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化曝氣池水產養殖中如何降亞硝酸鹽?

賴俊生


工廠化水產養殖,不單是如何降亞硝酸鹽的問題,要理解透析整個工廠化水產養殖水處理技術來予以運用。

工廠化水產養殖的水處理,主要處理水體中的廢棄物,包括由於投餵餌料而引起的殘餌、未消化吸收的營養成分和代謝排洩物等。養殖鮭鱒魚類,飼料中的13%蛋白質、8%的脂肪、40%的碳水化合物、17%的有機質、50%灰粉和23%的幹物質被魚類作為代謝物排入水中,既有可溶性物質,如氨氮、硝酸鹽、亞硝酸鹽等,也有固體物和懸浮物,有些物質的積累會對養殖魚類產生生理影響和毒性作用。

因此,從養殖水體中去除或轉化這些養殖廢棄物,保持養殖水體的水質質量,對工廠化養殖魚類的健康、快速生長是非常重要的。

工廠化水產養殖水體的處理主要包括:增氧、分離(分離固體物和懸浮物)、生物過濾(降低BOD、氨氮和亞硝酸鹽)和曝氣(去除二氧化碳等)、消毒、脫氮等處理過程,其中懸浮物和氨氮去除是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難點。

懸浮物的處理

養殖水體中的懸浮物及其特性:工廠化水產養殖中的懸浮物主要由於餌料的投餵而引起。在一次性過流養殖水體試驗中,根據餌料投餵量的不同,其含量在5毫克~50毫克/升左右。在飼料係數0.9-1.0情況下,魚體每增重1千克就會產生150克~200克懸浮物。作為循環使用的養殖水體,懸浮物在水中的積累是非常迅速的。這些基礎實驗數據是進行懸浮物處理的基本參數。

養殖水體中魚類的固體排洩物,在正常代謝的情況下,大部分以懸浮物的形式存在於水體中。在流動的養殖水體中,懸浮物有64%是小於30微米的顆粒。懸浮物的比重略大於水,顆粒小、流動性好、有一定的黏附性,在有水流的條件下呈懸浮狀態。

從養殖水體中去除30微米以下的懸浮物,一直是工廠化水產養殖設計研究的重要方向。養殖水體中的懸浮物的積累,使水體渾濁,影響養殖魚類鰓體的過濾和皮膚的呼吸,增加魚類脅迫壓力,惡化水質、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工廠化水產養殖過程中及時清除養殖水體中的懸浮物是非常必要的。

懸浮物處理技術:

(1)固定式過濾床,固定過濾床一般由鵝卵石、粗砂和細砂三層過濾組成,根據其工作水流的不同可分為噴水式濾床和壓力式濾床,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過濾方式,具有過濾效果好的特點,可過濾90%左右的懸浮顆。其應用難度在於設備龐大、效率低、反衝困難。

(2)濾網過濾,濾網過濾主要是細篩網進行懸浮物的過濾,其中液力驅動旋轉式過濾轉筒是一項新技術,用網目為60微米的篩網,可過濾36%~67%的懸浮物。其中,改變其結構設計、增加過濾面積、減少尺寸和反衝用水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3)浮式濾床,浮式濾床應用比水比重小的塑料球作為過濾介質,浮球直徑為3毫米左右,過濾100%的30微米以上、79%的30微米以下的懸浮物顆粒可獲得很好的過濾效果。但是,養殖水體中的懸浮物具有結塊的特性,為了防止反衝時堵塞和較好的過流量,浮球生物濾器需要頻繁的反衝。為了改善其應用效果,必須進一步研究防止堵塞的結構和方法。

(4)自然沉澱處理,自然沉澱技術是應用魚池特殊結構或沉澱池,使懸浮物沉澱、集聚並不斷排出,設計良好的沉澱池可去除59%~90%懸浮物。其中,設計的關鍵是確定懸浮物的沉降流速,有資料表明,對於沉澱池處理,過流流速應低於4立方米/分,適宜流速為1立方米/分;單位面積的流量為1.0立方米~2.7立方米/平方米·小時。自然沉澱雖然具有較好的效果,但是由於低流速限制了循環的流量,會減少養殖密度和養殖效率。

