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宣帝明知道“亂我漢家者,太子也”,最後還是把皇位留給劉奭,你怎麼看這件事?

弋2016


漢宣帝把位置留給太子,是必須的,一定的,從未悔改的。而“亂我漢家者,太子也。”這是這期間一個小小的波瀾。

漢宣帝身世

漢宣帝是漢武帝的重孫。其祖父就是衛太子。因為巫蠱之亂而死,滿門遇害。

漢宣帝還是嬰兒時,就進了監獄。

之後,流落民間,體察遍了人間疾苦,熟知人情冷暖。

十八歲,才被霍光迎立為皇帝。

可霍光是什麼人?在他手上,立過三個皇帝,廢掉了兩個。而漢宣帝就是繼漢武帝去世之後,合法且長久的坐上皇帝之位的第一人。

期間忍辱負重,看人臉色。作為皇帝的漢宣帝也並不舒服。對於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再熟悉不過了。

那麼是太子真的不適合做皇帝?

太子,就是後來的漢元帝。他是漢宣帝的患難妻子許平君留下的唯一骨肉。許平君早早去世,還是被霍光毒死的。對於太子,漢宣帝能忍心廢掉嗎?

況且,漢宣帝是遭受過當年巫蠱之禍的。那麼亂都經歷過了,再亂還能如何?而經過漢宣帝的治理,匈奴歸降,設置安西都護府,剷除霍光集團。

又漢宣帝也做了補救工作,安排樂陵侯史高領銜,太子太傅蕭望之、少傅周堪為副,共同輔佐太子,又為太子親自挑選了賢良的皇后,一切安排的井井有條。

這樣的天下,交給太子,他能怎麼亂?

相反的說,如果廢了太子,會怎樣?是

回頭看,漢宣帝的祖父衛太子,就是作為被廢的太子,自己才有了那麼多遭遇。

再看當下,如果廢掉太子,其他宗室就會虎視眈眈。必然使得政治基礎不穩。

漢宣帝說這句話的背景

漢代講究“儒法兼用”,實際執行“外儒內法”。說白了,表面提倡儒家的仁孝,實際上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作為統治手段。

漢宣帝成長在民間。知道民間疾苦,也知道不服教化的刁民、惡霸,自然強調法制的重要性。

太子生長在宮廷(出生幾個月,其父就成了皇帝),看到的、學到的自然都是漢家提倡的表面那一套。因此,太子勸說漢宣帝要用德政。

這是兩個人所生長環境導致的。

漢宣帝對於太子的說法,無可奈何。你總不能把他發配去民間,讓他再感受一下自己的遭遇吧?而對於其他皇子呢?還不是一樣的生長環境?換了哪一個,都一樣。

所以,漢宣帝說這話,也只是氣頭上的。

如果按照人情事理的推論,看作是普通父子的爭吵,無非是兩代人想法不同。最後把老頭說急眼了,撇出來這麼一句,話題就此打住。

這句話就如同普通人家的父親經常撇出來的一句,“這個家早晚讓你敗光了”。但說完也就完了,牢騷一句而已。

況且,漢元帝也並非十足的壞蛋。只能說是個平常君主而已。後世的史家對於他的評價,最重的也無非是優柔寡斷。

但最接近漢元帝年代的班固,則不乏溢美之詞。


參習處


漢元帝劉奭還是太子的時候,史書記載了一次他和漢宣帝的對話——劉奭喜歡儒術,但漢宣帝卻大量任用有法家背景的人做官,用刑法來治理天下, 恰好楊惲和蓋寬饒這兩位大臣因言獲罪,前者被腰斬,後者被逼自盡,於是劉奭看不下去了,說自己的父親“持刑太深”,應該多多任用儒生,背後的意思就是抱怨父親太狠了。

