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投資or集中投資,巴菲特的建議是?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投資異常集中,而他也是集中投資的積極倡導者,他曾經說過:分散投資是無知者的自我保護法,對於那些明白自己在幹什麼的人來說,分散投資是沒有意義的;一個人一生中真正值得投資的股票也就四五隻,一旦發現了,就要集中資金,大量買入;應該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裡,然後小心地看好”。

巴菲特的投資到底有多集中,2018年的巴菲特致股東信中提到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票投資市值是1730億美元。而前十五大持倉股票,合計持股市值1503.34億美元,佔比86.90%。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蘋果,持股市值就高達402.71億美元,佔比23.24%;但即使如此,持股市值最集中的依然不是蘋果,而是銀行。通過持股美國銀行、富國銀行、美國運通、美國合眾銀行、摩根大通、紐約梅隆銀行和高盛,銀行股的市值高達765.49億,佔比44.24%。

雖然現在的巴菲特投資持股非常集中,但早期他在投資上卻是比較分散的。在1961年的巴菲特致基金合夥人的信中,他詳述了合夥基金的三類投資方法,分別是低估類投資,套利類投資和控股類投資

其中,關於低估類投資, 5—6只持股倉位較高,佔合夥人基金資產的5%—1%,其餘的1—15只證券上建立相對較小的倉位;第二類套利類投資,持有大1—15只股票;

第三類控股投資,他並沒有說持有多少隻。但即使是前兩類投資,持股數量也有3只左右了。而那時管理的資產規模尚不足1000萬美元,現在管理的資產規模卻是幾千億美元。

巴菲特的進化

巴菲特的早期投資之所以比較分散和多元,主要是源於他的老師格雷厄姆主張投資組合多元化,通過分散投資來降低投資風險。

格雷厄姆曾在其著作《聰明的投資者》中,對於防禦型投資者,給出了四項可遵循的原則:

1.適當但不要過分的分散化,你的持股數量應限制在最少10只,最多30只不同的股票之間

2. 你挑選的每一家公司應該是大型的、知名的,在財務上是穩健的;

3. 每一家公司都應具有長期連續支付股息的歷史;

4. 投資者應將其買入股票的價格限制在一定的市盈率範圍,其參照的每股利潤,應取過去7年的平均數,我們認為,這一平均數,其市盈率應控制在25倍以內,如果是過去12個月的利潤,則應控制在20倍以內。

我們都知道巴菲特的早期投資主要是撿“菸蒂”式的投資,也就是從財務上來定量分析公司的價值幾何。比如一家公司的清算價值是100萬,而現在這家公司市值只有50萬,那麼就可以考慮買進,等到市值回到80萬或是100萬,就選擇賣出。

格雷厄姆曾指出:“分析家的工作必須基於數字、基於經得起考驗的檢驗和標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投資過於依賴質的因素方面的考慮,也就是說,如果證券的價格高於其統計數字本身可以合理支持的水平,則分析的基礎就會發生動搖。用數學的語言來說,一份令人滿意的統計數字雖不是作出有利結論的充分條件,但卻是必要條件。”

這種定量的分析方法,在格雷厄姆的時代是比較有效的一種投資方法,即使是在巴菲特早期投資的時候,也是非常有效的。因為那個時期,市值遠低於淨資,甚至低於清算價值的公司很多,加上巴菲特的合夥基金規模不大,所以採用這種方式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收益。

但這樣的投資策略,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就是這類公司大多數都是規模非常小的公司。這樣的“菸蒂”公司,有些可能還有甜頭,有些可能將無法帶來任何好處,即使非常便宜。所以,一方面需要適當分散,另一方面還需要謹慎選擇。所以,比較適合巴菲特的早期合夥基金。

但隨著巴菲特合夥基金規模的不斷擴大,這種投資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其投資。所以,巴菲特的投資也在不斷進化,尤其是在他遇到查理·芒格後,這種投資進化進一步提速。

巴菲特曾說過:“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個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那樣只建議購買便宜貨,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否則我會比現在貧窮得多。

在芒格的影響下,他開始吸收菲利普·費雪投資優質公司的長期投資策略。與格雷厄姆不同,費雪強調定性分析,即開始重視公司的業務、管理、盈利增長能力等質量因素,選擇那些具有較長期令人滿意的發展前景,並由既誠實又有能力的管理人員來管理的企業。

不僅如此,費雪傾向於集中投資於幾隻優質公司的股票,他認為分散投資不能取得較大的收益。而這些投資理念也被巴菲特進化到了自己的投資哲學中,尤其是在他投資過喜事糖果、華盛頓郵報以及可口可樂等優質公司後,這種理念逐漸被固化。

所以,巴菲特的投資歷程是從分散逐步進化到集中,但是不是他的投資方法就適用於所有人呢?

分散投資&集中投資,

巴菲特是如何建議的?

在1993年的巴菲特致股東信中,對於股票投資是分散好還是集中好,他是這樣說的:

有些投資策略,例如我們從事多年的套利活動,就必須將風險分散。若是單一交易的風險過高,就必須將資源分散到幾個各自獨立的個案之上,如此一來,雖然每個個案都有可能導致損失或傷害,但只要你確信每個獨立的個案經過幾率的加權平均能夠讓你獲致滿意的報酬就行了。

許多風險投資家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若是你也打算這樣做的話,記得采取與賭場老闆搞輪盤遊戲同樣的心態:那就是鼓勵大家持續不斷的下注,因為長期而言,幾率對莊家有利。但也千萬要拒絕單次的、鉅額的賭注

另外一種需要分散風險的特殊情況是,當投資人並沒有對任何單一產業特別熟悉,不過他卻對美國整體產業前景有信心,則這類的投資人應該分散持有許多公司的股份,同時將投入的時點拉長。

例如,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投資人通常都能打敗大部分的專業經理人。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愚昧的”金錢認識到自己的極限後,就變得聰明瞭

另一方面,若是你是稍具常識的投資人,能夠了解產業經濟的話,應該就能夠找出5到10家股價合理並享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此時一般分散風險的理論對你來說就一點意義也沒有,要是那樣做反而會傷害到你的投資成果並增加你的風險。我實在不瞭解那些投資人為什麼要把錢擺在他排名第20的股票上,而不是把錢集中在排名最前面,最熟悉瞭解的,同時風險最小,獲利可能最大的投資之上。

由以上論述,我們或許可以這樣反過來理解,如果你具備判別一家公司的股價是否合理,並具備長期競爭優勢,那麼你可以將你的資產集中於少數幾家這樣的公司中,賺取長期收益。

但對一家公司的定性分析,需要對公司業務、管理、盈利能力、未來的發展等需要做出長遠的判斷,這些不僅是需要常識就可以做到的,還需要對相關產業足夠了解,需要深入的思考和耐性等品質。

如果你具備以上的定性分析能力,可以選擇向巴菲特那樣將資產集中在少數幾家優質的公司中,賺取屬於你的超額收益。

但是,不管是定性分析還是定量分析,都需要具備較強的專業功底。如果你做不到,也可以選擇巴菲特的第二條建議:如果你對任何產業都不熟悉,選不好公司,但卻看好一個行業,或是看好市場的未來趨勢,去定期投資指數基金,這樣,也能取得不錯的收益。

不管是如何選擇,最重要的是要認清自己,認識到自己能力的侷限性,在自己的能力圈範圍內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才更容易控制風險,獲取合理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