(5)氣泡浮選處理,氣泡浮選處理的原理是通過氣泡發生器持續不斷在水中釋放氣泡,使氣泡形成象篩網一樣的過濾屏幕,並利用氣泡表面的張力吸附水中的懸浮物。產生微小氣泡(直徑為10微米~100微米),可有效去除水產養殖水體中的懸浮物。氣泡越小,效率越高。因此,研究產生微小氣泡的發生裝置,是該項技術應用的關鍵。

氨氮處理技術

養殖水體中的氨氮及其特性:工廠化養殖水體中的氨氮主要是由於養殖魚類的代謝、殘餌和有機物的分解而引起。一次性過流試驗表明,高密度流水養殖排水中的氨氮濃度一般為1.4毫克/升左右。飼料質量的影響更是直接的,大約有40%飼料蛋白的氮被鮭鱒魚類轉化成氨氮(NH3和NH4+),在餌料係數為1.0的情況下,鮭鱒魚類每增長1千克就會產生33克氮。根據飼料蛋白的含量不同,可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魚類的氨氮排量,蛋白為超過40%時,氨氮(毫克)=投飼量(克)×30;蛋白質在30%~40%時,氨氮(毫克)=投飼量(克)×25,蛋白低於30%時,氨氮(毫克)=投飼量(克)×20。養殖魚類排洩的氨氮中,大約有7%~32%的總氮是包含在懸浮物中,大部分溶解於養殖水體中,分別以離子銨NH4+和非離子氨NH3的形式存在,並且隨著pH值的變化而相互轉化。研究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氨氮處理先進技術和有效方法,是工廠化水產養殖的重要課題。氨氮在養殖水體中的積累會對魚類產生毒性作用,其中非離子氨對魚類毒性作用很大。工廠化養殖水體的氨氮總量一般不應超過1毫克/升,非離子氨不應超過0.02毫克/升(GB11601-2000)。由於離子銨NH4+和非離子氨NH3在不同pH值條件下相互轉換,因此在控制養殖水體氨氮積累的同時,應注意pH值的調節。

空氣吹脫,空氣吹脫的原理是應用氣液相平衡和介質傳遞亨利定律,在大量充氣的條件下,減少了可溶氣體的分壓,溶解於水體中的氨NH3穿過界面,向空中轉移,達到去除氨氮的目的。空氣吹脫的效率直接受到pH值的影響,在高pH值的條件下,氨氮大部分以非離子氨的形式存在,形成溶於水的氨氣;在pH值為11時,空氣吹脫可去除95%的氨氮,在正常養殖水體也可獲得一定的效果。

空氣吹脫應用的關鍵是pH值的調整,使處理過程既能提高處理的效率,又能適應養殖魚類對水體pH值的要求。同時,空氣吹脫需要空氣的流量大,在低溫下水溫易受影響。

離子交換吸附,離子交換吸附是應用氟石或交換樹脂對水體中的氨氮進行交換和吸附。氟石的吸附能力約為1毫克/克,設計適宜可吸附95%的氨氮,在達到吸附容量後,可用10%的鹽水噴林24小時進行再生,重複使用(StephenM.Meyer2001)。在工廠化養殖中應用氟石有較好的效果,但其再生操作煩瑣、時間長。有些研究利用氟石作為生物處理的介質,在氟石上接種硝化細菌,達到提高生物處理效率的目的(OriLahav,1997)。

生物處理,生物處理是利用硝化細菌、亞硝化細菌和反硝化細菌對水中的氨氮進行轉化和去除。亞硝化細菌把氨氮轉化為亞硝酸鹽、硝化細菌,把亞硝酸鹽轉化為硝酸鹽。如果進行徹底脫氮處理,可利用反硝化細菌進行處理。由於反硝化過程是在厭氧條件下(溶解氧低於1毫克/升)進行,應用於水產養殖有一定的困難。研究表明,硝酸鹽對魚類的影響很小,一些養殖魚類可抵抗大於200毫克/升濃度的硝酸鹽。因此,水產養殖水體的處理,很少應用反硝化過程。生物處理具有投資少,效率高的特點,受到廣泛的關注和應用。