漢宣帝聽了後很生氣,除了重新給劉奭明確了漢朝治國理念——不是靠儒家思想,而是靠霸道和王道,還指出儒生“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是不堪重用的。漢宣帝從因為巫蠱之禍而坐牢,到重登皇位,再到誅滅霍氏一門大權獨攬,政治鬥爭經驗豐富,看人自然也就很很準了,所以史書說他在批評完劉奭之後,感慨:“亂我家者太子也!”。

而歷史的進程也印證了漢宣帝的判斷,可能是因為痴迷儒術的原因吧,當了皇帝的劉奭少了父輩的強硬,在他在位期間,宦官和外戚相繼崛起,也為西漢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所以班固一方面感慨他:“牽制文義,優遊不斷,孝宣之業衰焉。”另一方面又誇讚他“寬弘盡下,出於恭儉,號令溫雅,有古之風烈。”

概括起來,就是說劉奭是個好人,但不是個好皇帝。

但漢宣帝為什麼沒有廢他呢?我覺的這可能是因為劉奭的生母許平君吧,她在漢宣帝貧寒之際下嫁,卻在飛黃騰達的時候因為政治原因,被霍光之妻毒死,因為沒有手握大權,漢宣帝看著自己最心愛的女人被殺,卻只能隱忍。這種情感的壓抑,在他重掌大權之後,得到了宣洩——不管是封劉奭為太子,還是不廢掉他的太子之位,只因為他在補償許平君。

一面是漢代的基業,另一面是補償自己最愛的女人,面對這樣的抉擇,漢宣帝還是選擇了後者,也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好名聲。


王朝的廢墟


劉奭(shì),是漢宣帝劉詢與結髮妻子許平君所生之子,漢宣帝對於這位曾經的患難妻子很是敬重。

公元前74年,許平君生下劉奭。劉奭出生幾個月後,其父劉詢即位,是為漢宣帝。

然而幸福的生活並沒有能持續多久,掌權的大將軍霍光之妻想讓自己女兒成為皇后,於是在公元前71年,霍顯派女御醫淳于衍在許皇后的滋補湯藥中加入孕產婦禁服的一味中藥——生附子,毒殺許皇后。可憐許平君去世時年僅19歲,可憐的劉奭才4歲。

許平君的死讓重情重義的漢宣帝痛心不已,而對於幼年喪母的劉奭,劉詢也是加倍憐惜。

公元前66年,漢宣帝一舉將意圖謀反的霍家子弟及其餘黨一網打盡,將參與叛亂者處以極刑:霍光的兒子霍禹被腰斬,霍皇后被廢,霍光的妻子霍顯和其他子女均被斬首,許平君大仇得報。

相比於父親的雄才大略,成長於深宮之中的劉奭性格柔弱,漢宣帝也是知道性子柔弱的劉奭並不能完全擔起皇帝的責任。

但是出於對於結髮妻子的思念,他還是讓劉奭繼承了大統。

也許,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是不幸的;但是對於一個家庭而言,漢宣帝絕對是慈父和模範丈夫,也許在九泉之下,劉詢可以欣慰的對許平君說:看,我們的兒子當上皇帝了。


古今眾談


漢宣帝,漢武帝的曾孫,衛太子劉據的孫子。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死了衛太子劉據,牽連了母親皇后衛子夫以及自己妻兒自殺。劉據的這個孫子劉病已尚在襁褓,被投入監獄。當時管理監獄的官員知道太子是被誣陷的,可憐這個孩子,就讓獄中女囚撫育。後來,漢武帝大赦天下,將這個曾孫重新列入玉蝶。讓其祖母的孃家撫養。劉病已少年高才好學,遊歷民間。

劉病已雖然有皇曾孫的身份,但境遇大概也不咋地。該娶媳婦了,卻沒有大戶人家的女兒肯嫁給他。最後,是娶了平民之女許平君。這許平君的老爹是一個犯了死刑而選宮刑犯過錯誤的小官。

