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臨終前,沒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來接班,而選擇了黎元洪?

憤青談足球


袁世凱臨終時,嫡長子袁克定本以為皇位非己莫屬,孰料風雲突變

1916年,袁世凱復闢帝制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國民眾的極大憤慨和堅決反對,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相繼起兵反對,討袁鬥爭此起彼伏,愈演愈烈,到最後,就連袁世凱心腹四川督軍陳宦和湖南督軍湯薌銘也加入了倒袁的陣營。

1916年6月6日,被千夫所指、萬眾唾罵的袁世凱在做了83天皇帝夢後於羞憤交加中一命嗚呼,結束了波譎雲詭、跌宕起伏的一生 。袁世凱死後,由誰繼任總統又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擺在大家的面前。

史載,袁世凱生前曾將“皇位”繼承人的名號寫好後置於金匱密室之後,他眾多的妻妾都想窺視其中的奧秘 。袁的正室於氏認為自己的兒子袁克定為嫡長子,繼位定是是理所當然的事;而長妾所生的袁克文認為自己才學出眾,文采斐然,也抱有希望;袁的其他兒子都有覬覦皇位、橫刀奪嫡之心。但誰都無法弄清袁世凱究竟屬意何人 。“嫡長子” 袁克定曾就立儲一事諮詢過徐世昌,但徐諱莫如深,一口回絕,袁的大老婆於氏後來又請教徐,徐世昌仍未洩露天機。但於氏察言觀色,斷定金匱中必然寫著袁克定之大名。


袁克文

對於立誰做接班人一事,袁世凱將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

直到1916年6月袁世凱暴亡後,大家打開密室,開啟金匱一看,袁親手指定的繼承人居然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不僅沒有袁克定的名字,袁氏子弟均無一人在列。後來,有袁的親信侍從洩露段祺瑞本沒有入選 ,其名下原先寫的是袁克定之大名,袁世凱病入膏肓時瞞著他人改成段祺瑞的名字,故於氏、克定均矇在鼓裡。袁世凱因何臨終前變卦,改弦易轍?熟悉他的人說,老謀深算的他臨死前還在絞盡腦汁的算計。他很清楚,自己一死,麾下那些實力雄厚的部屬絕不會輔佐“皇太子”袁克定去繼承大統的,克定對這些人沒有恩惠,也鎮不住場子,抑或會引火燒身,殃及袁門。與其自己身後驟生變亂,還不如未雨綢繆,早早做些改動,以免將“家天下”的把柄留在人世間,將口舌是非授之與人。

在北洋系統中,袁世凱昔日的兩員愛將段祺瑞和馮國璋均擁兵自重、野心勃勃,而且暗中都在覬覦總統寶座。特別是實力雄厚、精於權謀、有“北洋之虎”稱謂的段祺瑞,實際上已經全面掌控北洋政權,儼然成了“袁世凱第二”。

但老奸巨猾的段祺瑞深知,儘管北洋系表面上是一個整體,但內部派系複雜,早已是四分五裂、山頭林立、明爭暗鬥;資格甚老的馮國璋又一直想當北洋領袖,如果自己悍然宣佈繼任總統,勢必引發北洋集團更進一步的分裂,不僅自己人會大動干戈,也勢必會招致西南護國軍的堅決反對。

段祺瑞

黎元洪雖被推為繼任總統,卻淪為段祺瑞的蓋章機器

北洋集團必須加強內部團結,爭取儘早實現南北統一,而要獲得各方的支持,繼任總統就必須為西南護國軍中的實力派所認可。此時,因辛亥元老黎元洪曾拒絕袁世凱拉攏,對其開出的優厚條件嗤之以鼻,不為所動,堅決反對袁開歷史倒車,復辟稱帝,因而被南方政府以及西南護國軍當做重建民國的一面旗幟而衷心擁戴,這些代表進步力量的人士很早就提出由黎元洪繼承袁世凱總統之位為南北議和的先決條件。那麼,長袖善舞的段祺瑞大可以另闢蹊徑,完全可以將袁世凱的總統獨裁製改為“責任內閣制”,自己任內閣總理,一手掌握軍政實權,但深諳權謀的段祺瑞沒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抬出南方軍人出身的黎元洪當傀儡總統,既能為西南護國軍所認可,也可以轉移北洋集團的內部矛盾,馮國璋亦無話可說,最重要的是,黎元洪沒有一兵一卒,手無寸鐵,性格柔順,甚至有些優柔寡斷,很容易掌控,不足為北洋的心腹之患,在當時錯綜複雜的局勢下作權宜之計,黎元洪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