有資料顯示,應用硝化和亞硝化細菌附著浮球進行氨氮處理,氨氮的轉化率為380克/立方米·天,餌料負荷能力為32千克/立方米·天。但是,硝化細菌的最佳生長溫度在30℃以上,溫度降低其活性降低,處理能力下降,低於15℃已經很難利用。研究低溫下優勢細菌的培養和保持技術,應該是研究的重要方向。

臭氧氧化處理,臭氧作為消毒和去除懸浮物在水產養殖上獲得廣泛應用,其有一定的氨氮氧化效果。研究表明,臭氧的直接氧化可去除水體中氨氮的25.8%,在加入催化劑的條件下,可大幅度提高其氧化效率。在工廠化水產養殖水體中加入催化劑,也可大幅度提高氧化效率,可去除50%左右的氨氮。

臭氧氧化氨氮的方法在水產養殖上的應用還有待深入研究。由於臭氧氧化氨氮可把氨氮中的氮直接轉化為氮氣,去除了水質惡化的營養源,是一種有效的處理方法。利用催化方法提高臭氧氧化氨氮的效率,應用於養殖水體的處理,是水產養殖水體氨氮處理的一條新途徑。

同時,臭氧具有消毒殺菌和沉澱懸浮物的作用,如果能提高其氧化氨氮的效率,臭氧在處理養殖水體上的綜合利用將會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是重點研究的課題。

電滲析處理,電滲析處理是極性電場技術和分子篩膜分離技術結合的處理技術,其工作原理是水體在電場的兩極流動時,水中的帶電離子在直流電場的作用下定向移動,陰離子透過陰膜進入陰離子集水槽,陽離子通過陽膜進入陽離子集水槽,從而可把水體中的離子氨去除。

由於水體中的氨氮在pH值為7的中性條件下,非離子氨僅為氨氮總量的0.55%,95%以上是離子氨,所以電滲析處理可獲得好的處理效果。電滲析處理具有分離效率高、裝置緊湊、自動化容易的特點,已經廣泛地應用於化工、食品、冶金和航天領域的水處理工程。結合工廠化水產養殖實際的養殖水體處理的電滲析設備,是工廠化水產養殖設施研究的新領域。

由於電滲析處理中的分離膜有很強的選擇性,容易受懸浮物的堵塞和有機物的汙染,需要頻繁的清洗,容易損壞,增加成本。因此,研究高強度膜材料是發展的趨勢。

餌料要求及投餌

餌料要求,工廠化水產養殖飼料營養要全,要考慮循環使用水體中微量元素的缺乏因素。要用高效顆粒飼料,餌料係數一般應在1~1.2左右,減少魚類排洩帶來的水處理問題。要使用生產兩個月以內的新鮮飼料,儘量減少飼料變質帶來的營養疾病,任何變質飼料絕對不能用於工廠化養殖生產。飼料形狀應該完整,循環流水養殖中的任何不適口碎料都將被水流沖走,成為水質的汙染源,增加水處理的負擔。

投餌,由於工廠化養殖中的養殖條件調整到魚類最佳的生長環境,投餌應該根據魚類不同階段的最佳生長速度投餌,從而達到最快生長的目的。投餌時間應該掌握多次投餵,每次少量的原則,以均衡系統處理設備的各種負荷(有資料建議每30分鐘投餌一次)。

疾病的預防

工廠化水產養殖中疾病預防是非常重要的,要確保不能有疾病發生,避免全軍覆沒的損失。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1.要選擇健康沒有疾病歷史的魚放入養殖池。

2.在入池之前要進行消毒處理。

3.在處理系統設置消毒殺菌設備。

4.在養殖過程中注意環境變化對魚類的脅迫壓力。包括各種水質的干擾波動、水溫的變化等。脅迫壓力大,將使魚類的抗疾病能力降低。

5.注意投餌的科學性,避免魚類過食現象,魚類過食也增加魚類負擔,容易生病。

6.使用專用工具,並經常消毒。

系統管理

整個系統的管理是一項複雜的工作,要保證系統各個部分的正常運轉,重點是監測系統水質的變化情況。

系統管理應該注意的問題:要有備用電源或備用氧氣罐,以防停電能夠及時補充水體溶解氧。溶解氧是系統停止運轉時保證魚類生命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處理設備能夠保持再運轉的基本條件。一旦停止循環和供氧,魚類在15分鐘~20分鐘就會出現缺氧死亡;同時生物膜因缺氧會出現細菌的死亡而脫落,需要重新掛膜,約需要15天~35天的時間,打亂整個生產計劃。