武帝去世前安排八歲漢昭帝繼位,但昭帝二十一歲就病逝,並沒有留下子嗣。

權臣霍光不得不從宗室中選接班人。那個大名鼎鼎的漢廢帝海昏侯劉賀就是那個倒黴蛋。28天被廢后,劉病已進入霍光視線中。他是正宗的漢武帝嫡嫡親的重孫子,父母、祖父母都早死,媳婦家也就是個小吏,沒有強大的背景。這特別還有利於霍光繼續專權。這太完美了,就是他了。

霍光的媳婦希望自己的女兒為皇后。之前,新君小心翼翼地和權臣相處,只有這件事劉病已冒著成為第二個劉賀的危險,讓大臣去民間為自己尋找曾經遺失的寶劍,就有了“故劍情深”這個形世間形容夫妻情深的成語。足見劉病已是個非常重情重義的人,不忘結髮之情。

許平君在劉病已的堅持下成為皇后,但霍光媳婦為了自家女兒在許平君生產的時候買通在皇后身邊服侍的人下藥毒死了許平君。

劉病已雖然悲傷,但也還是忍耐。霍光的女兒也如願成為皇后。

一切在霍光死後徹底改變。劉病已平了霍家,廢掉霍皇后。自己改名劉洵,立許平君所生的兒子劉奭為太子。開始真正執掌政權。

漢宣帝的政績在文治武功上直追文景與武帝,漢代迎來了昭宣中興的大好局面。

但在這一片繁榮之下,漢宣帝擔心的就是太子。太子劉奭性格柔仁好儒,喜歡用儒生。但漢代治國是霸道王道並用,儒只是給世人看的。劉奭不能領悟其精髓,令漢宣帝十分擔憂,發出“亂我漢家者太子也”的預言。

理智上應該另擇合適的儲君,但一想到“故劍情深”的結髮之妻許平君,劉洵最終放棄了這個想法。

劉洵犯了一生中“唯一的錯誤”,這個太子果然讓漢朝代開始衰落。

一個特別理智的君主雖然聖明,卻缺了人情味。劉洵是人,是人就有軟肋,愛情就是他的軟肋,他是一個有情義的君主。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漢宣帝說這個話的時候是這樣的,當時他立的太子劉奭,看到漢宣帝重用法家人物,用嚴厲的刑罰處置大臣。當時有兩個大臣楊惲、蓋寬饒對漢宣帝有“刺譏辭語”,因此漢宣帝就把他們殺害。劉奭很擔心,就勸他爹說:“陛下你的刑罰用得太重了,應該多重用儒生,實施仁政。”漢宣帝聽了大怒:“你懂什麼?咱們漢家的制度就是霸道與王道一起用,才能安天下。如果只實行周朝那樣的所謂‘德政’,怎麼行?(意思是周朝因此搞得四分五裂)。咱們也不能單純用儒生。那些儒生只曉得厚古薄今,連‘名實’都搞不清楚,如何能夠治理天下?”

(漢宣帝)

漢宣帝說到激憤處,甚至嘆息道:“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宣帝並沒有說錯。後來劉奭(漢元帝)上臺後,柔仁好儒,結果造成大臣們坐大,形成外戚、儒臣、宦官三股勢力相互爭鬥廝殺,漢元帝卻控制不了局勢,漢朝因此從漢元帝開始走向衰敗,而外戚、儒臣、宦官的這種爭鬥,一直延續到整個西漢滅國。

既然漢宣帝已經很瞧不上他的太子了,為什麼不廢了他另立一個人,還要繼續把皇位傳給他呢?

其實,漢宣帝當時並不是沒有合適的人選。第一個皇后許平君被毒死,第二個皇后霍成君自殺以後,漢宣帝特別寵幸一個張婕妤。這個張婕妤生了個兒子叫劉欽。劉欽在性格上非常像漢宣帝,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漢宣帝甚至直截了當地稱讚他道:“真我子也!”