6月6日,袁世凱死亡當日,段祺瑞偽造袁氏“遺囑”,宣佈副總統黎元洪依約法第二十九條代行中華民國大總統職權,隨即以國務院名義通電全國。

黎元洪繼任總統後,約法問題本不難解決,只要以大總統的名義發佈命令就可解決。可黎元洪首鼠兩端,患得患失,根本無此膽略。他早就領教過“北洋之虎”段祺瑞的厲害,根本不敢違背其意志。段祺瑞不僅霸氣十足,而且氣勢洶洶,幾乎用綁架手段脅迫黎北上,黎從此丟掉了湖北地盤,也丟掉實權,如同進入囚籠,毫無自由可言。黎元洪對段祺瑞雖恨,但更畏之如虎,因此在就職宣言中說:“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暫時執行大總統職權 ”,後又稱“本代理大總統”,語意明顯前後矛盾,表現出對北洋軍頭的屈從與迎合。

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收到許多對他寄予厚望的西南護國軍以及南方各界人士發來的電報,希望他立即恢復臨時約法和迅速成立國會等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沒有一點實權的黎元洪含混莫名,一律答覆道:“已交國務院籌辦” ......甚至明確表示:“惟一任段(祺瑞)國務卿之主張”。黎元洪已經默認自己的傀儡身份,唯段祺瑞馬首是瞻,已經淪為以段為首之北洋集團的蓋章機器,使對其寄予莫大希望的南方各派失望之餘難免感到憤慨,於是由擁黎變成倒黎,訾議洶洶,譴責之聲不絕於耳......

當初袁世凱考慮讓黎元洪接自己的班,而不是直接指定袁克定、段祺瑞做繼承者,或許他想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黎元洪

袁世凱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用美籍華人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的話說,袁世凱是一個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稱帝,讓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後在鬱悶中死去。

袁世凱稱帝雖然有自私的念頭,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當時民主制度在中國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觀念就連很多高級官員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權威,稅收都收不上來,國家財政困難。

此前國內支持君主立憲的那些人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尤其是他的大兒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夠接班成為皇帝,對帝制非常熱衷,甚至不惜製造西方各國紛紛支持袁世凱稱帝的假象。

袁世凱早年為了籠絡人心,從對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馮國璋等人說:將來我的位置還不都是你們的,總統和總理的這些位置永遠都屬於北洋系。

當袁世凱915年12月稱帝后,北洋系的將領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凱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義反對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凱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去世。



在袁世凱去世前,很多人就問他,到底讓誰來接班。袁世凱回答道,我死以後你們自己看金匱石屋。當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凱的遺書後,發現上邊依次寫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雖然是袁世凱培養出來的人,但他向來剛愎自用,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共和國的接班人。他擔任陸軍總長期間,因為次長的人選問題和袁世凱鬧翻了。從此兩個人就形同水火,勢不兩立。

段祺瑞曾被人稱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對袁世凱稱帝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維護者,自然要遵從中華民國的約法。

約法中規定,總統出現不測,由副總統接任。現在總統袁世凱去世了,按照法律規定,就應該由副總統黎元洪接班。



在這個時候段祺瑞的勢力還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來爭取總統的位置,就會被別人罵成偽君子,違反約法。

正好當時段祺瑞擔任了內閣總理。早在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的時候,當時計劃在中國推行總統制,也就是說國家大事由總統說了算。後來南北議和由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等人又制定了臨時約法,把總統制修改成了內閣制,就是說國家大事由內閣總理說了算,總統只有蓋章的份兒。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內閣總理的身份來架空總統黎元洪,作為武昌起義領導人的黎元洪自然不願意當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罷免了段祺瑞的內閣總理職務,但當時的軍隊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後來段祺瑞利用張勳復辟的時機,再次反對帝制,被人稱為三造共和的功臣。這時黎元洪早就躲進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來了,段祺瑞就順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實權。



如果袁世凱的帝制沒有取消,那麼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傳說袁家世代年齡都不超過60歲,袁世凱稱帝的這一年已經56歲了,所以在一開始就確定了袁克定。但當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後,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凱臨死前幾天,徐世昌等人問他到時候怎麼辦?袁世凱就說約法。意思就是說按照法律規定去辦,前邊已經說了,如果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由副總統來接班,這和美國的制度是一樣的。


民國的約法規定:總統和總理不能由同一個人擔任。當時段祺瑞在擔任內閣總理,除非他辭去內閣總理的職務,才有機會擔任總統。但這又與約法的規定不合,很難操作。

在這樣的情況下,北洋系的大佬們經過商議就只有推舉黎元洪接替總統職務。袁克定根本不可能進入總統的候選名單,他是最沒有機會的。後來徐世昌曾經擔任過總統職務,最有權勢的段祺瑞擔任過很長時間的內閣總理,但一直沒有擔任過總統。


新知傳習閣




袁世凱是個很聰明的人,也是個很會做事的人,關鍵時刻總能做出對整體最有利的選擇,當然,“稱帝”之事確實沒做好,除此之外,其職業生涯堪稱完美。

“袁世凱稱帝”確實很鬧心,不僅天下群雄反對,後來,袁世凱自己也後悔不已,儘管他只是想走“君主立憲制”,而不是走“傳統稱帝路線”,但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哪裡有解釋時間?

