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其實,這部電影靜靜躺在我的緩存裡,已經有好些日子了,沒有再去回看,是因為捨不得,就像是一個老朋友,總想讓它陪在我身邊,即使不說話,靜靜的看著就已經很滿足了,可當我決定再次打開塵封的那份感動時,我知道,我已經失去了做它朋友的資格,因為,我又要打擾到那個安靜的故事。

《甜蜜蜜》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我目前接觸的港片中,最讓我感觸深刻的影片之一,雖說,它展示的年代並不是我經歷過的年代,但是,它所傳遞出來的情感,卻不會因為時間的緣故減弱幾分,反而,會因為在生活與時代的反覆淬鍊中,越來越開始被理解,被接受。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不得不佩服陳可辛導演,我想,他應該是最懂中國人細膩感情的導演,即使,香港與內地之間隔著茫茫大海,他卻能用最溫柔的鏡頭,挑逗著每個傳統中國人脆弱的神經,於是,原本看起來屬於離經叛道的故事,卻賦予了另一個角度的解讀。

我並不想單純的把《甜蜜蜜》歸類為愛情片,即使,它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呈現愛情,可是,如果剝開愛情的偽裝,我看到的,卻是因為時代變革,而慢慢顯露出來的,無根的肉體和無處安放的靈魂。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雖說,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可是,個體必須依附群體才能存活,如果,離開群體,那個體會怎麼樣呢?所以,陳可辛特意將《甜蜜蜜》這部電影中的黎小軍和李翹,從群體生活中抽離出來,而伴隨著並不明朗的社會發展,愛情成為了動盪年代中的陪襯,每個人看似自由發展,實則全部都是身不由己。

於是,無限放大的黎小軍和李翹,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代表,而他們的愛情,更多的是來自精神上的取暖。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1

《甜蜜蜜》這部電影,上映於香港迴歸的前夕,也就是1996年導演陳可辛,編劇岸西,我想,許多名利雙收的電影,往往是因為摸準了時代的脈搏以及人們情感上的共鳴,這部電影便是如此,它用9年的時間跨度,講述了兩個人分散聚合的故事,卻用這個故事,讓人們隱約感受到了某種暗含的彷徨情緒,我想,這種彷徨,大抵是因為內心深處的無根狀態所導致的。

那時候的黎明稚嫩淳樸,那時候的張曼玉俏皮可愛,而當兩個香港演員扮演內地漂泊到香港的打工仔時,居然毫無違和感,那種身份認可上的模糊極力想要融入香港卻還是彆扭無比的樣子,像極了生活中常見的漂泊者。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一個是在天津有女友的黎小軍,一個是在廣州有父母需要贍養的李翹,當兩人從內地去香港拼命掙錢的時候,因為彼此情感上的相近,以及精神上的空虛,所以,自然而然的走在了一起,於是,電影便圍繞兩人的感情線而展開。

從時間線的安排上可以看出,導演的重點並非是兩人的愛情,他只是把愛情當做了時代變革的陪襯,而其中的重點,便是用兩個人襯托一群人,一群一直在漂泊,漸漸失去根文化的移民者,從而達到以小見大的目的。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從1986年開始,黎小軍和李翹經歷了短暫的歡樂時光,因為黎小軍的結婚,而被迫結束,到1993年,黎小軍結束婚姻,前往紐約,此時的李翹和豹哥同樣漂泊在美國,只是,兩人並不知道對方此時的情況,而1995年的街頭偶遇,則正好是內地發展迅猛時期,此時的相遇似乎預示著迴歸浪潮的到來。

其實,兩個人無論是相聚還是分離,都離不開時代這個推手,而他們因為根文化的缺失而彼此依附,如果仔細去揣測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就會發現,他們從內地朝著香港,朝著紐約漂泊的時候,正在漸漸模糊掉自己的身份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的丟失,讓潛意識中原本存在的鄉土情結慢慢開始凋零,於是,家成了遠方,而相互寄託的情感卻並非是彼此的理想。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無論是香港還是紐約,他們都是過客,於是,陳可辛導演便用黎小軍和李翹並不名正言順的愛情,來表現那時候中國人情感上的疏離感,這正好是對於當時香港迴歸前夕,無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充滿迷茫情緒的最好詮釋,離家太久,分分合合,當終於可以同根時,卻因為疏遠而彼此產生陌生感。

所以,電影中他們能夠在走散後又重新相聚,多少有點導演刻意的安排,畢竟,親近的身份認同,讓陳可辛自覺的在多年後,用兩人的相逢一笑來化解時間帶來的疏遠,因為,傳統的中國文化中,帶有強烈的社會屬性,個體迴歸群體的首要,便是正視自己的身份。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2

陳可辛導演的電影,頗具文藝氣息,這部電影也不例外,只是,在《甜蜜蜜》中,糅雜在浪漫愛情中的,是背後比較不安的時代背景,與之後拍攝的《中國合夥人》一樣,陳可辛最善於用小人物的變動,來挖掘整個時代的變革,反覆強調宿命輪迴的同時,又不直接展示現實的殘酷,於是,慢慢的,在現實的土壤中開出比較理想化的花朵。

正如一直處於深愛狀態,卻始終不能在一起廝守的黎小軍和李翹,他們不是沒想過抗爭,可是,背井離鄉的孤獨,人生地不熟的歧視,獨自打拼的艱辛,都成為了壓垮精神支柱的最後一根稻草,於是,這部電影,無限接近現實。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電影中,時刻出現的鄧麗君歌曲,成為了架構起內地與香港的橋樑,可是,在電影中,有一個情節卻著實讓人心痛,那就是,當李翹滿懷信心的開了一個專賣鄧麗君專輯的地攤時,無人問津的窘況讓她備受挫折,因為,內地人從來都不想讓人覺得自己是漂泊者,於是,能夠代表當時中國人共同情感寄託的歌曲,被有意忽略掉。

其實,這一情節的安排,正是對於當時香港和內地疏遠,以及人們對於身份認同缺乏的最好說明。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同為中國人,卻因為過去慘痛的歷史,而被阻隔百年之久,於是,人們的無根狀態在這部影片中伴隨始終,我看到的不再是愛情,而是渴望,一種對於自我身份被認同的渴望,一種結束漂泊踏踏實實生活的渴望。

所以,導演在電影結尾處,特意安排了兩人紐約街頭的那一次相逢,我知道,現實生活中,這種數年後偶爾相遇的幾率微乎其微,只是,陳可辛導演特意在電影中實現了所有人的期待,一代人的顛沛流離,一代人的聚散離合,終於,在1997年到來之際,結束了時代造成的割裂。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這便是在現實中開出理想主義花朵的最好詮釋,黎小軍和李翹,兜兜轉轉還是在一起了,內地和香港,分分合合終於成為了整體,

大時代下的小人物,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命運有時候也不歸自己掌握,於是,個體在沒有群體依託的情況下,身不由己,可是,縱使時代在變動,一旦個體找到可以依靠的群體,那麼,即使漂泊,身後總有強大的力量作為依靠。

陳可辛是個“騙子”,這部電影一點都不甜

《甜蜜蜜》這部電影,我認為是屬於陳可辛的巔峰之作,他將原本只屬於兩個異鄉人的情感無限放大,於是,我們窺探到了時代,窺探到了中國人所擁有的共同情感,這是屬於同根文化的一次偉大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