既然如此,漢宣帝為什麼不改立劉欽為繼承人呢?

其實,漢宣帝並不是沒有想過,他多次動了要改立劉欽為太子的念頭。最後沒有立,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太子起於微細,上少依倚許氏,及即位而許後以殺死,太子蚤失母,故弗忍也。”

(許平君)

這段話說的是,漢宣帝不忍。

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是漢宣帝和許皇后生的。漢宣帝和許皇后(許平君)結婚的時候,漢宣帝還在監獄裡,兩人可以說是患難夫妻。當漢宣帝當了皇帝以後,霍光和他的老婆霍顯想立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但是漢宣帝不願意丟了患難夫妻,下詔說要尋找自己落難時期的那口舊寶劍。大臣們心領神會才推薦許平君為皇后。但是後來,當許皇后再度懷孕的時候,霍顯派醫生下毒把她毒死了,霍成君如願以償當了皇后。

正因為如此,漢宣帝才不忍心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不廢黜劉奭,也就是對他患難夫妻許平君最大的紀念和安慰。

漢宣帝是如果處理他最喜歡的那個兒子劉欽呢?對此,史書上也有一段記載:“上以故丞相韋賢子玄成陽狂讓侯兄,經明行高,稱於朝廷,乃召拜玄成為淮陽中尉,欲感諭憲王,輔以推讓之臣,由是太子遂安。”

(漢元帝)

也就是說,已故丞相韋賢有個兒子韋玄成,這個人很賢明。韋賢去世以後,為把侯爵讓給自己的兄長,他裝自己發了瘋。直到兄長成功襲爵後,他才恢復正常。這件事在朝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大家都稱頌韋玄成。於是,漢宣帝便讓韋玄成輔佐劉欽,希望能夠感化劉欽,讓他安心做一個賢王。

應該說,漢宣帝的這個目的是達到了的,劉欽一生並沒有實質性的造反之舉。後來,連漢元帝的兒子漢成帝也比較尊敬他。


張生全精彩歷史


因為漢元帝劉奭自身格局和能力的侷限,以及西漢自元帝起由盛及衰的事實,讓宣帝那句“亂我家者太子也”的話有了理論支撐。但我覺得並不能據此倒推言論的精準,因為這話更側重於情緒的宣洩。劉詢是位有魄力的皇帝,真要看得透即便不忍痛割愛也會做出主觀上的補救。然而並沒有。

太子劉奭的性格做派和治政理念跟劉詢並不趨同——劉詢強硬而尚法、劉奭優柔而尊儒,是劉詢說這句話的大背景。二人在大臣楊惲因言論不當而獲極刑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劉奭認為執法者過於嚴酷,建議啟用相對溫和的儒生。宣帝則堅持漢初以來的王霸並用之道,並由此感嘆:“亂我家者,太子也!”

這其實是就事論事,表達了一種情緒,不是對劉奭的整體評判,也不是對儒學理念的反對。事實上劉詢也很尊崇儒學,他曾親自召開儒學大會並支持太學的發展。他給劉奭安排的老師是儒學大家蕭望之,留給他的三位輔臣有兩位都是儒家——蕭望之和周堪。如果他不想劉奭在這方面發展,完全可以在教育方向和方法上加以引導,但他沒這麼做。

也就是說,劉詢並不肯定以儒治國一定會導致國家亂源,他擔心的可能是劉奭過分尊崇儒術而手段偏軟,無法駕馭形勢。他也可能由此更加關注“明察好法”的淮陽王劉欽,並一度想讓他取代太子。之所以沒換,按《漢書》中的說法,是因為劉奭是他在平民時期有著患難真情的老婆許平君所生,而後者在立為皇后不久便被霍光的老婆毒殺,他不忍背離初衷。