因為“稱帝失敗”,袁世凱腸子“悔青了”,腎也“整壞了”,最終在1916年的6月6日去了黃泉。

因為在任上去世的,所以袁世凱可以指定三個總統候選人。也許很多人會認為“北洋系”的人會接過袁世凱的擔子,但結果是,袁世凱安排的第一人選是:黎元洪,其次是段祺瑞、徐世昌,至於袁克定根本就沒有出現在給候選人名單裡。

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成了第一指定人選?

袁世凱作為總統去世,擔任近五年副總統的黎元洪接任,合情合理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大功臣,此人胸懷很大,先是在武昌起義後期把軍事指揮權交給了黃興,後是擁護袁世凱做民國大總統。

袁世凱上了總統之位,為了平衡各方勢力,將武昌起義的代表人物黎元洪放在了副總統的位置,這一放就是四五年時間。曾經的革命軍代表人物孫中山早已遠赴了日本,而黎元洪卻長期“矗立”在民國高層中,看來此人是高手。



(黎元洪)

那麼,袁世凱是不是很器重黎元洪?其實,也不完全是。袁世凱其實對黎元洪多有忌憚,因為黎元洪背後也有一幫人,那就是武昌起義的那一夥,可以說,黎元洪在湖北等地“樹大根深”,人脈不少。只是,相比袁世凱的北洋系而言,黎元洪的勢力還是差了不少。

但是,袁世凱死前,非常清楚,雖然黎元洪不是自己陣營的,但從整體來看,副總統接任總統之位,最為順理成章,波瀾最小,而且黎元洪此人絕非“小人之列”。

於是,黎元洪成了總統人選的第一選擇。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上任,可以“避嫌”



袁世凱的最大失誤是“稱帝”,在楊度、袁克定等人來回地忽悠下,袁世凱走了“復辟道路”,此舉讓全國沸騰,到處都是揭竿而起的“護國軍”。

如果袁世凱死的時候,指定“袁克定”為總統人選,或者指定袁世凱的嫡系“北洋系”徐世昌、段祺瑞等人為總統,那麼全國的護國大軍會繼續進京征討,因為袁世凱把“國家利器”交給了“自己人”。

只有交給其他人,全國反對的浪潮才會小一點,因此黎元洪成了非常重要的選擇。但,即使是黎元洪登上總統之位,國家這個權利機構中,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北洋系人物”,段祺瑞、馮國璋等人無不是在重要崗位把持。所以,老袁的棋走得還是很妙。



(袁克定)

有人說,袁世凱對段祺瑞、馮國璋等兄弟“反對他稱帝”懷恨在心,而不願意將權力交給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因此排在了後面,這個可能還是相當小,因為,袁世凱的“胸懷不小”。

為了整體平穩過渡,為了避嫌,是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不交給袁克定等人的又一個原因。

袁世凱將總統之位交給黎元洪,是因為黎有執政的能力



國家領導人,這個職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擔當的。像袁克定這樣的公子哥,放到位置上,真待不了幾天,因為實在沒有那個執政能力,強行上任,只會成為別人的傀儡,或者丟了性命,袁世凱在這點上看得很清楚。

而黎元洪有這個執政能力,武昌起義前,就是清朝的官員,早年在北洋水師工作,後來隨張之洞歷練了很多,1898年赴日本考察學習三年,1905年成為了湖北常備軍第二鎮第三協統領,1906年又擔任了陸軍第二十一混成協統領,1909年代表軍界代表參加了湖北鐵路協會。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後,黎元洪被革命黨人推舉為湖北都督,領導起義。1912年,當了袁世凱的副總統兼領鄂督,直到袁世凱“稱帝”。

看得出來,黎元洪的經歷很豐富,一路過來,積累無數人脈。像袁克定這樣的人相比起來,差得太遠。

不說袁克定,就說段祺瑞等人,在能力和履歷方面也沒有黎元洪豐富。特別是,近五年的副總統任職,讓黎元洪對國家運轉體系熟悉無比,理性來說,黎元洪就是最合適的總統繼位人選,段祺瑞等人只能排在其後。



袁世凱指定黎元洪為繼任總統第一人選,可以說是非常得當,眼光真的是非常老辣。

能力夠,資歷夠,還能“避嫌”,還能讓權力平穩過渡,袁世凱的繼任總統,再沒有比這更合適的了。


藍風破曉


一,袁世凱的遺書

袁世凱臨死前,留下了一個金匱,裡面放著自己的繼承人的順序。

金匱中的名字,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從這三個名字中,可以看到袁世凱這個人,還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除了繼承人的名字,還有袁世凱的遺書,主要內容如下:

