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之祕傳單操練習

形意拳習練者在掌握了各種入門要領,即基本上達到了招熟階段(包括五行、十二形、各種套路)後,就有必要進行各種單式的操手練習了,以用來進一步增加對各種招式的熟練程度和理解,提高體認的深度。所謂“手足四肢,教練純熟,不令而行也”。還可配合使用各種輔助手段,增加強度、數量,以增長功力,便於以後在實戰對搏中運用自如。在古代形意拳單操的練習是不傳之秘,一般人只知道練形意拳練習功效奇速,卻不知道單操的正確練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練習單操,可加深功力。主要以鷹捉、劈拳、鑽拳、虎撲、炮拳、套路中的各個單式、抖大杆等為基本招式和手段,效果確實顯著。如鷹捉的單操練習,在三體式的基礎上,前手撤歩回拉,上鑽至胸前做虎抱頭的動作,然後做定勢鑽拳,繼而做原定鷹捉,繼而再做撤歩回來,重複前面的動作。當左式練疲憊後,再做右式的練習,這樣不上步的練習鷹捉,將鷹捉動作一分為三,如果書法的中的正楷書,對於初學者來說十分容易掌握,也對形意拳每一式的運用有十分明確的認識。說某某前輩一掌將某某擊出丈外,某某前輩一腳踩碎大方磚,某某前輩勢若奔馬、形若旋鷹等等,並非謠傳,確是事實,只是常人少見而已。這些基本都是單操手練習的成果。

形意拳之秘傳單操練習

形意單操某個或某些手法熟練後,自然就要在練習中發力了。由力小、力散到力大、力整,逐步操練出各種勁法、體認各種勁法,隨著功夫的加深,人的拳術思維發生質的變化,步入暗勁、化勁階段。

單操發力熟練後,能發出整力,場面極為壯觀。只見發力者身形一抖,力由腳、腿、胯、腰、肩直傳上肢,極其威猛、自如,之後即可生出爆發力。這個階段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即大多數人發力時震頭,有時一個單操式發出後,能震的自己頭暈眼花。

我們都知道"演練時無人似有人”這個說法。這個說法原意是在習練中假想有強敵始終在面前,與自己拆招對手,自己也與其拆招對手,以增加真實性,培養臨陣對敵時的心理、心態,有利於對敵時不心顫手搖、眼花氣短,這大家都知道。還有一層意思,即防止練習者在練習中憋住力(並非憋住氣,憋住了氣又是一回事),不自己打自己。觀前輩拳譜著作,沒有人道破。大凡單操震頭,都是因為憋住了力,自己的力沒有真正發出去,力憋在了自己身上,自己的力打在了自己身上和頭上。這是個大問題,用功越深,越受害,力越大,打自己越嚴重,極其兇險。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形意一年打死人,如練的不得法,不是一年把別人打死,而是把自己打死的說法乃至理名言。所以在做單操的時候,無論練習哪一形,都要在全身自然放鬆、不努氣、不用拙力,在輕鬆自然中打出迅猛剛實的爆發力。

練習形意拳的過程中問題很多,這個問題也不難解決,在練習中一定聚精會神、全神貫注,按要領練習,以免再生出別的”病“來。真正做到眼前無人似有人,將神、意、氣、力發出去,發到眼前的“敵”身上,要領由老師細心督促、指導。所謂”三年之內,不可一日無師”也。在練習者面前懸掛一極輕之物,手絹、細繩、氣球等,單操時對準懸掛物操打,真實的打,將神、意、氣、力全部發在懸掛物上,發力用意要深遠,每次都將其高高打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