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動不動就吃牛肉,一頭牛1 萬貫,他們哪來的那麼多牛

打二角酒,切二斤熟牛肉。

看到這句臺詞,你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什麼?八成是梁山好漢吧。

沒錯,這正是《水滸傳》中最常出現的場景。一個落魄的好漢,失意地坐在小酒館裡,不無憤怒地向店小二點著酒菜。

其實,不光是自己喝悶酒裡愛吃點牛肉。梁山好漢到了山上,也經常殺牛殺馬。

梁山好漢動不動就吃牛肉,一頭牛1 萬貫,他們哪來的那麼多牛

一、梁山好漢對牛馬肉有癮

《水滸傳》裡面一些好漢經常有殺牛宰馬的活動,有人對《水滸傳》進行過統計,發現裡面中共有二十餘處描寫“殺牛宰馬”的場面。

如九紋龍史進上少華山落草,山寨“殺牛宰馬”以示歡迎。花和尚魯智深在桃花山為魁,“椎牛宰馬”。晁蓋等火併王倫,梁山聚義,“殺牛宰馬”。宋江與小溫侯呂方、賽仁貴郭盛相遇,勸兩人休兵罷戰上梁山。二位壯士大喜,呂方先請上山,殺牛宰馬筵會。次日卻是郭盛置酒設席筵宴。

其他類似的場景還有不少,為何梁山好漢喜歡殺牛宰馬呢?

難道是好吃?恐怕不然。

梁山好漢動不動就吃牛肉,一頭牛1 萬貫,他們哪來的那麼多牛

牛肉還好說,但是俗話說得好,驢肉香馬肉臭。馬肉生澀硬實,並不好吃。那梁山好漢為何還會一個勁地殺牛宰馬呢?

二、不光為吃,還有儀式感

事實上,梁山好漢殺牛宰馬,可不光是為了吃。

畢竟無論古今,如果只求飽腹,豬肉、雞肉都比牛馬肉性價比更高。

而且,對於軍事化的梁山集團來說,戰馬還是不可多得的戰略資源,可不能當作日常的肉食來源。

之所以經常殺牛殺馬,有深層次的原因。

一方面,牛馬有特殊的政治意義。古代進行規格較高的政治會晤時,會殺黑牛和白馬祭天。歷史上劉邦在封同姓諸侯時就殺黑牛白馬祭天,還有完顏亮南下時也是殺牛宰馬。牛是太牢三牲之一,馬血則經常被用作歃血的來源。

梁山好漢動不動就吃牛肉,一頭牛1 萬貫,他們哪來的那麼多牛

《三國演義》裡曾經表現過這樣的場面,一匹馬被殺了,然後會盟的十八路諸侯,都把馬血抹到上唇,這就是歃血,表示盟誓的莊重性。

梁山好漢們殺牛宰馬基本上可以看做這一政治風俗的延續。

表現殺完牛馬祭天之後大家就是兄弟了,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在林沖火併王倫後,晁蓋入主樑山,山上就“椎牛宰馬,祭祀天地神明”。

三、啥貴吃啥,吃的是重視

有人說了,牛馬在宋朝似乎挺貴的。這麼暢開了殺吃,梁山受得了嗎。

確實,牛馬在宋朝都很貴。

我們先看看宋朝牛價格如何。

根據記載大觀四年(1110)的時候,這個時段,基本就是宋江起義的歷史時期。當時“一牛之價,不過五七千。”宋朝當時一貫770文一頭牛的價錢至少在5貫以上,有的甚至超過7貫。從當時物價來看5000-7000錢,一家人生活一個月都夠了。

而且當時牛價持續上升的,到了宣和五年(1123),兩浙收繳被掠奪的耕牛,以每頭換算成的價格是10貫。

宋徽宗時,當時人許景衡有《墨牛圖》詩云:“一牛動是萬錢值,墨指一作何紛綸。安得田家真有此,坐令四海無饑民。

一頭牛一萬錢說明已經達到了10貫以上,而當時開封一貫禁軍士兵工資也不過一個月一千錢。所以不少人不吃不喝乾將近一年,才能夠買一頭牛。

所以說,牛是真貴

馬同樣也不便宜。

宋朝不產戰馬,物以稀為貴。肩高133釐米的馬,在今天看來只不過是一般的馬。但在宋朝基本上都算上良馬,而且一匹超過兩萬錢。

梁山好漢動不動就吃牛肉,一頭牛1 萬貫,他們哪來的那麼多牛

水滸傳裡有個BUG,呼延灼“教三千匹馬軍,做一排擺著,每三十匹一連,卻把鐵環連鎖”。

這種能穿甲的大馬,在當時差不多得50貫,算上馬甲和騎兵的盔甲的話成本更高。這樣一支部隊,基本上燒錢燒出來的。用這樣的高技術部隊來打梁山,其實有點得不償失、大材小用。

不說大馬,就算是小馬,也就是民間馱馬和拉車馬同樣也不便宜。據史實記載,熙寧五年(1072),日本僧人成尋在開封買馬2匹,價錢是1匹10貫,另1匹9貫,加上稅錢815文,“合廿貫也”;又在鄭州買馬2匹,1匹原來價格是10貫降至8貫,1匹原來價格是9貫降至7貫。這比同時期的牛還貴。

既然這麼貴,為啥還一個勁地殺來吃呢?其實仔細分析,一般殺牛宰馬,都是比較重要的場合。《水滸傳》裡殺牛宰馬多是幾個山頭會師,外加接待特別尊貴的客人,比如像宋江這種江湖名氣很大的。或者有特別大的喜事,比如擊敗官兵的圍剿。

畢竟梁山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也不能隨便花。

四、小酒館裡為啥那麼多牛肉呢?

也有看官說了,既然牛馬這麼貴,為啥小酒館裡還這麼多牛肉呢?

雖然小說中梁山好漢吃牛肉描寫很多,但是吃牛肉的地方基本在鄉間野店。城裡幾乎看不到,而一些正常人家也沒見過有吃牛肉的記載。

為什麼呢?因為北宋對牛肉實施管制政策。

耕牛是一種重要的農業資源,因此北宋極力控制殺牛。北宋制定政策,如果民間要宰殺耕牛,必須向官府交一定數量的筋角錢。同時,還通過市場手段,刻意壓低牛肉價格,以壓制殺牛的數量。

《夷堅志·泰寧牛夢》記載:以此縣故例,凡遇開剝病牛者,必投狀給公憑乃許之,蓋欲防私宰。

看見沒,民間基本殺的都是病牛,而不是健康的牛。

因為壓低價格,外加城裡多是老死累死的牛,價格甚至比豬肉還便宜,殺牛來賣,基本沒啥賺頭。自然城裡是沒啥好牛肉的。

只有官府管不著的鄉野小酒店,才會出賣好的牛肉。

所以說,殺牛宰馬在梁山經常出現,卻不能說北宋這種現象很常見。而是著重渲染水滸傳裡那種江湖氛圍。畢竟在道上混,守道上規矩講義氣,待人豪爽是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