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去評價。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人生是一個不斷完善和成長的過程,當一個人經歷了時間,經歷了蹉跎之後。

到了所謂的“人到中年”時,身上的一種穩重,成熟的氣質,更加的吸引人。

原因就是當一個人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讓自己逐步完善,達到了一個理想的狀態,這一個狀態是一種“待人溫和”

真正的成熟,並不是老練和世故,更不是圓滑,而是一種能夠存心淡薄,內心有著淡然之氣的一個“和氣”

真正成熟的人,在做事的時候,顯露的是一種體貼和溫潤,褪去了年輕時的那一份偏激,拋開了那一份戾氣。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在人性中有這樣一個弱點,就是“總喜歡聽一面之詞”,或者“只站在自己個人的角度對於一個主觀的事情作出評價”,這就是一種個性偏激。

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這會對某一件事情造成誤解,給當事人也帶來更多的痛苦。

而真正成熟溫和的人,他們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不會只站在單方面的角度去看待一件事情,會通過不同的角度加以觀察,也會站在當事人的一個角度,去分析一件事情。

在《道德經》之中,一直闡述的是“清靜無為”的智慧,無為則無不為,內心清靜的無為智慧,勝過所有的偏激和和主觀的推斷。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道德經》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的事物,不能憑著主觀的意願施為而去改變,憑著主觀意願施為,必定失敗。

任何事物都存在著客觀的真相,而很多人卻偏偏忽略了客觀的真相。

因為個性中的弱點,或者因為個人的情感因素,只顧著從主觀的角度去考慮,無形之中造成的一個錯誤和過失,給當事人產生了痛苦,這就是一種愚昧。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古代有一個人叫陸光祖,他在一個地方任縣令,當時縣裡有一個很富有的人,含冤入獄長達數10年。

因為他有富有,那些獄官為了避嫌,不敢幫他洗刷冤屈,後來陸光祖上任之後,當天就查出事實,放他出獄,然後呈報御史。

御史就對他說:“這個人很富有呀”。

陸光祖就說:“應當問這個人冤不冤枉,而不是問他富不富有,如果沒有被冤枉,即便生活貧困也不能苟且偷生,如果確實是冤枉,即便富甲一方,也不能降罪。”

御史聽了,非常器重他。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後來有一次,陸光祖身為吏部官職,斷案的時候,憑著自己的見解,不經過御史臺批閱。

而宰相孫丕揚以獨斷專權的罪名彈劾他,陸光祖被罷官之後,遇見了孫丕揚,就對他說:“承蒙您的教訓,把我的官職罷去,但是吏部人情關說不斷,如果不採取獨斷專權,不能伸張正義,您上書彈劾我,實在是誤解我了呀。”

孫丕揚聽了,考慮了很久才說:“你說的對,是我的過失。”

說完之後孫丕揚就起草上奏,說明了自己的過失,然後極力的推薦陸光祖,陸光祖後來又被重新的啟用。

對於陸光祖來說,認理不認人,指的是一種正義,但是孫丕揚卻誤解了自己的意思。雖然說他後來承認了錯誤,但是也對於陸光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反觀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孫丕揚”,他們只顧站在主觀的角度,去評價一個事情。

誤解了當事人之後,卻從來沒有想過為當事人平反和解釋,最終也沒有還當事人一個清白。

所以看一件事情或者對待一個人的時候,要弄清楚真相在說話,否則就會傷害別人,讓事情更加的糟糕。

在很多時候,你所瞭解的事情,都是聽到的片面的信息,未必是真實的,也未必是客觀的。

如果你拿自己聽到的一些信息,就去評價一個人和一件事情,你不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愚昧嗎?

《道德經》:清醒一點,沒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不要隨意評價

所以說清醒一點,拋開你內心的評價,去除那一份偏激和戾氣,用一份溫潤柔和,去對待一件事情和一個人,這樣才不會有失偏頗。

本文由國學書舍原創,看了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