這個飽含情感的理由冠冕堂皇,卻顯然不符合劉詢嘴裡的王霸之道,因情所困而去賭帝國的明天也配不起中興明主的美譽。我認為以下幾個因素也不能忽視:一、劉奭是嫡長子更具合法性,不會出現過渡上的變亂讓“亂家”的時間提前;二、劉奭除了性格柔弱其他方面還算令人滿意;三、劉詢喜歡劉奭的兒子劉驁——也就是後來的漢成帝,還給他起了個小字“太孫”;四、劉欽並未達到劉詢的期望值,他後來輕易被舅舅張博忽悠就是證明。

綜合來看,劉詢傳位劉奭應該有過一番深思熟慮的考量,劉奭也是當時的最佳人選。《漢書》在評價劉奭時說,由於他的文藝氣質和優柔的手段導致“孝宣之業衰焉”。其實歷史上以仁治國的成功典範並不少——比如宋仁宗趙禎和明仁宗朱高熾,導致漢朝由盛及衰的原因很多,也不能全賴劉奭一個人。


路衛兵


在漢元帝劉奭之前,歷代漢家皇帝,基本上都是明君,從漢高帝到漢文帝,從漢景帝到漢武帝,從漢昭帝到漢宣帝,都是出色的君主。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評價兩漢政治時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其實,“親小人、遠賢臣”不獨東漢所有。自漢元帝后,西漢王朝就離光榮與夢想漸去漸遠了。這個轉折,就是漢宣帝立劉奭為接班人。但是,漢宣帝生前,卻早已看到太子的弱點,為什麼還要立他呢?

與漢宣帝不同,劉奭沒有沒有父親顛沛流離的坎坷命運,又受到“獨尊儒術”的社會風氣熏習,自小便喜歡儒學,對政治陰謀卻很不敏感。

有一回,他跑去跟父親宣帝說:“父皇用法太深刻,還是多用一些儒生的好。”

漢宣帝聽了陡然變色,厲聲喝道:“你懂什麼,帝國皇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道雜之,怎麼可能單純以德治國呢,難不成還要搬周朝時的那套制度?你聽好了,世俗的迂儒不識時務,喜歡厚古薄今,搬弄一些‘名實’的概念,徒讓人眼花繚亂,其實根本不知所云。這種人,怎麼可以委以大任呢?”宣帝劉詢又嘆了聲:“亂我家者太子也!”

既然知道劉奭不合格,為什麼不更換太子呢?

第一,漢宣帝存有一絲僥倖心理

<strong>太子劉奭並非一無是處。

作為溫室裡長大的花朵,劉奭沒有父親經歷過那麼多人生的磨難,對世界的複雜性認識不足,對人心的險惡更是知之甚少。他對政治鬥爭的殘酷無情沒有直觀的認識,在他眼裡,世界總是充滿愛的。但是,劉奭是個有同情心的人,他反對父親用法過於深刻,這說明他很有仁慈心。他性情寬厚,這既是他的優點,同時也是他的缺點。

劉奭沒有父親的才幹與魄力,不懂得統御之術,從這點說,他不適合當統治者。但是,漢宣帝心裡還是存有一絲僥倖心理。一方面,他語重心長地教育兒子要“王霸道雜之”,不要光說王道,離開霸道,王道就難支撐下去,人善遭人欺,一般人如此,皇帝亦是如此。他希望自己的教導,能讓兒子能有一個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漢宣帝認定兒子不是開拓之君,但仍希望他能當一個守成之君,守住先王的一畝三分地,也就可以了。

第二,劉奭是漢宣帝第一個皇后許平君的兒子

漢宣帝沒有廢掉太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劉奭是許平君皇后所生。漢宣帝身世坎坷,身為漢武帝的曾孫,他出生時便爆發巫蠱之禍,祖父、父母都死於這場災禍,自己的童年在監獄長大。宣帝由少及長,都是生活在社會底層,遍嘗世間冷暖。許平君是他尚是平民時的結髮妻子,後來他當了皇帝,霍光想讓自己的女兒霍成君當皇后,漢宣帝不忘舊情,頂著巨大的壓力,立許平君為皇后。應該說,漢宣帝是很有人情味的。