“恨只恨我,讀書時少,歷事時多。今萬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誤,苦我生靈,勞我將士,群情惶惑,商業凋零,如此結果,咎由自取。誤我事小,誤國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可以看出,袁世凱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是充滿悔恨的。這種悔恨,主要來自於對實行帝制的錯誤上。袁世凱認為,實行帝制造成了國家混亂,主要責任在自己,無法推脫。從這個方面看,袁世凱是一個負責人的政治家。

同樣是晚節不保,汪精衛很明顯就差太多了。袁世凱是在生命的最後半年誤入歧途的,汪精衛是在生命的最後3年當了漢奸的,汪精衛臨死前,也沒有對自己的錯誤進行過任何的反省,甚至她的妻子陳碧君在抗戰勝利後還拼命為他洗白,可見這是一個鐵桿的漢奸家族。汪精衛的墳墓,是鋼筋水泥打造的,最終還是被挫骨揚灰了。

二,袁世凱有權力制定繼承人嗎?

按照《中華民國約法》國家實行內閣制,一切大小事務都由總理及其內閣說了算。對於總統的位置,則是一旦總統去世,由副總統接任。按照《中華民國約法》袁世凱無權制定繼承人。

可是,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把革命黨變成了實現個人權力的工具,袁世凱也把中華民國政府當成了實現個人利益的工具。袁世凱修改約法,規定了中華民國實行總統制,並且規定了總統可以無限期連任,且有制定繼承人的權力。袁世凱制定的這個《中華民國約法》被人稱為袁記約法。

按理說,二次革命後,袁世凱早已成為集中華民國行政權、立法權、軍權等權力於一身的獨裁者,並且得到了革命黨以外所有人的認可。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派、徐世昌為首的清朝遺老遺少、梁啟超為首的立憲派、朱啟琴為首的交通系,這些人要兵權有兵權,要財權有財權,要知識有知識,要文化有文化。可是袁世凱依舊決定搞帝制。

袁世凱搞帝制,反對最激烈的三個人,正是三個最有力的繼承人——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袁世凱如果讓袁克定當總統,那等於給他判了死刑。

帝制既然失敗了,那就按照原《中華民國約法》的規定,讓副總統繼承吧。

這種安排,既符合袁記約法,也符合臨時約法,兩全其美。

三,袁世凱的識人用人功夫。

在“副總統”繼任總統的這個大原則之下,袁世凱還加了兩個人,分別是徐世昌和段祺瑞。這裡能看出,袁世凱的識人用人功夫簡直太強了。

首先來看黎元洪。

黎元洪是武昌起義的頭號功臣,是推翻清廷的急先鋒。這樣的人,不管是在革命黨還是在北洋派那裡都由很高的地位,很強的認同感。袁世凱實行帝制時,要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這是唯一的親王,標誌了袁世凱不忘武昌首義的功勞。

黎元洪雖然號稱菩薩,可是政治遠見和政治才能並不輸給孫中山、段祺瑞等任何一個人。袁世凱認為,如果想要國家恢復平靜,黎元洪是唯一人選。黎元洪一面拉攏孫中山等在野黨,一面彌合段祺瑞和其他北洋將領的關係,能夠在袁世凱死後迅速穩定政局。

如果黎元洪不能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只能說天不佑中華民國了。

其次來看徐世昌。

徐世昌在北洋系中,屬於地位超高的二把手。如果袁世凱是是劉邦,徐世昌就是他的蕭何,楊士奇等人只能算是張良,想要鎮住段瑞琪、馮國璋等人,還只有徐世昌能做到。徐世昌掌權,大概率能夠整合北洋系勢力,讓北洋系不至於過分分裂,讓國家不至於立刻陷入軍閥混戰的慘劇之中。

最後來看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系大佬中最有才的人,這一點毫無疑問。可是就是因為太有才、鋒芒太盛,越容易招致不同派系的不滿。袁世凱早就預料到段祺瑞如果掌權,會導致北洋系徹底分裂,陷入軍閥混戰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死循環中。

袁世凱害怕的那一天,很快就到來了。黎元洪擔任總統,被總理府的秘書長徐樹錚欺負的要死,引發府院之爭。張勳復辟,沒想到段祺瑞黃雀在後,反而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自此,段祺瑞掌握軍政大權,謀求武力統一,徐世昌成了橡皮圖章,把中華民國帶入了軍閥混戰的深淵。

袁世凱選擇繼承人,也有無奈的一面。宋教仁的民主改革錯了一次,袁世凱的帝制改革又錯了一次,民國能經得起幾次大錯?

