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笛子練習循環換氣?

孔小惠


提起笛子大家都一定非常熟悉。它是我國各族人民及世界許多國家人民最喜聞樂見的樂器之它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過歷代演奏家、大師不斷研究、完善、發展至今,已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作為竹笛演奏者,有了較好的樂器,能駕馭各種聲音和音色變化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來說,呼吸方法可分為三種:一.胸式呼吸;二.腹式呼吸;三.胸腹式聯合呼吸法。

1 胸式呼吸

完全用胸部控制氣息,氣吸到肺裡後,由胸部向外擠壓。這種呼吸吸氣量不能達到最大值,氣流不穩定,氣息不能持久,身體易感疲勞,除了身體特別好的人外,不提倡採用胸式呼吸方法,因為既不好控制氣息,又於身體健康不利。

2、腹部呼吸吸氣時將橫隔肌下沉,儘量擴大腹部與腰部,民間說法叫做“氣沉丹田”。呼氣時,丹田要繃住勁,一點一點均勻地將氣吹出,經過反覆練習,這種呼吸方法是能夠掌握的。腹式呼吸是正確的呼吸方法,它能有效地控制氣流,均勻地將氣吹出,還可根據音樂需要增強或減弱氣流強度,做出強弱變化和腹顫音效果。

3、 胸腹式聯合呼吸法吸氣時胸部、肋部、腹部、腰部同時向外擴張,最大限度地將氣吸入,此種吸法可獲得比前兩種吸法更多的氣,也就是說,採用胸腹式呼吸時肺吸入的空氣量最大。當整個呼吸肌肉組織聯合工作時,呼吸肌肉所承擔的負荷分佈得非常均勻,由於這一點,呼吸肌肉疲乏得就較輕.毫無疑問,這也就是這種呼吸型式比其他呼吸型更為優越的地方。

當我們明白了上述三種呼吸類型時,就不難判斷胸式呼吸是不可取,即使你身體非常好,如果經常採用胸式呼吸:一、對你的音樂發展不利,不能吹奏出優美的音色,不能控制較長的長音。二、對演奏者身體會有某種程度的損害,也不能持久的練習和演奏。

  呼吸反過來讀就是吸呼,所以必須首先學會正確的吸氣,才能進行正確的呼氣(吹奏)。人體為了維持正常的生理需要,一般每分鐘呼吸十二至十六次,你根本不用去想就會自然而然地呼吸,而且基本上呼與吸時間相等。而吹奏笛子就截然不同了,我們是根據音樂的需要(在正常生理需要前提下)有意識地強行快速吸入大量空氣,而慢慢地將氣呼出生(吹出),這樣的呼吸就有技巧了。

正常情況下的吸氣狀態與吹奏笛子的吸氣狀態相比,除氣量和深度不同外(後者的氣量和深度均大於前者)並無其它差別,然而正常情況下的呼氣狀態和吹奏笛子時的呼氣狀態恰恰相反,吹奏中(呼氣時),要始終保持胸肋擴張的吸氣狀態,其氣流的排出,是依靠下腹部的“內收上託力”,並利用橫隔膜和腹肌的張力控制呼氣,使氣息得以徐緩而均勻、平穩而舒暢的排出。

   

 影響音色的另一個因素是聲門。聲門的長短和寬窄,直接影響著音的高低和強弱。聲門長,氣則緩,笛音低;聲門短,氣則急,笛音高;聲門寬,笛音弱。所以在演奏中,一定要根據旋律音的高低、強弱,使氣息得到控制。

對於循環換氣這一技巧,無論是在長笛上還是在竹笛上,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

最關鍵之處,竹笛中的樂曲循環換氣用的比較多,不練不行,不練就意味著有些樂曲不能吹奏,所以吹奏竹笛的人相對吹奏長笛的人而言,會循環換氣技巧的比較多一些。長笛樂曲好像大多都不需要用循環換氣(少數樂曲除外)。

對於循環換氣,我覺得首先第一步要“會”,然後再談如何用“好”它。

我們練習循環換氣時不能總老想著一步到位的去練,這樣是比較困難的。合理設計好練習的步驟非常重要。

第一步是要練習推壓口腔中的氣流吹中音G(或者笛頭)。所謂的推壓就是把口腔裡儲存的氣流靠閉籠口腔的壓力+整個舌頭往外推動的助力,把氣流擠壓出去衝撞進吹孔裡。如果能夠單靠口腔推壓出去的氣流吹響一秒鐘左右,那麼第一步就算完成了。

第二步,把口腔推壓氣流的動作跟鼻子吸氣同時進行,注意:這兩個“吹”與“吸”動作一定要同時進行。

第三步就是氣流(口腔)與氣流(肺部)的對接。所謂的循環換氣,並不是氣流不會斷開,而是在氣流與氣流銜接之處把斷層的縫隙控制在最小,有條件的可以用肺活量測試器來測試循環換氣,結果只要出現換氣的地方,儀器的數據會自然斷開停表。所以在氣流與氣流銜接的地方如何把動作協調過來是最關鍵的,決定這對接縫隙的大小。

那麼如何在第二個步驟後,把肺部的氣流與口腔裡剩餘的氣流“銜接”起來?對於“銜接”起來有困難的人,或者口腔動作不協調的人,在完成第二個步驟後,用“吐”音來作為“銜接”的動作,“吐”完之後氣流仍然持續吹奏。比如在做第二個步驟時心裡念“嗚”/“hong”紅也可以,接第三個步驟時念“吐”。第二個步驟與第三個步驟連起來就是“嗚吐...嗚吐……”/“紅吐...hong吐……”。也就是推壓吹的時候念“嗚/紅hong”。“銜接”時心裡念“吐”。如果把動作銜接熟練後,在把“吐”去掉,進去樂曲上的循環換氣練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