要經常檢查養殖池水位是否固定不變,如有減少應檢查管路是否被汙物堵塞。水體交換量的減少同樣會引起缺氧。

要在水體中加入一定量的NaCL,保持Na?CL含量在0.02%~0.2%範圍內。緩解亞硝酸鹽的毒性和滲透壓力。

注意養殖魚類產生的脫味現象,在循環式養殖中,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情況下,在魚類上市之前換上新水,降低溫度、停喂幾天到幾個星期,就可以消除。

在一輪生產結束後,重新開始新一輪養殖前,要檢修各種設備和管路,對系統進行全面清理和消毒。

要注意養殖魚類的分級飼養,一般20天~30天要進行一次分級,把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魚放入同池養殖。

有害氣體的處理:

有害氣體產生的原因及性質,工廠化養殖水體中的有害氣體主要是魚類代謝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氣體,以微氣泡的形式存在於水中。

雖然二氧化碳氣體難溶於水,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可與水結合進行可逆反應形成碳酸。碳酸是弱酸,也會降低養殖水體的pH值,從而影響水質。其與水的結合反應為:

CO2+H2O=H2CO3

碳酸極不穩定,在空氣中很容易分解為水與二氧化碳。因此,採取措施使養殖水體充分與空氣接觸,就可及時去除養殖水體中的二氧化碳氣體。

不僅如此,水中的二氧化碳對魚類也是非常有害的,二氧化碳氣體含量超過20毫克/升時,養殖魚類就會產生氣體壓力反應,表現為向水面或增氧設備集中,攝飼明顯減少。

二氧化碳去除技術:

(1)機械設備去除。利用增氧機或曝氣設備,在養殖水體中形成上下交換的水流,使水體充分與大氣接觸,達到分解碳酸,去除二氧化碳的目的。

(2)水力設計去除。在設計過程中,回水管和回水槽間留有一定高度的落差,使水流在回水過程中充分暴露在大氣中,分解碳酸,去除二氧化碳。

(3)充氣去除。在水流通過的水道上設置微氣泡釋放裝置,利用氣泡相互積累的特性,使散佈於水中的二氧化碳與釋放的氣泡結合,由氣泡把二氧化碳帶上水面,達到去除的目的。

pH的調節

pH降低的原因:

在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中,由於魚類代謝產生的大量氨氮為硝化細菌提供了大量繁殖的生存條件,使得整個系統的管路、設施包括養殖池表面都產生了生物膜。硝化細菌的生長過程中,在消耗氨氮的同時,也產生酸性物質,從而降低了水體的鹼度。特別是在有生物處理設備的條件下,pH值降低的就更加明顯。pH為7.5的水體,封閉運轉三天,pH就會降到6左右。同時,二氧化碳去除不及時徹底,也是pH值降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pH過低,不僅影響養殖魚類的生長,而且會抑制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的活性,使生物處理失去作用。硝化細菌和亞硝化細菌在pH低於7時就會停止生長和繁殖,失去轉化氨氮的作用。因此,適時監測和調空pH值是非常必要的。

pH的調整方法:

(1)化學調節,在應用生物處理的系統中,pH的調節只能採用化學調節的辦法,可在水體加入Ca(OH)2和NaOH的辦法調節。所加藥量一般為投食率的17%~20%。

(2)臭氧殺菌控制在不使用生物處理的系統,pH的調節可採用在水中釋放適量臭氧的辦法,利用臭氧殺死系統各個部分附著的生物,避免微生物的硝化作用。一般臭氧含量在0.1毫克/升,就可以有效殺微生物。