後來,許平君被霍光夫人霍顯毒死,這件事成為漢宣帝一生的痛。在霍光去世後,漢宣帝對霍氏開刀,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報許平君被害之仇。劉奭是許平君所生,就這一點說,漢宣帝立他為太子,也是想告慰許平君。

與漢武帝相比,漢宣帝充滿人情味,因而在立太子一事上,也不如武帝堅決果斷。武帝一旦擔心出現後宮亂政,便毫不遲疑殺死太子的生母,冷血到極點,但是杜絕了可能的隱患;而宣帝在明知太子不備具執政能力的情況下,仍然下不了決心廢他。這一念之差,最終葬送了這個強大的帝國。

第三,漢宣帝為劉奭安排幾位出色的輔政大臣

漢宣帝寄希望於輔政大臣能為劉奭保駕護航,其中最重要的人便是蕭望之。蕭望之是著名的經學家,曾擔任太子太傅,是漢元帝的老師,漢宣帝去世前,拜他為前將軍、光祿勳。作為輔政大臣,他得到漢元帝的尊敬與重用。蕭望之與周堪、劉更生等人成為漢元帝的左膀右臂,時不時進諫良言。

當初漢宣帝能坐穩江山,與霍光的輔政分不開,因此他深信輔政大臣的重要性。然而,可事實證明,良臣遇到糊塗皇帝,也是一點用也沒有。

漢元帝登基後,就出現石顯亂政。石顯本是一名宦官,掌管中樞機要,熟悉各種典章制度。元帝即位後,體弱多病,不能在政事上花費太多精力。由於石顯對於宮廷事務熟悉,而且沒有什麼背景,也沒有黨羽,值得信任,便放心地把大權交給他。然而,石顯他利用皇帝信任的優勢,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裡,便權傾朝野,文武百官,無不畏懼。權力導致腐敗,一旦大權在握,他便開始積極結黨營私,與宦官弘恭連同許氏、史氏外戚集團,共同對抗蕭望之為首的重臣集團。

石顯先後害死忠良之臣蕭望之、周堪、張猛、京房等人,然而,糊塗蛋漢元帝卻一直矇在鼓裡,被幾個宦官佞臣玩弄於股掌之間。這種結果,是漢宣帝最不想看到,但竟然都發生了,他的預言不幸成真:最終毀掉大漢的,正是劉奭。


君山話史


漢宣帝劉詢的太子叫劉奭(shi四),劉奭生於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也就是漢宣帝即位的那一年,劉奭是劉宣帝的長子,他的生母是漢宣帝的原配許平君。許平君的父親許廣漢是掖庭當差的,劉宣帝是在掖庭長大的。

當時的掖庭令叫張賀,張賀是漢宣帝的祖父劉據的家吏,所以張賀對漢宣帝十分的照顧。劉詢成年後,張賀打算把自己的孫女嫁給劉詢,張賀的弟弟張安世此時是右將軍,與霍光一起輔佐漢昭帝。

張安世聽到加張賀這個打算之後,生氣的說:劉詢是衛太子劉據的後代,能夠被免罪做一個普通平民就算不錯了,你還是打消息把你孫女嫁給他的想法吧。張賀沒辦法,這個事情就不在提了。

而此時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也到了嫁人的年紀,長得也還不錯。張賀就去找許廣漢說:劉詢現在雖然地位不高,但以後可能能當關內侯,你把你女兒嫁給他吧。許廣漢就同意了,許廣漢的妻子聽說之後很生氣,但沒辦法,許廣漢主意已定。

於是在公元前75年,許平君和劉詢就成親了。劉詢即位後,得立皇后了,霍光有個女兒叫霍成君,大家都認為應該立霍成君為皇后。漢宣帝下詔書說,要尋找他以前的一把寶劍,大家就知道漢宣帝的想法了,“糟糠之妻不可棄”。

