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table> “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在“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的平行研討會中,與會嘉賓正互相交流。本版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李細華 石磊 鄭一見

/<table><table> “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table><table> “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table><table> “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table><table> “大灣區是新全球化的最好抓手” /<table>

“粵港澳大灣區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它的制度創新必然會有化學反應,也必然能推動新一輪的全球化發展。”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在“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上表示。

在昨日舉行的“讀懂中國”廣州國際會議和相關平行論壇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參會嘉賓熱議的焦點。

從體制機制的改革到經濟高質量發展,再到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作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正揚帆起航。圍繞“灣區路徑”,與會嘉賓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打造現代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並聚焦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同時通過多舉措提升人居環境,建設大灣區中的“普惠性幸福家園”。

制度變革▶▷從“物理反應”到“化學效應”

“新的全球化需要抓手,大灣區是最好的抓手。”鄭永年在專題演講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的制度改革將帶來一系列利好。

“如今,數量型經濟已經結束,需要建立大的平臺,包括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長江經濟帶是一個國家區域內的經濟整合,而粵港澳大灣區則面臨著‘一國兩制’,如果做得好就會成為制度優勢。”鄭永年認為,深圳的建設成就,就是吸收了不同制度的優勢。

鄭永年總結說,目前中國的發展不僅僅是質量型經濟的發展,也需要制度的現代化。在制度改革由“物理反應”到“化學反應”轉變的當下,粵港澳大灣區利用好“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就會產生良好的“化學反應”。

“中國的發展最重要是依靠創新,創新非常需要建立一個重要的體制,這一體制就是改革開放,就是市場經濟。完善市場經濟才能夠有創新,改革開放才能夠有創新。這方面,廣東是走在全國最前的。”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國家統計局原總經濟師兼新聞發言人姚景源認為。

而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中心城市,廣州正是觀察中國改革開放的最佳樣本和窗口城市之一。在體制機制改革的實踐中,廣州始終走在全國前列。

“哪裡營商環境好,企業就去哪裡投資。廣汽從年產量1萬輛到200萬輛的發展進程中,我們看到了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對於營商環境的改革與優化深有體會。

“投資經驗告訴我們,營商環境的痛點在於流程手續多、投資成本高、產出週期長。此外,營商環境的公正性、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同樣重要。”作為企業代表,曾慶洪深知營商環境的優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政府要做的就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與國際貿易規則接軌。”

曾慶洪透露,近年來,廣州實現了一天之內辦妥營業執照。“這就是化解痛點的表現。現在,無論是基礎設施,還是軟性環境,外商都很認同廣州的發展。”他說。

高質量發展▶▷

大灣區戰略帶來集聚效應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所帶來的聚集效應和發展機遇,以及廣州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營商環境,讓這裡成為我們孕育有全球影響力供應鏈產業的最佳平臺。”談及“灣區路徑”,雪松控股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張勁表示。

作為在廣州本土成長起來的世界500強企業之一,雪松控股多年以來一直在全球範圍內積極拓展大宗商品供應鏈。在張勁看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為中國供應鏈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戰略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經濟外向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彙集了中國80%的供應鏈企業,擁有300多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發展大宗商品供應鏈產業,是粵港澳大灣區走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縮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自然也就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要實施創新發展,就必須大力集聚創新資源,重視產學研的深度融合。

科學技術部戰略規劃司副司長餘健認為,中國是全球創新的貢獻者,廣東則在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優勢表現突出。“最近,廣東省又加大了科技創新的投入,建立了10個廣東省實驗室,特別是人工智能實驗室。”他說。

記者現場瞭解到,廣東高度重視數字經濟發展,把培育壯大數字經濟作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出臺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行動計劃、工業互聯網實施方案、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等重大規劃和政策,推動數字經濟建設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廣東正舉全省之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深圳建設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其中就包括要將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大力發展實體經濟,推動製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

視線聚焦論壇舉辦地廣州。今年前三季度,廣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869億元,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長3.6%,第二產業增長4.9%,第三產業增長7.9%,呈現“穩中有進、進中提質”的特點。

“這些數字的背後,體現了廣州的擔當與作為。”廣州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建榮在論壇當天接受採訪時表示,廣州經濟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形勢下依然能保持“穩中有進”,得益於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生產模式的轉變。

