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城改造,莫因“善小”而不為

周豔紅

舊城改造,是提升城市品質、改善城市功能的重要一環,也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但當下,不少年代久遠、設施陳舊、環境較差的小型棚戶區,儘管早已進入了規劃,當地居民也日思夜盼,卻遲遲等不來機器動工的“好聲音”。細究其中,可謂因“善小”而不為。

目前,我省大部分城市存有的棚戶區建於上世紀70、80年代,其中不少是單位宿舍區。它們分佈較散、產權關係複雜、規模不大,且周邊已建設成型。開發難度大,開發商“看不上眼”,相關部門嫌麻煩而且鼓搗不出“大動靜”不願管。這些棚戶區改造項目就成了久拖不決的“老大難”。

誠然,城市改造中搞高大上的項目或者集中連片的棚戶區,做起來更有感覺,有成就感,從市場角度而言,大項目更利於投入和收益的運作;對於職能部門來說,“散小髒亂”的舊住宅區存量大工作量大,工作程序卻一樣不能缺,還難以靠上棚改等優惠政策,更難以幹出“顯績”。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就會有不同的考量。舊城改造既要算“大賬”,還要算“長遠賬”,要著眼城市的長遠發展,把小型棚戶區改造,當作提升城市品質、提高市民幸福感的民生工作做好做實。

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城市建設這篇大文章的應有之義。省委書記杜家毫多次提出,要糾偏基礎設施建設中的不正常現象,不能一味盯著大工程、大項目,要注重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微建設”“微服務”,注重城市內涵的豐富與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看上去是基礎建設項目,實質上是社會治理工程、溫暖民生的德政工程。前不久,婁底市婁星區一個堪稱老大難的舊住宅區改造項目,由於職能部門主動協調,開發商樂於承接改造項目,目前已開始著手動工,贏得了小區群眾交口稱讚。

我省城市改造方興未艾,還有相當數量的關乎城市整體發展和群眾福祉的項目亟待實施,有關部門要切實改變觀念,回應市民呼聲,多做潤物無聲、讓群眾點頭稱好的紮實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