(3)利用反硝化作用在系統中設置反硝化設備,使反硝化過程產生的鹼性物質平衡硝化過程的酸性物質。不過,由於反硝化作用是在厭氧的條件下進行,水產養殖系統很難利用。

工廠化養殖的自動監測與控制工廠化養殖的自動監測與控制自動監測和控制系統是封閉循環式工廠化水產養殖的保證條件。由於養殖密度大,水質變化快,水質控制不好容易引起事故的發生,造成生產損失。自動監測和控制參數主要包括水位、水溫、溶解氧、濁度、鹽度、pH、電導率、氨氮和硝酸鹽等,通過監測和控制這些參數,把水質控制在養殖要求的範圍內。

在工廠化循環養殖中,由於沖洗、調節水質等要求,需要一定的水源補充,一般每天補水量約為總水量的10%,因此,應該備有補水水源和水泵。

水產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漁人劉文俊。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留言或評論分享!


漁人劉文俊


工廠化曝氣池水產養殖中如何降亞硝酸鹽?

在水產養殖業中隨著技術的成熟,養殖模式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基本上已從過去的粗放養殖模式轉為精養模式了,而且採用高密度集約化的養殖模式的魚場也越來越多,那麼對於這種工廠化養殖模式,水中的亞硝酸鹽過高如何來處理好呢?


首先我們要清楚水中的亞硝酸鹽是怎麼形成的?正常情況下簡單地來說就是因為水中的有機質含量過高而水中的溶氧又不夠時才會產生,因此當水中的亞硝酸鹽過高時,踏火的建議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


  • 換水:這種方法對於水體中亞硝酸鹽剛開始上升時有用,或者作用為一種應急式的方法來用,通過換水可以起到稀釋水中有害物質的作用,從而可以暫時減少水中亞硝酸鹽的作用。但這種方法不能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因此只能用於救急用。


  • 控制投餵量:水體中的亞硝酸鹽過高時通常魚的吃食量會明顯減少,這時我們要及時調整投餵量,如果水質很差亞硝酸鹽很高的話則建議是停喂。因為喂下去魚不吃,到最後還會引起水質變壞,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後一定要控制投餵量。
  • 用藥來調水:這個是最長期有效的方法,正常情況下一般工廠化養殖池都會定期用一些益生菌,否則很難維持水質穩定。像這種情況建議多用一些益生菌來調水,比如用芽孢、EM菌、乳酸菌這些都可以,但要注意的,用了這些益生菌之後一定要加開增氧機這樣效果才會更好,因為出現亞硝酸鹽過高的一個主要因素就是水中氧不夠,如不加氧用益生菌之後很難達到最好的效果。

  • 種植植物:如是那種帶循環過濾池的水體,這種情況下可以考慮在過濾池中種一些水生植物,利用這些植物來吸收掉水中過多的有機質,而起到降低水體中亞硝酸這些有害物質。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我是農業領域的優質作者,關於農業的問題可以多多和我交流。

亞硝酸鹽的形成:隨著養殖規模的日益擴大,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超限量放養和集中投餌產出了大量的殘餌、糞便和死亡的動物屍體,這些有機物沉積於池底,在異養菌的作用下腐敗發酵,其蛋白質和核酸慢慢被分解,產生大量含氮有害物質,在汙染髮生時,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就會大量產生

亞硝酸鹽的危害:亞硝酸鹽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生物的呼吸,有鰓絲進入血液,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高鐵血紅蛋白。高鐵血紅蛋白不具備運輸氧氣的功能,從而導致養殖生物缺氧,甚至窒息死亡。一般情況下,當水中亞硝酸鹽濃度達到0.1mg/L,就會對養殖生物產生危害。

亞硝酸鹽的解決方法:1、增氧:採用機械提水、機械充氣、加入新水、混合水體等方法迅速增加池底的溶解氧,使池水有充足的溶解氧,可促進亞硝酸鹽轉化為無毒的硝酸鹽。2、換水:換水適應於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的小型養殖水體,要求遵循換水的基本技巧,切記大排打進。3.物理吸附法:物理吸附是使用具有高吸附能力的物質,如沸石粉、活性炭、海泡石等吸附劑,將亞硝酸鹽吸附在其微小的結構中。


以上是我回答的內容,歡迎評論區發表自己不同的觀點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