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病情穩定了,可以上班嗎?

小鳥天空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尤其是在現代醫學之父——菲利普.皮內爾的忌辰之日討論。我要表明的是從醫療和經濟社會效益角度,我支持患者回歸社會,而且我所治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相當一部分也已經迴歸社會和家庭,他們的恢復也愈加良好。

精神分裂症雖然是重性精神疾病,但經過治療,病情穩定後一般是可以迴歸社會的,而且這種迴歸社會也對患者預後康復有幫助。

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證明,對於精神分裂症病人最好的康復治療就是讓他們能夠迴歸到社會中去。目前臨床上對患者的治療多是從控制精神病症狀為主,但對於患者的言行、認知、社交、情感等方面問題,不是單純的靠藥物就能做到的。

現在全球的精神病專家和心理學家越來越贊同精神分裂症患者放在生活環境中來觀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社會心理因素對精神分裂症病人的預後和轉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一些臨床實驗中,觀察到患者通過迴歸社會而改善了迄今為止藥物未能完全控制的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症狀。同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能力,對於促進康復和神志恢復有著一定的影響。但也需要指出,目前的康復措施並非完美,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正所謂瑕不掩瑜,患者病情穩定後迴歸社會是有益的。

目前的多種康復模式雖然不夠完美,但也值得推薦。而且不僅能夠幫助患者,也能減輕因精神分裂症造成的家庭、社會負擔。

傳統的康復治療,一般以療養院和精神病院為主,這樣的方式雖然解決了重症患者的問題,但對於一些病情穩定、社會功能保持較完整的病人。這樣的治療就不利於患者的長久恢復。

同時,因為長期治療精神分裂症而產生的經濟負擔與心理負擔也影響著患者和家庭。這就造成了對精神分裂症的恥辱感,導致治療的依從性下降,並影響患者的病情。每年精神分裂症對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上億,因此對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不能僅僅停留在症狀控制層面,更需要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提高勞動能力。做到自食其力,而非是家裡的累贅。

另外,傳統的治療方式也不適合現代社會人們對健康的需求。以前希望能夠活下來,現在是希望活得好。而這些需求就催生了精神康復醫學的誕生和發展,畢竟人類對疾病的治療追求痊癒。當患者能夠迴歸到日常生活中,並回到原來的工作中。不僅意味著疾病的治癒,也代表著社會重新接納患者,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不歧視、不妄議、不拒絕。

現在的精神分裂症康復模式更應該注重如何真正的幫助到患者,並從實用性和可行性入手。

結合我國的國情,對於精神分裂症的預後康復仍有諸多不足。比如,對於現實中一些會影響到患者恢復的不利因素尚不能糾正、排除,這就會影響到患者的預後轉歸,不利於長期恢復。

再者,現實環境是由諸多因素和條件形成,但靠某一方面或某個因素的調整,是很難幫助到患者的。這就牽涉到各部門的協調,需要將可用資源、有利資源都調用起來,大家通力合作才能完成。在這一方面,國外如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做的比較好,我們尚需要學習借鑑。

現在主流的精神疾病專家提出讓精神病院搬回市區,為患者成立日間病房、留觀病房,這樣有利於患者回歸社會。這樣的方式正在慢慢推行中,這不僅需要相關設施、政策的完善,還需要全社會的支持。我們對於精神分裂症甚至精神病人的觀念應該發生轉變,這種轉變應該是以人性和關懷為前提的。就像我們的先驅皮內爾一樣,為解放精神病人而做的努力,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不再用一樣的目光去看待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了。

祝大家健康!


心理科的小李大夫


精神疾病需要一定的康復訓練,在服藥控制住病情後,精神疾病患者病情穩定、迴歸社會之前,需要再進行一定的康復訓練,以恢復社會功能。

社會功能是指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通常包括個人生活料理能力、家務勞動能力、生產勞動及工作能力、學習新知識及技能的能力、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等。

參與工作既是精神疾病患者康復訓練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其疾病“治癒”的一個標誌。

“治癒”的標準一般來說,精神疾病患者如果已經沒有精神疾病的症狀,能夠清醒地和人談話交流,並且能夠照顧自己的生活,正常的參加工作和學習,就可算作“治癒”。

但是即使“治癒”,一些疾病也不宜馬上停藥,仍需鞏固治療一段時間和定期複查,具體需要遵循醫生的醫囑。

康復訓練計劃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且需要長期的堅持。家屬、患者需要與醫生一起商量,制定具體的計劃,堅持訓練,並定期反饋給醫生。

總結:做到以上所說的:遵從醫囑、堅持服藥治療、參加足夠的康復訓練,一般情況下,精神疾病患者是可以參加工作的。

恐懼疾病、不及時治療、拒絕服藥治療,才是精神疾病難以“治癒”、患者難以迴歸社會重新工作的最大阻力。


念魅75665790


病情穩定不是病情痊癒!工作完全可以,但是除了按時吃藥外,選擇所做的工作很重要!因為一旦受到外界因素影響會發病,會使病情加重,!給病人和家庭帶來更大的負擔和壓力!


岱下孟償


經過醫生的評估之後,可以在醫生的建議下選擇適合自己狀態和情緒的工作,當然也要做好心理準備同事的“有色眼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