很多人認為,袁世凱如果功成身退就是華盛頓那樣的英雄,這也是一廂情願。袁世凱如果急流勇退,頂多是像載灃那樣獨善其身,絕無可能成為英雄。因為,美國的成功,不在於華盛頓的功成身退,而是十三州代表的大妥協,是共同制定了美利堅憲法,是美國國父們始終恪守了那一份自由和民主的信念。這份信念,推翻清朝建立民國的大多數元勳們,都不具備。


歷史知事


袁世凱並沒有明確指定總統繼承人,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只留下了一份大總統候選人的名單,在這個名單上有三個人的名字,分別是徐世昌、段祺瑞和黎元洪。


袁世凱沒有在名單上留下袁克定的名字,主要是因為袁世凱知道袁克定的能力一般,根本不是這三個人的對手,與其讓袁克定當炮灰,還不如讓袁克定老老實實的做一個富翁。袁世凱留下的這三個人中,資歷最老的是徐世昌,實力最強的是段祺瑞。

徐世昌是北洋軍閥中資歷最老的一個人,被當時的人稱為“徐相國”。徐世昌在北洋政府中的影響力僅次於袁世凱,在清王朝統治時期,徐世昌曾經擔任過東北總督和體仁閣大學士,既是封疆大吏又是正一品大員。


不過徐世昌這個人非常的狡猾老練,在袁世凱去世的時候,北洋軍閥已經四分五裂,西南軍閥和南方軍閥都紛紛脫離北洋政府獨立,徐世昌不肯趟這趟渾水,便極力推辭了總統的位置。

徐世昌推遲後,總統的最佳人選成為了段祺瑞。段祺瑞是北洋三傑之一,被人們稱之為北洋之虎。雖然段祺瑞在北洋三傑裡面排名第二,但是北洋之龍王士珍在清朝滅亡後就逐漸淡出政壇,北洋之豹馮國璋一直都不是段祺瑞的對手。


袁世凱去世之後,誰做總統的決定權就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然而段祺瑞並不想出這個風頭,此時的北洋軍閥矛盾尖銳,段祺瑞做總統必然會觸動了很多軍閥的利益。北洋政府總理和總統的職權相差不大,總理遠沒有總統更加的引人注目,因此段祺瑞更加傾向於總理的職務。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不想做總統,總統的候選人也就只剩下了黎元洪一個。黎元洪是民國時期非常幸運的一個人,在辛亥革命之前,黎元洪在北洋軍閥裡面的地位並不高。


黎元洪能夠在崛起主要是革命黨和袁世凱妥協的結果。革命黨在湖北發動武昌起義後,強迫黎元洪做了湖北總督。


黎元洪做了湖北總督後,手中並沒有實權,只是湖北革命黨人的傀儡。袁世凱看中了黎元洪的這一優點,在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便任命黎元洪做了副總統。

黎元洪的副總統只是徒有虛名,黎元洪在外面沒有自己的軍隊,在北京也沒有自己的心腹,在任期間一直碌碌無為。


段祺瑞一直想要一個傀儡總統,黎元洪的這種情況剛好符合段祺瑞的需求。為了不讓總統的職權落到旁人的手中,段祺瑞和徐世昌紛紛支持黎元洪做總統。於是在段祺瑞的擁戴下,黎元洪順利的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第3任總統。

不過黎元洪的總統做得非常的憋屈,段祺瑞只想把黎元洪變成一個象徵性的總統,並不給黎元洪任何實權。黎元洪開始的時候畏懼段祺瑞的勢力,不敢得罪段祺瑞,後來由於段祺瑞過於囂張,黎元洪和段祺瑞爆發了府院之爭。


府院之爭爆發後,各省軍隊都支持段祺瑞,僅僅做了一年總統的黎元洪只能被迫下臺。


歷史總探長


唉,現在一些人,不知是怎麼了,總喜歡把以前頌揚的,都拿來質疑一番,找到一點不一樣的地方,就馬上徹底否定。而把以前不好的,也拿出來質疑,甚至是拿著放大鏡找優點,找到了不僅要翻案,而且還要捧上神壇。這麼做,真的是有腦子,獨立思考嗎?不是另有目的,就是真的腦殘了!

就象這個問題,網上有些人說,看吧,袁世凱是大公無私的,他死前並沒有指定他兒子當接班人,死後人們拿出他事先寫好接班人的金匱石室中的遺囑,上面寫著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個人的名字。因為按照《中華民國約法》,袁世凱是可以指明下屆總統唯一候選人的。由此看來,袁世凱不僅不搞獨裁,還是民主先鋒……等等。

不知這上面所說的是否是真實的,就算是事實,看看來龍去脈,決不會得出莫名其妙的結論。袁世凱當上大總統後,一步步在加強自己的權勢。先是要改國會制為總統制,廢除臨時約法,接著解散國會,出兵鎮壓孫中山的“二次革命”。再後來,強行通過了《中華民國約法》。這個約法對總統選舉的規定是一屆十年,如果總統認為要連任,不用國會通過,只需由總統指定的參政院通過即可,並可無限連任。如果不想連任了,則由前任總統指定三名候選人,由國會在這三人中選擇一個。最後一條,也許就是前面這個“段子”的來源。可是如果上面寫的三個人是袁老大、老二、老三呢?這不就是世襲大總統嗎?

