是在說:一切萬事萬物都是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是借緣而生起的,沒有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都是因緣的結合,我們若是透過實質來看其本質,都是如夢是幻,如泡沫中的影子,如霧幻一樣不可琢磨,無常而不停地變換著,同時又如閃電一樣的快速變化。我們要無時無刻的這樣看待世間的變化,不要執著它而被它所束縛之,我們本來解脫自在的體性。

靜坐可以安心寧志,可以舒緩疲勞,可以放鬆自己,可以放空自我,增進我們人的身體健康分子的循環,是一種修養身心的很好方法。 我們生活在此世界上,免不了受到種種疾病的侵入,一切疾病又可分為身和心兩方面,除了身上所發生的疾病以外,凡一切貪慾、憤怒、驚慌、恐怖、驕慢等等不正常的思想現象,都叫做心病,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疾病。我們平時往往只注意自己身體上的疾病,而對於心理上的疾病,一般都不予重視。現在,我們若靜坐下來,就可以緩解和解決這一些問題。

我們若說起靜坐來,儒家有“存心養性”,道家有“修身養性”,佛家有“明心見性”。通俗地來講,靜坐就是冥想。冥想就是讓意識照進自我,是一種開發般若智慧的方法之一,可以達到物無兩忘的境界,進入少煩惱、無痛苦的一種逍遙自在的活法,在這充滿著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冥想多少可以解決一點問題,讓我們的身心停下來休息片刻,對我們身心健康,特別是身體還是有利的。

冥想(又作瑜伽),為梵語的音譯,常用的方法是:閉目,調整呼吸節奏,成為修道者的一種修行方法,具有後來禪修的意思,於是,冥想、禪是一種人體的感知狀態。是從古印度的修道者來說,瑜伽實現入定的一項技法和途徑,把心、意、靈完全專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終目的在於把人引導到解脫的境界。古代印度的瑜伽者通過冥想來制服心靈,並超脫物質慾念;感受到和原始動因直接溝通。通過簡單練習冥想,即可幫助人們告別負面情緒,重新掌控生活,繼續在呼吸冥想之中。

印度冥想(打破神權的壟斷)修道者,他們每天都在那樹下(空曠的山洞中)盤坐的時候,進行打坐冥想等,來開發出我們自己的智慧,追求一種“梵我合一”的境界。後來隨著佛教一起傳到了中國內地以後,古印度這種修道人的冥想打坐,就得到了發揚光大,這就是中國佛教禪宗的達摩禪法。以後,到了唐朝的六祖慧能時,中國佛教有了很大的發展,冥想與參禪相結合後,就出現了中國佛教禪宗講得的:“生從何來,死往何處?”“我是誰?”這就是:“人啊!認識你自己”的一種註解而已。

有些禪者(冥想者)就喜歡獨處在一處,進行冥想禪修的原因,他們希望自己冥想參禪問道,明白自己的生死問題,最後達到了脫生死,成為覺者的目的。這正如六祖慧能的禪宗之參話頭,是參念頭未起時,是在唸頭未起時做功夫。在中國佛教禪宗裡,所謂借指見月,明心見性,放下一切雜念,迴歸到了本真的境界;佛禪合一,動靜歸無,剛柔結合,無心有意等,這就是冥想的最高境界。

冥想追求的是一個靜(寧靜),所謂的安靜、平靜、清淨、寂靜等等,這是一種進入安心寧靜的過程,是通往和開發智慧(如佛教中的般若)的途徑,它可以成就那天人合一(婆羅門教的梵我合一)的境界,當時印度具有睿智的哲人思想家等,他們往往都是這樣的,佛教講靜能生慧,也就是這個道理。


雲說414


靜坐養生是道家的靜功,如果只是為了養生不得病的話,只要你能做到天天堅持。每天工作之餘,有些空閒時間都可以做。

做的方法就是首先除去妄念,當坐下來的時候,開始大多數人都達不到雙盤,坐時不必非要雙盤,坐的舒服就行。道家靜功是有口訣的,口訣就是:凝神調息,如何凝神,男人把心神注到下丹田部位,老年人可以把心神注到會陰穴的部位,女人可以把心神注到兩乳中間膻中六部位。這是如何凝神。坐時,妄念來了,不要跟著妄念跑,也不要壓抑妄念,要做不理它心的功夫,妄念一來,馬上就覺,也不跟著它跑,也不壓抑它,不理它,這樣慢慢地妄念就除了。

接下來就是如何調息,調息就是調呼吸,把呼吸調整到均,細,慢,緩,長,最後達到口鼻呼吸幾近停止,這時,就達到嬰兒在母體中那種呼吸狀態,道家叫胎息。只有達到胎息狀態時,體外的能量才能進入體內。

這時就是虛空中先天一氣與體內的能量交流通道開啟,道家叫玄關竅開。體外虛空中先天一氣,自虛空中來。只要堅持煉,身體自然發生質量的變化。健康長壽可期。


逍遙谷逍遙


生命在於運動和靜止的結合,動靜結合,不是隻靠靜止就可以達到養生的目的。

靜坐的時候做冥想,閉目養神,讓思緒平靜下來,靜能生慧,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

如果心靈還無法平復,那麼就深呼吸,使得心理平和起來,之後再靜坐冥想,會達到更好的養生目的。

真正靜坐下來平靜下來後可以讀點書,看書多了,心靈自然會平靜,達到養生的目的。

在此基礎上,就是要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更在於動靜結合。才能從精神上和身體健康上全方位的達到養生的目標。


用心至誠忠誠於心


靜坐養生和打坐禪修追求開悟的目的不一樣,方法也不相同。開悟太難,別說了。養生的方法,簡單地說,三分飢寒七分飽。要求再松點,別過份享受。靜坐只是一部分,小坐一下,安心靜慮,別想那麼多,健康最好的方法是素食多些。素食比運動更有利健康。有時遇到好吃喜歡吃的放鬆一下也不要緊,但過後要一個星期的加嚴要求。對自己嚴格一點就多吃一些苦,苦能消災,有益健康。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