“廣州已經從傳統的發展模式到注重研發、注重設計、注重產業成果轉化、注重產品市場化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方式。”陳建榮介紹道,接下來廣州還將在營商環境改革2.0的基礎上開展營商環境改革3.0,為各類企業的成長提供具有活力的發展空間。

優質生活圈▶▷

建設“普惠性幸福家園”

“‘普惠性幸福家園’應該是一座包容、富有魅力與活力的城市。”廣州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志英在世界灣區市長圓桌會平行研討會上表示。會上,數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市長圍繞“普惠性幸福家園”建設的話題展開了探討。

陳志英認為,“要成為‘普惠性幸福家園’,首先經濟社會發展要非常有活力,能夠為市民提供良好的就業條件,另外城市的環境生態應該非常優美、宜居。同時城市能夠在教育、醫療方面提供非常好的條件。”他提到,廣州正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於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在教育、醫療方面投入數百億元改善條件,努力給市民提供一個普惠性、宜居且富有吸引力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作為國家第一批新型智慧城市試點城市,深圳正用智慧城市、智能化數據服務的理念去建設“普惠性幸福家園”。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出深圳要打造民生幸福標杆,其中要求實現“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厚得、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深圳市副市長吳以環表示,這28字的內容完美詮釋了“普惠性幸福家園”的內涵。

珠海市副市長閻武和佛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蔡家華也紛紛表示,珠海和佛山正朝著上述28字內容目標邁進。在閻武看來,“普惠性”強調普遍惠及,人人享有。這就意味著要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增進人民福祉,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讓人民真正地感到幸福”。

蔡家華介紹,近年來,佛山市積極推進以普惠性為主的義務教育、學前教育公共體系建設,打造城鄉一體化公共醫療體系,幫助外來人口融入城市,致力於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為人民群眾打造一個幸福家園。

惠州市副市長餘金富將“普惠性幸福家園”的建設總結歸納為“致力於讓全市人民得到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

“建市之首要在民生。”中山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楊文龍認為,在不同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民生幸福有不同的發展內涵。他表示,解決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讓市民享受良好的社會福利,有舒適的生活空間和高效便捷的社會服務,有美好生活的未來,這些是“普惠性幸福家園”建設的重要內容。

“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打造宜業宜遊的都市圈、生活圈,人居環境是最關鍵的。”江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許曉雄從江門的“公廁改革”出發,介紹了江門市在改善城市人居環境上的經驗。在他看來,在農村公廁的建設過程中,一要統籌謀劃,二要分類推進,特別是要把農村公廁的建設改造和鄉村建設等結合在一起。

肇慶市副市長葉銳表示,肇慶正通過切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建立區域良性互動、城鄉發展的新機制,為肇慶市民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以建設“普惠性幸福家園”。“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補足民生短板,以求市民在各民生領域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他說。

亮點直擊

“人文建設”讓粵港澳大灣區獲得人才青睞

實現粵港澳大灣區的協同發展,建設人文灣區勢在必行。正如拉脫維亞前總統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在“人文灣區與城市品質”平行研討會中所言:“文化建設應該是每個城市、國家發展理念的重要部分。”他提醒,城市建設不能只關注規模,還應關注城市公共設施、開放景觀的塑造,還要有文化理念的引導。

日新月異的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的城市各具特色。與會嘉賓認為,大灣區城市的共同特色在於,嶺南文化是它們共同的基因,其特點為:創新、與時俱進、開放包容、務實。

英國劍橋大學政治和國際研究系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希望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發展模式的典範之一。這是因為該地區具有悠久的吸引人才的特質。“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大灣區持續吸引外國遊客,是向世界保持開放的努力。”馬丁·雅克舉例說,深圳的華為、騰訊可以招攬硅谷的人才。

“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可能影響灣區內城市的人員流動方向和速度。”瓦爾季斯·扎特萊爾斯表示,城市發展要把每個人的福祉放在心上,遵循城市發展的文化準則,重視創新和環境,這是實現文化、經濟發展都應該遵循的準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鄭永年對此表示認可。他指出:“人的轉型完成後,才能夠享受文化的成功。文化的培育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對正相關關係。”

馬丁·雅克還表達了生活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偏好。在他看來,以廣東為代表的粵港澳地區,已經在依靠人工智能、5G產業、數字經濟來吸引高端人才。“這讓工作者得以從原先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中解脫出來,實現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廣州將啟動營商環境3.0改革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9%,比去年同期(6.3%)高0.6個百分點,高於全國(6.2%)、全省(6.4%)。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形勢下,廣州依然能保持“穩中有進”,體現廣州經濟活力的韌性。這一韌性如何產生?