好吧,我們不假設,接著看史實。就是約法己改成這樣了,袁世凱仍不安心,居然上演了袁世凱復闢登基,恢復帝制的鬧劇。別說什麼是上了袁克定的當,如果袁世凱這麼好騙,還能是“袁吹”所捧的偉人嗎?反對復辟的,不僅僅是孫中山、蔡鍔,包括段祺瑞、馮國璋等他的核心骨幹!83天的洪憲皇帝深知己不可為,才不得己宣佈退位,恢復共和。如果他死後,還指定袁克定接任大總統,袁克定無德無望,手上還沒有兵,他這一世梟雄都無法做到的事,還讓笨蛋兒子去做,不說全國人會怎樣,就是他身邊的這一群驕兵悍將就得把袁家徹底滅了!那不是要被挖墳掘墓,斷子絕孫?

還是那種話,看待歷史,要全面客觀,最重要的,腦袋要長在自己脖子上,裡面還得是腦花!





淨月暖陽


嚴格來說,袁世凱在臨終前選擇的繼承人是段祺瑞,而不是黎元洪。

袁世凱最早是希望把權力交給自己子孫的,但是稱帝以後遭到包括北洋團體在內的廣大國人反對,袁世凱已經清楚這是不可能的事了。所以他退而求其次,把權力交給還能收拾殘局、統合北洋的人。

袁世凱開始指定了段祺瑞、徐世昌和黎元洪三個人出面主持政局。這三個人裡,黎元洪不屬於北洋,而且和袁世凱貌合神離,因此實際上只是個擺設。徐世昌雖然開始出任國務卿,但是他手裡缺乏實力,因此也很快出局。只有段祺瑞,還有一定威望整合北洋軍。

所以袁世凱很快就任命段祺瑞出任國務卿,並且重新組建了國務院,實際上已經逐步把權力移交給了段祺瑞。

在袁世凱臨終前,他召見了段祺瑞、徐世昌、王士珍等人託付後事。大總統的繼承人,袁世凱也已經寫好放在金匱石屋,段祺瑞等人打開以後,發現寫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個名字。

徐世昌和段祺瑞商量以後,認為南方護國軍以恢復約法為起兵口號,而不管新舊約法,都規定總統不能執政,以副總統繼位,所以決定讓黎元洪繼位,以平息西南兵事。

但是這個大總統職位,不過是一個虛位而已,沒有任何實權,更算不上是袁世凱的接班人。所以黎元洪初期也不打算接任,只是沒法推脫,才不得不繼任大總統,實權則全部掌握在段祺瑞的手中。


不沉的經遠


袁世凱在宦海中縱橫一生,他的政治智慧和權謀可謂一流,雖然他在晚年稱帝而受千萬人指摘,可這終究掩蓋不了他在政治上的一流權術。

孫中山為了鉗制袁世凱,制定了所謂的臨時約法,可是,孫先生卻似乎忘了,任何的小聰明和手段,在絕對的權勢面前,仍然不堪一擊!

孫先生能制定臨時約法,袁世凱自然也能廢了臨時約法,然後制定更有利於自己的《中華民國約法》。

此外,袁世凱又授意修正了《大總統選舉法》,不僅規定總統可以沒有期限的連選連任,從而擺脫了只能當10年總統的桎梏,將總統變成了“終身制”;同時又規定,總統繼任人選由現任總統提名推薦3個候選人,人選也沒有限制條件,不用避親,這便意味著他可以傳位給自己的兒子。

這兩步棋一走,袁世凱的權勢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了。

不過,他在謀士和兒子的慫恿、策劃之下,即便明知會遭到無數人的反對,卻仍然固執地稱了帝,終於惹了一身騷,最終在幾乎所有人的反對聲中被迫取消了帝制。

此時的袁世凱也走近了人生的終點,他自己似乎也有了這個不妙的預感,所以他在總統繼任者的候選名單上寫下了三個人的名字。

當時不少人在猜測袁世凱將自己的兒子袁克定放在第一位,可是,當北洋政府的高層們打開了金匱石室,揭開了名單之後,卻愕然了,只見名單上赫然寫著三個人的名字——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沒有袁克定!

黎元洪被放在了第一位,同時,他又是副總統,所以,袁世凱一死,黎黃陂自然便順理成章地繼位當了總統。

即便段祺瑞心有怨言,也不好明目張膽地反對。

可是,袁世凱辛辛苦苦弄出了《中華民國約法》,又費盡周章地修正了選舉法,後來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不正是為了給袁克定鋪路?

為何在臨死前卻沒有“欽定”袁克定為繼承人?即便不好讓袁克定接任,也可以選擇北洋一系的段祺瑞,可是,他為什麼偏偏“欽定”了黎元洪呢?

