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5歲學生拿磚頭在教室襲擊教師,除了譴責我們還需反思什麼?

2019年10月24日四川仁壽縣某中學一位15歲的學生因對教師的日常管理不滿,在教室用磚頭將老師頭部打傷。看到這則新聞,我第一個反應是感覺遍地生寒,寒冷刺骨。校園是社會中最祥和的地方,那是人一生最美好回憶的地方,怎麼突然變得充滿如此戾氣呢?那是誰給了這個孩子膽量,居然敢對自己的恩師下如此毒手?我百思不得其解。

學校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地方,因為從這裡進去的都是祖國的花朵,出來的都是祖國的棟樑之才,在各行各業發揮自己的作用。

當15歲學生拿磚頭在教室襲擊教師,除了譴責我們還需反思什麼?

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教師都抱著極大的尊敬。《貞觀政要》中還記載唐太宗李世民他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對老師必須要保持尊敬。因為太子是儲君,與老師在現實關係中是君臣關係,但是唐太宗要求太子必須以學生的身份對待老師,而不是以主子對待臣子。

為什麼必須要求太子要尊敬老師呢?因為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提出這樣一個觀點:

三師以德道人者也。若師體卑,太子無所取則——《貞觀政要.卷四·尊敬師傅》

學生是向老師學習品行的,如果三師在學生面前很卑微,那麼這個學生能學到什麼呢?

唐太宗聽完之後,馬上開始要求有關部門編撰太子尊敬老師的禮儀。

太子出殿門迎,先拜三師,三師答拜,每門讓三師。三師坐,太子乃坐。與三師書,前名惶恐,後名惶恐再拜——《貞觀政要.卷四·尊敬師傅》

三師來了之後,太子要出門迎接,先拜三師。按道理三師在太子面前是臣,應該是三師先拜太子。但加上老師這個名聲就比太子還要厲害。所以要等三師坐下,太子才可以坐下。

當15歲學生拿磚頭在教室襲擊教師,除了譴責我們還需反思什麼?

太子必須在老師面前保持謙卑,如果你不保持謙卑,心中對老師沒有一絲尊重,你自然覺得這個老師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那你自然就不會向他學習,同樣也學不到什麼內容。

具體表現在與教師的理答和通信中要保持謙卑,書信前面要寫上惶恐,結尾要寫上惶恐再拜。

這樣做了,唐太宗覺得還不夠,他還要求王子見到老師如同見到自己一樣。這是他讓房玄齡對自己當時最寵愛的魏王李泰轉達的。王珪當時是李泰的老師。

卿宜語泰,每對王珪,如見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貞觀政要.卷四·尊敬師傅》

在等級如此森嚴的古代,一個帝王尚有如此覺悟,他覺得必須要讓孩子尊敬老師,因為只有尊敬才可以學到東西。

道德經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如果你持的滿滿的自傲,那你怎麼能學到東西呢?

居下才能成百谷王。

當15歲學生拿磚頭在教室襲擊教師,除了譴責我們還需反思什麼?

這個15歲的孩子為什麼不懂得這個道理?是家長沒有告知?還是教師沒有告知?還是社會沒有告知呢?到底是誰沒有讓他懂得這個道理呢?

我們在譴責這個孩子的暴力行為的時候,我們替這個受傷的老師感到悲哀的時候,我們對此事感到痛心的時候,我們該不該反思在我們的校園內為什麼會出現如此重的戾氣呢?誰給了這個孩子這個膽量。

我們在學校教育方面缺失了什麼?學校,家庭,個人,社會,到底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當然知常容更願意相信只僅僅只是個案,他不代表一個整體現象,但同時卻也給我們的敲響了警鐘。

教孩子學習的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教他學會尊敬自己的老師,因為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當15歲學生拿磚頭在教室襲擊教師,除了譴責我們還需反思什麼?

作為家長肯定要學習唐太宗李世民對待老師這樣的思路,作為教師肯定需要授知更要導行。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學記》

如果一個老師在教學中只顧著讓學生讀,背,趕進度,那麼學生的心怎麼可能安定下來呢?這樣的學生怎麼可能盡其材,學而有成呢?《學記》中提到的問題在今天依舊普遍存在。

現代教育與古代不同的是,學生,教師,家長中間加了媒體。因為學生接受外界的信息太方便了,所以這種不教而教的影響力自然也不可小視

當一個孩子出現問題,將巴掌僅僅只打在任何一方,將責任推給任何一方,這有欠公平,因為這是一個很系統的工程。

知常容覺得最起碼的就是我們自己不要有戾氣,如果我們都有很重的戾氣,那些小孩子怎麼可能不受到影響呢?我們雖然不是教師,但是我們的一言一行同樣也會通過網絡等各種途徑傳遞到孩子那裡。所有人都是教育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有為孩子營造良好教育環境的責任。

如果我們自己都做不到,那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做到或者責怪別人呢?

希望四川仁壽縣的這位受傷的老師能夠早日康復!希望這樣的事件永遠不要再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