這個就是著名的故劍情深的故事了,許平君最終被立為皇后。而霍光的夫人霍顯還是想讓她的女兒霍成君能當上皇后,公元前72年,許平君再次懷孕,霍顯買通了女醫淳于衍,害死了許平君。而霍成君在公元前70年,被立為皇后。

劉奭是在公元前67年被立為太子的,而劉奭這個人“柔仁好儒”,而劉詢比較重用法家,劉奭有一次跟劉詢說:陛下有時候刑罰太重了,應該多重用一些儒生。

劉詢一聽就生氣了,他說治理國家應該要王道與霸道兼用之,怎麼可以用那些儒生呢?說完之後感嘆的說,亂我家的,就是太子你呀。劉詢有幾次想廢黜劉奭的太子之位,但都想到了已去世的許平君,一直不忍心。


歷史簡單說


公元前68年,大權獨攬的一代權臣霍光病死了,裝孫子的漢宣帝毫不留情地打擊了霍家勢力,隨後才真正開始宣帝時代,由於自己的特殊經歷,體味過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劉詢走上前臺後,通過整飭吏治,重視工商,加強軍事等等措施,全國上下很快出現了政治穩定、社會安寧、經濟繁榮的景象,使匈奴降服,席捲了西域,實現了抑制兼併,輕徭薄賦,讓國家得到休養生息,人民得以安居樂業,從而開創了“宣帝中興”。


那麼如此英明的漢宣帝,為什麼明知“亂我漢家者,太子也”,最後還是把皇位留給了劉奭呢?

1.太子劉奭是自己與許平君在落難時候出生的孩子,當時自己身處逆境,混跡於江湖,許家父女對他有過無微不至的關懷,這給了劉詢人性的溫暖,也讓劉詢有了悲天憫人的情懷;當皇帝后,儘管權臣霍光要把自己的女兒霍成君嫁給自己立為皇后,漢宣帝卻向群臣講了“故劍情深”的故事,隨後將平民妻子許平君由民間接進宮中並立為皇后。這是念及許家恩情,不允換下太子。


2.自己上位及清除霍家勢力後,在中央安插了許多許家外戚高官,有的已經成為親信,如果冒然“廢長立幼”,勢必引起朝廷動盪,不利於國家安定, 所以權衡利弊,遲遲下不了廢黜劉奭的決心。


3.劉詢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觀念倡導者,他是尊重立嫡立長制度的人,儘管覺得次子劉欽比長子更適合當太子,但由於傳統觀念在自己心目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所以不願意徹底轉變這個觀念。


且廢長立幼導致的腥風血雨餘味沒消!秦始皇廢了長子扶蘇,立次子胡亥為帝,秦二世而亡,高祖劉邦廢長立幼還沒攤開,後來戚夫人兒子一命嗚呼,戚夫人自己已成了“人彘”,教訓不可謂不深刻。所以,劉詢沒有輕舉妄動!


希望星晨58298869


漢宣帝文治武功比漢武帝猶有過之,更有精準的知人之能,他雖然知道“亂我漢家者,太子(劉奭)也!”但它仍然選擇了劉奭作為繼承人,這是因為在漢宣帝心中,劉奭的太子之位是不可動搖的,可以說他從來沒有想過換太子的事情。

我認為漢宣帝在這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考量,或者說主要有三個緣故,第一個就是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第二是故劍情深,第三個應該就是為彌補爺爺劉據的遺憾了。

西漢王朝是我國曆史上漢民族最為強大和輝煌的時期之一,它的由盛轉衰正是從漢元帝劉奭開始的。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劉詢的長子,在他還是太子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名士楊惲等人張狂諷刺朝廷遭到漢宣帝的嚴厲懲治而勸諫父親漢宣帝用法過度,漢宣帝卻批評他過於柔弱和寬容,這樣會讓一些不良勢力抬頭,把局面弄得不可收拾,最後還感嘆了一句“亂我漢家者,太子也!”