對於袁克定,袁世凱很清楚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即便是他自己,後期對北洋系中的實權人物的控制也越來越小了,更何況袁克定?袁克定上位,絕沒有能力壓制住段祺瑞、馮國璋這些野心家。

袁克定沒有張學良這麼幸運,少帥雖然也是中人之姿,可是卻有張作霖的老兄弟,特別是張作相,在背後支持少帥,所以少帥能夠順利掌控奉系。

此外,袁世凱剛剛經歷了一場失敗的稱帝,矛頭已經紛紛指向了袁世凱和袁克定,此時再將袁克定推上去,恐怕袁克定的下場會很悽慘。

所以,袁世凱為了保住袁克定,只能放棄讓袁克定上位的想法,讓他從這場政治漩渦中脫身,將總統寶座騰出來讓給別人。

對於段祺瑞,這個時任國務卿的北洋政府二號人物,又是袁世凱一手帶出來的人,除了袁克定,他應該是總統繼承人的最熱門人選了,可是,袁世凱為何沒有選他?

袁世凱稱帝之時,雖然弄出了所謂的“推戴書”,可實際上多數人是反對的,如蔡鍔明著支持,暗著卻跑回了雲南發動了“護國戰爭”,又如馮國璋更是公然反對袁的稱帝,即便是袁最信任的徐世昌也持反對態度,段祺瑞雖然沒有馮國璋這麼絕情,可終究是沒有站在袁的背後支持他。

所以,袁世凱對段、徐兩人終究是生了芥蒂,這恐怕也是他沒有選段的一個小小的原因。

當然,袁世凱之所以沒有選段,說到底仍是出於全局觀的考慮。

從袁世凱廢除臨時約法、修正總統選舉法,再到後來的稱帝,已經將他自己和北洋系推到了風口浪尖上,南方的革命黨因此掀起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如果他再推段祺瑞上位的話,實際上比推袁克定上位所引起的風波也弱不了多少。

事實上,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即便沒有當總統,也惹來了一場浩浩蕩蕩的“護法運動”。

所以,袁世凱為了保住北洋系的正統,為了穩定局面,只能讓一個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人來當總統。

這個能夠起到緩衝作用的人也是唯一的,因為他既不屬於南方陣營,也不屬於北洋系人,看似地位超然,同時得到了南北雙方的認可,可實則卻如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可是他偏偏資歷夠老,讓人沒辦法反對。

這個人自然便是黎元洪了,他曾是一個清軍將領,後來被人從床底下拉了出來,便成了辛亥革命的元勳。

黎元洪雖然得到了袁世凱的優待,被任命為副總統,可他從來便不是北洋人,所以在北洋政府中也幾乎沒有任何的實權,所以,縱然讓黎元洪當了總統,他也控制了不了北洋政府,如此一來,北洋政府便仍然處於北洋系的掌控之中。

只要北洋系繼續掌控北洋政府,他在死後便能避過清算,袁家也可以託庇於北洋政府,不至於受欺負。

黎元洪當時本便是副總統,讓他繼位,絕對可以堵住南方的悠悠之口,讓他們吃一個啞巴虧,這黎元洪當年是誰推上來的?是南方的革命黨。

所以,黎元洪堪稱是最好最合適的繼承人。

袁世凱也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糊塗,即便是在臨死之前,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手段,仍然能夠讓無數人自嘆弗如。

只可惜,他終究是走錯了一步,這一步也讓他幾乎被滿盤否定,讓人唏噓。


吾與吾國


袁世凱臨終前,並沒有指定接班人,而是說按照民國總統約法來選擇後續總統。也就是說,關於袁世凱指定接班人,完全是謠言,袁世凱在稱帝失敗以後聲名狼藉,自顧不暇並懊悔不已,自然不可能錯上加錯指定總統候選人了。

事實上,關於段祺瑞和袁克定,袁世凱就算真的有權利指定接班人,也不會讓這兩個人繼承總統的;而段祺瑞和袁克定自身,恐怕也不敢擔任總統。因為在當時,段祺瑞是袁世凱的心腹,而袁克定是袁世凱的公子。無論他們兩個誰當總統,都難以承受當時的輿論壓力。

關鍵還是袁世凱稱帝,讓天下人與袁世凱離心離德。袁世凱死前已經廢除了帝制,但是袁世凱死後,涉及稱帝的那些人,都必須給國內一個交代。段祺瑞、袁克定與袁世凱的關係都太過於密切,如果冒天下之大不韙當上總統,自然會被當做出頭鳥首先進行打擊。要知道,以袁世凱這樣大權在握的梟雄,在各路諸侯的反對下,尚且難以獨善其身。而段祺瑞、袁克定相比袁世凱是更加不如,又怎能掌控全局?因此,低調一點才是上策,他們是不可能往槍口上撞的。