論壇當天的新聞發佈會上,廣州市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陳建榮表示,廣州的經濟活力“韌性”得益於深厚的工業門類基礎,“廣州的工業門類涵蓋傳統制造、高端製造和先進製造,特別是高端製造中,無論是平板顯示還是電子信息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都非常迅猛”。他提到,這些產業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產業鏈的打造和人才的集聚。“廣州已經從傳統的發展模式到注重研發、注重設計、注重產業成果轉化、注重產品市場化的全產業鏈的發展方式。”

下一步,廣州將在改革開放方面下文章,特別是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陳建榮提到,廣州今年以來出臺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文件,涵蓋經濟、社會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成就。在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方面,今年在營商環境改革1.0的基礎上出臺了營商環境改革2.0。“接下來我們還會推出營商環境3.0改革,就是為了營造更好的發展氛圍,為各類企業提供具有活力的發展空間。我們對廣州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

■嘉賓聲音

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

廣州是產品和貿易的中心

“廣州確實是許多產品和貿易的中心,人們購買服裝和家電等都願意來到這裡,廣州也建立起了從原材料到生產、銷售於一體的產業鏈條,它的商品非常有競爭優勢。”巴基斯坦前總理肖卡特·阿齊茲提到,自己曾多次到訪廣州。“每次到達白雲機場,即便是凌晨兩點,那裡也有熙熙攘攘的旅客,我詢問他們,很多客人都說自己在這邊能採購到高質量、低成本的商品,我想這是廣州發展的關鍵。”他說。

荷蘭萊頓大學中荷關係學專家包雅蒂:

廣州是五彩斑斕、充滿活力的城市

作為荷蘭萊頓大學中荷關係學專家、媒體及跨文化傳播教授、智庫China Circle的創始人,包雅蒂與廣州有著“不解之緣”。早在1982年,她便首次來到廣州。而今,城市發展給她帶來了截然不同的視覺感受,“以前,人們的著裝、城市建築色調都以灰色為主,但現在的廣州是五彩斑斕、充滿活力的”。

“中荷兩國多所大學正在進行交流合作活動。一所荷蘭大學裡,大約會有1000名中國留學生就讀。”包雅蒂表示,她期待更多、更深入的中荷交流能夠開展,“目前,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強,但荷蘭乃至世界對中國的瞭解仍然不夠,我鼓勵更多的人親自來到中國、瞭解中國。”

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

廣州在大灣區地位非常關鍵

“廣州位於粵港澳大灣區中非常關鍵的地位,已經有許多比利時企業在廣州投資,廣州企業也在比利時開辦企業投資。”比利時前首相伊夫·萊特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希望接下來廣州能夠給予更多比利時乃至歐盟企業在當地發展的空間,也希望雙方加大經濟互動。

伊夫·萊特姆認為,中國近年來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展現出了亮眼的成績,特別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上打下了紮實的發展底子。“比如深圳,這座城市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已經引起全球關注。”他提到,11月17—18日,比利時將組織600多人的大型訪問團到訪中國,參訪團成員包括大學教授、企業家、政府決策人士等,將藉此機會進一步擴大兩國之間的合作往來。

德國榮根財團總裁彼得·榮根:

抓住大灣區機遇能促成新一輪成功

1970年,德國榮根財團總裁彼得·榮根從香港乘坐速度極慢的綠皮火車來廣州參加廣交會,從此開始一路見證廣州的發展變化。在他看來,廣州贏在開放的傳統上,作為中國開放最成功的區域之一,在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廣州本身就知道怎麼開放市場。

彼得·榮根同樣關注深圳。“深圳是一個奇蹟。”他表示,深圳的優勢是扮演了創新創業基地的角色,它是中國的硅谷,比硅谷更有活力,甚至更有優勢。

“廣東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就一定能促成新一輪的成功。”彼得·榮根表示,他和中國相關部門合作,寫了一本關於德國市場經濟的書,希望歐洲能夠與中國實現共同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黃舒旻 傅鵬 黃穎川 張秀娟 李鵬程

吳雨倫 王謙 何雪峰 李欣 鄭慧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