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王立群、蒙曼有哪些特点?

做客《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王立群、蒙曼有哪些特点?

康震、王立群、蒙曼、这几位都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大咖。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很火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做点评嘉宾,他们各自的点评精彩纷呈,给广大观众科普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从而也展示出他们过人的文化功底,看得出他们都有很厚的积累,也有很多的诗词储备量,毕竟厚积才能薄发嘛!

王立群老师虽然年逾古稀,但也神采奕奕。据他本人介绍,由于特殊历史原因,他的从教生涯是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他的任教经历。个人觉得他主要是治学严谨,这可能跟他多年的教学习惯有关,尤其是对具体的字、词、句讲解非常透彻,他严谨的治学风格、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与王立群老师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一部书就是《史记》,1966年,在一所小学做代课教师的王立群第一次接触到《史记》。那时"文革"刚开始,学生砸了小学的图书室,学校仅存的一部《史记》被学生当作"四旧"扔到了院子里。

住在学校的王立群趁着夜色,把被丢弃的《史记》捡回了家,此后就开始研读《史记》。从那时算起,《史记》伴随他已有40年了。王立群老师常常感慨道:

‘’真正让我读懂《史记》的是经历、是文革、是现实。人们往往说读书让人读懂现实,但我的体会是现实让我读懂了《史记》‘’。

做客《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王立群、蒙曼有哪些特点?

蒙曼老师现任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史硕导组长,主攻历史文化方面的优秀老师,她不但在传统的诗词文化方面有很大的积累,而且在每首诗词的背后所隐藏的知识点(包括考古学得到的文典)都能给我们点评的一清二楚。她对历史文化的表达妙语如珠、引人入胜,语言风格平易而灵活,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有一期《中国诗词大会》中的一道题涉及到了几种食物,蒙曼老师就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申出了“面条”的最早出处。

2002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面条”。那么距今有四千多年的青海喇家遗址怎么就能出土面条呢?蒙曼用平易灵活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

她说当时有一家人正坐在桌边吃饭,突然发生地震,碗里的面条还没吃完,丈夫护着妻子和孩子等等这样的一幕生活场景。因为地震的原因,埋葬了青海喇家遗址,地震后洪水产生的淤泥封住了碗里的面条,经过考古人员出土认证,这碗面条才是全世界最早的面条。之前伊朗、意大利都在争他们是最早的面条原产国,

直到青海喇家遗址的出现,发现了这碗面条,证明了中国才是世界上面条的原创国家。

做客《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王立群、蒙曼有哪些特点?

康震老师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吸粉专家。他无论是讲课,还是做客各种节目中的点评嘉宾,都能托起全场的气氛,只要有他在场上,就会掌声不断,这全得益于他深厚的文化积累。

他的语言风趣幽默,绘画书法更是一绝。

比如当他说古时候“太尉”和“刺史”官职的时候,他就会用“最高军事长官”和“市长”来表达,即让人容易理解还不失风趣幽默。每当《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出现毛泽东诗词的时候,都会有他精彩的点评,迎来阵阵掌声。他的点评,从不拘泥于一个字一个词,他是从作者的性格,遭遇以及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出发点,让人听来生动有趣,在一片欢声笑语当中获得了知识。

他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展示出的现场作画,更是让他瞬间圈粉无数。每次看到他利用现场作画为选手出题的时候,就有一种想拜其为师的感觉,倘若真有机会,能收藏一副康老师的作品也是我一生的一个梦想。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如此之快,各种心灵鸡汤比比皆是。若干年以后如果有人总结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特点,恐怕会用上一个词了,那就是“浮躁”。但是康老师也和我们处在同一时代,住在同一片蓝天下,在他身上似乎看不到“浮躁”二字,看到的是他丰润的传统文化储备,真有一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仙风道骨。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联诗送给康老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做客《中国诗词大会》的点评嘉宾康震、王立群、蒙曼有哪些特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