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這一招來對付“小人”和“讒言”,絕了

所謂讒言,是指那種無中生有、道聽途說或添油加醋以中傷、陷害別人的話。

從古至今,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組織,只要有爭權奪利的地方,往往都避免不了“讒言”。

讒言無論對組織還是個人,危害都是極大的。《吳子·治兵》說:“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孤疑。”作為領導者,聽信讒言,是非顛倒,到頭來,沒有不帶來禍患的;

而對於個人,讒言更具有毀人的力量。有些人一生懷才不遇,或在官場和事業上屢遭坎坷和挫折,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在某些關鍵時刻和關鍵環節上受到了讒言的戕害。

古人用這一招來對付“小人”和“讒言”,絕了

我們的古人在與讒言的“鬥爭”中,摸索出了很多對付小人和讒言的方法。比如像下面這樣的“提前預防”法

戰國時魏國的大臣龐蔥要陪太子到趙國邯鄲去當人質。他提前預見到可能會有小人進讒言,於是對魏王說:“現在有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嗎?”

魏王說:“不相信。”

“如果有兩個人說呢?”

魏王說:“那我就有點疑惑了。”

“如果增加到三個人呢,大王相信嗎?”

魏王說:“我相信了。”

龐蔥道:“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然而三個人說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鄲離大梁,比我們到街市遠得多,而毀謗我的人又何止三個。希望大王您能明察秋毫。”

古人用這一招來對付“小人”和“讒言”,絕了

此外,古人還有一種對付小人和讒言的方法,雖兵行險著,劍走偏鋒,卻也令人拍案叫絕。我們還是直接用案例來說明:

西漢文帝時,大臣袁盎與宦官趙談不睦。趙談經常在文帝面前造謠中傷袁盎,袁盎為此很擔憂。

袁盎的侄子袁種給他出主意:“叔父不妨當眾羞辱一下這個閹貨,讓皇帝知道你們倆有仇,這樣以後儘管他還會陷害你,但皇帝卻不會相信他了。”

一天,文帝坐車出行,趙談在車上服侍。袁盎便跪在馬車前,向文帝進言說:“臣聽說能與天子共乘一車的,都是天下的英雄豪傑。如今我大漢雖乏人才,但陛下也不能和一個受過宮刑的宦官坐在一起吧?”

文帝聞言大笑,立即讓趙談下車。趙談哭著下了車,以後雖想害袁盎,但文帝都不聽信他了。

古人用這一招來對付“小人”和“讒言”,絕了

對於已經很難與之和解的小人式的對手,不妨索性將與他的矛盾公開化,這樣即使他向上級進你的讒言,或跟旁人說你的壞話,人家也會覺得是因為你們關係不好他才這樣說的,其讒言或壞話的可信度也就大大降低了。

這一招應該挺有效的,古人可謂屢試不爽,再來看一個例子:

古人用這一招來對付“小人”和“讒言”,絕了

東晉時,溫嶠盡忠於朝廷。他在大將軍王敦手下做事,因王敦有叛逆之心,他便假意逢迎。

後來王敦命他去丹陽當太守,溫嶠擔心自己一走,王敦的同黨錢鳳會乘機挑撥離間,於是決定演一出“戲”:

在王敦為他餞別的宴會上,酒過三巡後,溫嶠走到錢鳳面前,向他敬酒。錢鳳還未飲酒,溫嶠假裝酒醉,用上朝時記事用的手板把錢鳳的頭巾打落在地,厲聲說:“你錢鳳是什麼東西?我溫太真(溫嶠字太真)敬酒,你竟敢不喝嗎?”

溫嶠走後,錢鳳果然對王敦說:“溫嶠與朝廷關係密切,不能信任他。”王敦則道:“太真昨天喝醉了,對你稍加聲色,怎麼能這樣講他的壞話呢?”於是,錢鳳的讒言便都行不通了。

對於史書中記載的這些案例,你怎麼看?你覺得這種方法實用嗎?

/完.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

~您的舉手之勞,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