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人類構成的文明社會,有很多東西只能遵循即可,而不是拿來質疑和討論的,有時打破砂鍋問到底,追根究底往往會引發一系列的崩塌。例如湯武的行為在古代就被列入禁區,禁止討論。

湯指的是商湯,武指的是周武王。

這二個人在儒家著作中被視為聖王的角色,因為他們對應的是二個反面角色:夏桀和帝辛(商紂)。

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夏桀是夏的最後一個國君,帝辛是商朝最後一位帝君,他們有很多共同的特點,暴虐無道殘殺大臣,重臣紛紛離開。他們都寵信女人,夏桀寵愛妹喜,商紂寵愛妲己。他們個人的能力卻都是很強,文武雙全,而商紂也不弱。

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史記·十二本紀·殷本紀》

他們都做過一件終身後悔的事情,那就是夏桀放了商湯,商紂放走周文王。

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史記·十二本紀·夏本紀》

同時他們還面臨一個現實背景:當時對天下的控制力很弱了。

最終夏桀跑了,商紂自殺了。

商湯建立商朝,周武王建立了周朝。

後世一般都認為周武王與商湯是有道伐無道,他們在拯救天下萬民,所以他們是聖王。

但是在西漢初年並非是這樣認為的。

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先介紹一下一個有趣的人:轅固生。

他是齊人,又是儒生。他正處於什麼時代呢?

黃老之學達到了巔峰,儒學的影響力也正在加強。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此公的性格。

竇太后是喜歡黃老之術,自然不怎麼喜歡儒生。作為儒學的代表人物轅固生自然要維護儒學貶低其他學派。

有一次竇太后希望他講一講老子的學說,結果此公來了一句:

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史記·七十列傳·儒林列傳》

說實話別說竇太后聽了生氣,知常容聽完心中也有些不舒服,雖然人有門派之見,但這個貶的太損了,怎麼可以說《道德經》是一本家人言呢?

太后生氣,後果也很嚴重,當時他就被扔到豬圈中,知常容估計豬圈中養的是野豬,所以漢景帝偷偷給他一把很鋒利的刀,他下去就把豬弄死了。這裡也可以看到秦漢之時的儒生並非弱不經風,是懷有武藝和膽量的。

他最後活了九十多歲,這個年齡別說在古代,在現代也是高齡。

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這裡有一個細節可能被一些朋友忽視,那就是漢景帝的暗中幫忙。

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史記·七十列傳·儒林列傳》

如果不是景帝對他的欣賞,也不會冒著得罪竇太后暗中相助轅固生。從側面可以看出儒家的影響力已經很大了。

竇太后的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直維持到漢武帝早期。

介紹完轅固生,接下來說一說為什麼說湯武行為是討論的禁區。

事情要從一次辯論開始,轅固生與黃生在漢景帝面前就商湯和周武王的行為展開辯論。

黃生的觀點:湯武的行為是犯上作亂,因為湯武是臣子。在古代最講究的是就上下君臣的關係,所以作為臣子的責任是勸說帝王,而不是自立。

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史記·七十列傳·儒林列傳》

實際上黃生的觀點並非是單獨的,根據司馬遷的《史記》中有記載,這種想法至少到司馬遷時代還是存在的。

列傳中排第一的是《伯夷列傳》中伯夷、叔齊就是認為周武王伐紂是犯上作亂。

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史記.七十列傳·伯夷列傳》

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這兩位仁兄本來就來投靠周文王的,結果剛到卻遇到周武王帶著文王的牌位要伐紂。所以他們就攔住周武王的馬說了這樣的話。周武王的手下聽完自然很不高興了。

你要出兵作戰,結果別人說你要犯上作亂,這不是擾亂軍心。換成任何人都不會開心。不過姜子牙勸阻了,說這二個是義人。

後來周武王伐紂成功,這兩位選擇不識周朝的糧食,活活餓死,以證明周武王這就是犯上作亂。

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史記.七十列傳·伯夷列傳》

黃生的觀點與伯夷、叔齊的觀點是一脈相承。

轅固生的觀點:湯武是不得已而立,為天下。但是轅固生舉不出理由來,他只是很勉強地說湯武將桀紂幹掉之後,那麼這些百姓不由湯武統領,那由誰統領呢?所以他們是沒有辦法的情況下才被老百姓推上王位。這種說法似乎有些牽強。

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但是轅固生有殺手鐧。他說了一句很關鍵的話就終止這場討論,取得勝利。

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史記·七十列傳·儒林列傳》

按你黃生的邏輯,劉邦作為秦朝的子民,取代秦,那也是犯上作亂了?

此言一出,景帝也慌了,漢景帝一言定結論:

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言學者無言湯武受命,不為愚——《史記·七十列傳·儒林列傳》

你吃肉但沒吃馬肝,這也不能算不知道肉的味道,言下之意不談湯武的事件也不是沒有學問。

這句話很明顯,那就是有些問題不應該也不能去追究,不應該去討論。

所以古代社會自此後鮮有再對湯武的行為進行質疑,將他們列入聖王之列,因為再質疑,很多東西都要推翻了。

湯武的行為,為什麼漢景帝不讓他們討論對錯?

但疑問始終都是存的,所以怎麼才能擊敗黃生的觀點,說實話轅固生並沒有駁倒黃生,而是用整個西漢去壓黃生。

這也難不倒史學家,或許是司馬遷,或許是更早。他們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神話他們的先祖或者開國皇帝。如果他們不是凡人之子,而是天選之子,那麼與凡間的帝王自然就不是君臣關係了,代表上天取得天下自然是合情合理了。

所以翻開《史書》,你會發現司馬遷為了神化劉邦,居然用了一千多個字寫他是蛟龍化生,天命所歸其中自然也有為了解決湯武困局之意。

這種方式被後世延續,當你看到史書記載帝王天生異相,或者降生不凡,不要覺得那就一定是真實的,因為大多隻是為了解決湯武行為的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