然而之後的歷史果然如漢宣帝所預料的那樣,漢元帝劉奭繼位以後,重用儒家廣施仁政,致使法度廢弛,終於造成了大臣、外戚和宦官三方勢力迅速崛起,皇權不振大權旁落,局面漸漸無法收拾,最終西漢王朝為權臣王莽一人所滅。

漢宣帝劉詢看透了漢元帝劉奭,知道他當了皇帝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局面,但是卻仍然選擇他做了皇帝,首先就是因為他是長子,要選擇皇帝當然就是要先選他了,古人認為廢長立幼取亂之道也,雖然漢宣帝很喜歡他的另一個兒子劉欽,史書記載:“憲王(劉欽)壯大,好經書、法律,聰達有材,帝甚愛之。”但是漢宣帝並沒有把他作為繼承人去培養,而是把它作為一個地方的王爺培養的,後來劉欽一生的表現也中規中距很不錯。

漢元帝劉大奭的太子之位幾乎不可動搖,不單是因為漢元帝劉奭是漢宣帝的長子,更因為他是漢宣帝心愛的女人許平君的兒子,這就不得不說說“故劍情深”的典故了,漢宣帝雖然也是皇室貴胄,但是因為爺爺戾太子劉據當年被誣陷造反的原因而從小就在監獄中長大,可以說實際上是出身於細微,年少的時候與許平君結髮為夫妻,基本上是依賴許家人生活,後來漢宣帝作了皇帝,就想立許平君為皇后,但是權臣霍光及其家人不同意,霍光的妻子強行把女兒霍成君嫁給了漢宣帝,並迫使漢宣帝立她為皇后,漢宣帝不想這樣做,就想了個辦法,他下詔讓天下人尋找他以前丟失的一把劍,說他非常喜歡,一直念念不忘,大臣們見皇帝對一把舊劍都如此深情,紛紛心領神會,於是一起上書,建議漢宣帝立許平君為皇后。


漢宣帝就順水推舟,立了許平君為皇后,但是沒想到霍光的妻子等人惱羞成怒,於是派人暗地裡下藥毒死了許平君,漢宣帝終於明白這個時候還鬥不過霍光家族,弄不好自己怎麼死的都不知道,所以只好改立霍成君為皇后,之後通過幾年的等待和籌備,在霍光死後霍家人準備造反之前提前行動,將霍家人一網打盡,並罷免了霍成君的皇后之位。

不過這件事也讓漢宣帝覺得很對不起髮妻許平君,那麼既然劉奭是許平君的兒子,只要他的能力尚可,漢宣帝肯定要立他為太子,讓他繼承皇位了。



剛才還講到了漢宣帝的爺爺戾太子劉據的故事,劉據本就是漢武帝的長子,如果沒有太監江充等人誣陷的話,那麼劉據繼承漢武帝的皇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後來劉據受冤自殺而死,那是他們劉家永遠的傷痛,那件事也導致漢宣帝從小生活困苦,在監獄中長大,雖然那件事情發生的時候漢宣帝還小,但是那種創傷對他來說也是刻骨銘心的,即便只是這一件事情,漢宣帝都不會再去做廢長立幼的事情。


其實,漢宣帝能說出“亂我漢家者,太子也”這句話實際上也表明了他立劉奭為太子讓他繼承帝位的打算是很堅定的,他看到了太子的性格有可能使得未來朝政混亂漢室衰微,仍然說未來漢家天下將被太子搞亂,並且他還稱呼劉奭的兒子劉驁(未來的漢成帝)為太孫,所以很明顯,雖然在漢宣帝看來劉奭並非理想的皇帝人選,但是在漢宣帝心中他的太子之位卻是不可動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