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蘇聯才有原子彈,美國是唯一核大國,為何沒趁機攻打蘇聯?

喬-左傾90°


也許美國真想這樣幹,但幾個具體原因決定,美國做不到。



首先是當時核彈威力還不大,美國生產還不能滿足對蘇戰爭的需要。

在蘇聯研發出核彈前,美國一定又造出了幾枚彈頭了。但畢竟是新的軍工,要有多大規模,雖然查不到具體的信息,但足以推想得知不會太強的。面對蘇聯上千萬軍隊,近十萬輛坦克八萬架飛機的軍隊,以及戰勝德國激發出的士氣。美國不能一舉打殘蘇聯的軍力,就一定會破蘇聯的怒火毀滅。

其次,是當時的運載工具根本不具備打擊蘇聯的能力。

當年還沒有洲際導彈,只能用轟炸機投送。美國轟炸機能打擊蘇聯嗎?朝鮮戰場上,美國投入上萬架軍機,被少量參戰的蘇空軍締造出著名的米格走廊。由此可知在空中攻防上,美軍還真不是蘇軍對手。


其三,美國已有對付蘇聯的戰略,就是逼其軍備競賽,從而拖垮。

二戰,蘇聯受到了最嚴重的損失,戰後重建任重道遠。只要捲進與美國的軍備競賽,美國憑藉戰時積累的財富足以讓蘇聯耗盡國力,從而出現社會建設的巨大欠債。而美蘇爭雄,是兩種體制、兩種模式的比競,不是憑一時的軍事勝負能決定的。

第四,則是美國還沒有接受英法的殖民資產與世界地位,還不是真正名正言順的西方老大。不僅要忙於東亞的存在,還要與英法角力。蘇聯的強大也是美國降服英法的工具與理由。


Shirley滄海1


一句話,得不償失

雖然美國在1945年造成了原子彈並且還扔給了日本,可當年作為剛剛出現的新型武器,原子彈的技術其實還很落後。美國當年為曼哈頓工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從1942年開始先後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耗資20億美元(可生產3萬輛謝爾曼坦克),結果也就只造了幾枚原子彈(大約5到7枚),然後1顆用於試驗,2顆“援助”給了關島和長崎。再之後,日本投降了。

美國橡樹嶺工廠,當年有36000多人參與了原子彈的製造


美國人雖然有了原子彈,可在當時還未進行核武器的小型化發展,同時也沒有彈道導彈可用。而一枚原子彈重達數噸,想攻擊蘇聯只能使用改裝過的B29重型轟炸機攜帶進行臨空轟炸。要知道,當年的蘇聯在世界上雖然不是一支戰略空軍,但卻是一支數一數二的戰術空軍,要轟炸蘇聯本土,那得先想想如何對付蘇軍龐大的空軍戰鬥機群。另外,美國當年轟炸日本時只使用了一架轟炸機,而要攻擊蘇聯那就必須保證有大量的戰機執行護航任務,先不說戰術執行的難度成倍增加,光如何保持機組乘員的士氣就是一個大問題。

攜帶原子蛋的B29轟炸機在執行任務前經過了特殊改裝,所有自衛武器及非必需品被拆除,以保證能投擲高度超過9000米。要是這樣去轟炸蘇聯,毫無自衛能力的B29將成為空中的活靶子。


另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主要參戰國人員傷亡慘重、基礎設施毀壞嚴重、經濟幾乎崩潰,已經沒有能力再發動一場席捲世界的大規模戰爭了。美國雖然損失最小,但經濟也同樣受到嚴重影響,二戰一結束便立即開始了大規模的軍隊復員工作。再加上二戰結束後各國均側重於國內經濟的恢復和地緣政治的爭奪,因此也不願主動挑起戰爭。即使後來也有劍拔弩張的“柏林危機”,但整體上並沒有影響雙方高層的意願。直到60年代,有了底氣和能力的蘇聯開始主動出擊,頻頻和美國角力,比如說“古巴導彈危機”。

美國在一艘開向古巴的蘇聯貨船上拍攝到的情況


最後,是蘇聯本身給美國人帶來的意外“驚喜”。因為根據當時美國的推測,蘇聯要研製出第一顆原子彈至少也要50年代中後期,這將給西方世界帶來長達十餘年的核武器壟斷優勢,在談判桌上也會更有底氣。所以,得意忘形的美國人在新型核武器的開發上不僅沒加快速度,反而減小了投資。於此相反,當時蘇聯的情報工作十分到位,在積極開發原子彈的同時,又從美國獲取了有關原子彈的資料,同時保密工作也很成功,沒有讓美國人獲得什麼有價值的線索。因此,在1949年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蘇聯僅用了幾年時間就追上了讓美國人自認為領先的核武器技術。這個時候,美國人再想全面開戰,可就得想想後果是什麼了。也是因此,東西方兩大強國開啟了恐怖的核武器時代。

蘇聯展示的核武器


水井土城


美國沒有意圖稱霸。二戰結束後。美政府做到就是讓士兵回家,與家團聚。二戰結束後,美有一千零二十萬軍隊。到朝戰爆發後。美陸軍只有六十萬了。但美國空軍和海軍人數較多。美國沒有侵略任何國家意圖。美國就是介入朝戰。才稱霸的。一直到現在。


用戶2948253546662


二戰剛結束,各國人民渴望和平,厭戰情緒是一方面。第二,美國攻打蘇聯,是要達成什麼目的呢?如果是佔領,勢必派出地面部隊,很容易陷入戰爭深淵。蘇聯戰略縱深大,單靠原子彈指望他投降是不可能了。如果是分裂蘇聯,冷戰的做法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