至於黎元洪,黎元洪是當時的副總統。大總統袁世凱在任上辭世,按民國約法來講,自然是應該由副總統代替大總統職權的。另一方面,當時的黎元洪沒有任何實權,對各方軍閥都沒有威脅。讓黎元洪出任大總統,也是各方都能夠接受的人物。

雖然黎元洪當上了大總統,但是黎元洪並沒有取得相應的總統權力。相反,在黎元洪當總統期間,國家大權集中在總理段祺瑞手上。所以,段祺瑞雖然沒有總統的名號,但掌管了實際大權;而黎元洪徒有虛名,實際上不過一個傀儡而已。


蘇綻


袁世凱最大的問題,就是在重大問題上搖擺不定,接班人就是如此,做皇帝和做總統,也是如此。

最初,老袁是真心誠意要當好民國這個大總統,這從他對家人的安排便可以看得出來,幾個成年的兒子在前清的時候倒在官府裡做過一些事情,但到了民國後,在袁世凱的堅持下,反而沒有一個人在外做官,這一點,其實日後很多嘴裡唱得很好的大佬,都做不到。

而且,老袁的幾個兒子也確實不著調。身為袁氏長子的袁克定(李菁神似啊),當初在河南老家騎馬,因過於招搖而摔傷,又因醫治不及時而落下了一個跛腳的症狀。一個跛子,怎麼當接班人,以後接見外賓豈不是鬧笑話?

老二袁克文又如何呢?據說記性不錯,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也能寫字、作詩、填詞,但這一些東西,都是花花草草的東西,論治國安邦,這些有什麼用?而且因為袁世凱的偏愛,這小子揮霍、任性、驕奢,吃、喝、嫖、賭、抽(鴉片)五毒俱全,這樣的貨,又讓袁世凱怎麼拿得出手?

所以這個時候,袁世凱不當皇帝,也不讓自己的家人接班,是明確無疑的。

可稍後袁克定去德國治腳傷,卻得到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盛情款待,甚至在喝酒的時候揚言,說中國不適合搞美國式的共和制,而應該搞德國式的君主制。

什麼是德國式的君主制,說白了也就是君主立憲,只不過德國的君主,要比英國的君主強勢一點點而已。結果袁克定這傻小子一聽就入腦了,他給自己和弟弟們都定做了一套威風凜凜的德國親王將校服,這便回國向老爹兜售他的帝國夢。

以袁世凱的智商,能不明白傻兒子打得什麼主意嗎?他當皇帝,傻兒子不就是太子了嗎?

而段祺瑞的才能,顯然遠高於袁克定和黎元洪這一波人。袁世凱就任大總統之後,段祺瑞被任命為陸軍總長兼炮兵司令。北洋軍中三個非常有才能的人被稱之為“龍、虎、狗”,而段祺瑞就是“北洋之虎”。

段祺瑞有實才,他也在心裡掂量:袁世凱現在是大總統,總統是有任期的,一旦任滿之後,誰來接班呢?當然黎元洪是最有可能的,但黎是個軟貨,實力、才能這些必備條件,他一樣都沒有。至於北洋軍中,馮國璋、曹錕這些貨的本事,更在他之下。

所以段祺瑞認為,只要一切正常,這中華民國的大權,必然是屬於自己的。

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袁世凱對這小子的忌諱是頗深的。

那麼黎元洪呢?很多人認為這就是個軟貨,實際上並非如此。一旦掌握實權,這傢伙也是很牛鼻的,譬如在武漢,他就果斷誘殺了軍務部副部長張振武和湖北將校團團長方維,為什麼?因為這倆人是革命黨的人,且試圖挑戰他在湖北的權威。

所以在袁世凱稱帝過程中,黎元洪其實是抗拒的。譬如說老袁一稱帝,就冊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卻被黎元洪數次拒絕。 而在護國運動爆發後,身為副總統的黎元洪,邀集原國務卿徐世昌、代理國務卿段祺瑞等人聯名發電,最終,西南四省宣告:"中華民國大總統,依法由副總統黎公繼位。"

對於袁世凱來講,把位子留給兒子,等於禍害了一家子,因為兒子能力不夠,必然會在爭鬥中輸給黎元洪段祺瑞等人;而如果給段祺瑞,那就等於給了他統領北洋軍閥的名分,一旦段強勢起步,那麼誰還能阻擋他?只有給黎元洪是最好的,因為黎沒有實權,他做大總統,就等於中華民國二元制的權利體制得到了延續(就好比印度,誰知道印度總統是誰?管事的就是印度總理)。

所以,這樣的安排,對於袁克定、段祺瑞、黎元洪三人而言,都是最好的——但問題是,段、黎二人不解其中意義,隨後又整出所謂“府院之爭”,北洋軍閥早期的權力穩定體系,就此被擊破。而隨後,不論是段還是黎,都被時勢所淘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