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張愛玲的寫作“得罪了所有人”?投機取巧,怎能有好結果

為什麼說張愛玲的寫作“得罪了所有人”?投機取巧,怎能有好結果

童年的張愛玲(中)

在40年代,上海灘爆紅了一位女作家,她就是張愛玲。張愛玲熟讀東西方文學作品,對用英文寫作的林語堂尤為欣賞,在一篇少作裡說:“我要比林語堂還出風頭!”這促使她後來去美國發展寫作事業,要做一個“女林語堂”!

為什麼說張愛玲的寫作“得罪了所有人”?投機取巧,怎能有好結果

張愛玲與姑姑張茂淵在上海

但是,張愛玲運氣太差。她的作品多次被美國出版商拒絕,給她打擊很大。自傳體三部曲《雷峰塔》、《易經》、《小團圓》,壓埋在箱子底40多年;散文和中短篇小說寫成了幾部,但總體水準與上海時期差距較大;長篇小說《怨女》改寫的是舊作《金鎖記》,《半生緣》改寫的是舊作《十八春》;長篇小說《少帥》沒有寫完;長篇散文《異鄉記》沒有寫完;新世紀後,她的自傳體三部曲翻譯出版,但讀過後令人失望:故事並不新鮮,因為她的家族史大家都很熟悉。但不能不承認,三部曲相比以前的作品更是迴歸了“個人”:平實而淡遠,是她追求的寫作理想,有川端康成的味道!但是,裡面沒有希望,沒有歡樂,只有冷硬和荒寒,整個地讀下來,就覺寒風陣陣,彷彿處在獨孤的荒原!

為什麼說張愛玲的寫作“得罪了所有人”?投機取巧,怎能有好結果

張愛玲與第二任丈夫賴雅

張愛玲有一個“自由寫作”的理想。她不想受任何人約束,而這造成她的困境:離開大陸後,大陸讀者對她很陌生,沒有人讀她的作品;來到香港後,為了“謀生”她只能接受美國新聞處的“寫作任務”,私底下曾向朋友抱怨道:“這算自由寫作嗎?”;後來她去了美國,但美國人不欣賞她,批評她的作品“道德敗壞”;在臺灣,她的作品有“礙語”,長篇小說《十八春》和中篇小說《小艾》,都得罪了國民黨,因此要想“重新”發表,就得修改;她不與自己的親人“密切”聯繫,在作品裡無情揭發她們的隱私!毫不客氣地說,她“自然主義”的寫作,可以說“得罪了所有人”!而這也就造成,她始終處在一個兩難的、夾縫中的地位!為了寫作她付出太多:婚姻不順,兩次都沒有好結果;寫作“不被認可”,生活拮据,備受打擊!愈到晚年她愈發把自己封閉起來,害怕見人,害怕拆開信件來看,害怕蟲子,為了躲避“蟲害”住在汽車旅館,一星期搬家一次;生活用品都是一次性的,甚至有一次,她把自己的證件都丟了!

為什麼說張愛玲的寫作“得罪了所有人”?投機取巧,怎能有好結果

可憐的張愛玲

張愛玲追求“自然主義寫作”的理想最終破滅了!

她“悲劇性”的一生表明:

世界上沒有想象中的桃花源,不喜歡這裡可以逃避到那裡,不喜歡那裡又再次逃避,可世界就這麼大,你還要逃避到哪裡去呢?沒有立場和投機取巧的寫作,在這個星球上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說張愛玲的寫作“得罪了所有人”?投機取巧,怎能有好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