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很多人第一次聽張養浩這個名字,都是從“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課文開始的。而我們當時的初中課本對作者的介紹只有簡單的一句話: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

歷史課本也沒有對張養浩的介紹,而我們當對於他的這首散曲學習,也主要集中在對曲中所表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思想的理解。這就讓我們很多人對張養浩的瞭解,始於課文也止於課本。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張養浩《山坡羊·潼關懷古》

其實,張養浩一生的成就與影響,遠不只這一首小小的散曲所能傳遞。

他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

而且,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多彩,簡直可以用浪瀾壯闊,跌宕起伏來形容。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七聘堂主張養浩

敏而好學,少時成名

雖然處於宋元交替的動盪時代,張養浩的家族也算曾顯赫一時。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寒食節前後,張養浩生於濟南歷城縣一戶富裕人家。其曾祖以上的事蹟已無可考,所知的就是其曾祖父曾做過武略將軍和章丘燕鎮酒監。其祖父張山曾經從戎,可是家道中落,淪為平民。其父張鬱16歲時便棄儒從商,完全挑起了家庭生活重擔,靠四處經商維持生計,所以積蓄了一定的資產。母親許氏。

張養浩有兩個哥哥都相繼夭折,張養浩成了父母唯一的希望。父親曾經積累的資產為幼年的張養浩就學創造了經濟基礎。

小時候的張養浩,就表現出了比同齡孩子懂事成熟的一面。6歲那年,隨母親去給舉家南遷的外祖父送行到城西,在路上撿到別人丟失的財物,失主已經走遠了,張養浩又追上去交還給失主。

八九歲時的張養浩酷愛讀書,常常手不釋卷,廢寢忘食。父母心疼她,擔心她因為忘我的讀書而傷了身體,便囑咐他多休息。懂事的張養浩,就佯裝聽從,通常

白天默默背誦讀過的書籍,到了夜間就關上房門在燈下偷偷苦讀。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學霸張養浩

1286年,16歲的張養浩遊濟南舜祠作《過舜祠》一詩,《過舜祠》也是張養浩詩文作品中責令可考的第一文。兩年後18歲的張養浩登上位於珍珠泉畔的白雲樓,極目遠眺,只見遠近所在的水波盪漾天際之間,蒼茫開闊。他怦然為之心動,激情震盪,當即揮筆寫下來,蕩氣迴腸的《白雲樓賦》。這篇文章寫成後一時洛陽紙貴,人們爭相傳抄。

文章傳到山東按察使焦遂那裡,焦遂的眼睛為之一亮,破例接見了張養浩,並推薦他做了東平學正。這一次因緣際會,也是他人生中的重大轉機。

大都入仕,清正不阿

1292年,22歲的張養浩聽從父親的意願離開東平到京城大都求仕。

當時的元朝平章政事不忽木看過張養浩的文章後,大為欣賞,併力薦他做了禮部令史,後來又推舉他進了御史臺。

此後10多年官宦生涯中,張養浩一直為官公正清廉,不謀一己之私。

1293年張養浩再次被推薦為御史臺掾吏。有一次張養浩生病了,不忽木聽說後前去探望他,當他看到這位堂堂的御史臺家中,樸實無華,別無長物,禁不住脫口稱讚道,“此真臺掾也!“

一日病,不忽木親至其家問疾,四顧壁立,嘆曰:“此真臺掾也。”《元史·張養浩傳》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憂國憂民張御史

除了為官清廉,張養浩在大事大非上一向堅持原則,對於不利於百姓不利於國家的政事上也總是奮不顧身直言真諫。

元武宗海山即位以後,於至大二年設立尚書省,張養浩上書說不支持設立。但皇帝執意支持尚書省設立,張養浩據理直言,上書說這是變法亂政,將禍害天下,當時御史臺很多同僚大臣為保護他壓制住這些奏章,裝作都沒有收到。

後來武宗海山到南郊行祭祀大禮,封建社會,這種祭祀大禮在人們意識裡面是和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息息相關的,皇帝親臨則能顯示虔誠愛民。但當時到了時辰武宗又推說身體不舒服讓大臣代替。結果當天颳起了大風,凍死了許多人。張養浩說,找錯誤的人來替代祭祀,所以上蒼變化氣候以警示皇帝。

1310年,時任監察御史的張養浩上《時政萬言書》,針對武宗海山時期朝政混亂的局面,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列舉了“十謬”“九異”。“十謬”指元武宗海山政策的十大失誤,“九異”則是對比元武宗與元世祖政策九個不同的方面。

一曰,賞賜太侈。二曰禁網太疏,三名曰爵太輕,四曰臺綱太弱,五曰土木太盛,六曰號令太浮,七曰幸門太多,八曰風俗太靡,九曰異端太橫,十曰取相之術太寬。——《時政萬言書》“十謬”

因為言皆切直,結果為當國者不能容,於是被免除了翰林待制,後反對派又編織罪名將他貶為平民,永不復用。

張養浩深知後果嚴重,遂改換姓名,離開大都。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再度復出,廣納賢才

至大四年,也就是1311年正月,武宗海山駕崩,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即位。朝廷施行新政,又啟用選舉罷免尚書省之前的一系列變法人。

仁宗素聞張養浩之才,召其出任中書省右司都事,隨後為翰林待制,同時元明善亦為翰林待制。

延佑二年即1315年,元朝舉辦了第一次科舉考試,張養浩以禮部侍郎的身份,與元明善,程鉅夫等一起主持。

為廣納人才激勵後學,張養浩建議這次考試不易過嚴,即使對落榜考生也給予一定照顧。他的主張得到了朝廷認可,由此網羅了諸如張起巖,許有壬,歐陽玄,黃溍等許多元代名士。

雖然有前車之鑑,但張養浩“直諫犯上”的習慣依然沒有改變。

元英宗時期,至治元年,1321年正月初七,適逢元宵節,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做成鰲山。張永浩就上奏給左丞相拜住,拜住將奏疏藏在袖子裡入宮諫阻。

奏疏說,世祖執政30多年,每當元宵節,民間尚且禁燈,威嚴的宮廷中更應當謹慎。皇帝打算在宮禁之內張掛花燈,我認為玩樂事小,影響很大,快樂的少,憂患很多。我希望皇上把崇尚節儉,思慮深遠作為準則,把喜好奢侈,及時行樂作為警戒。

英宗看過奏疏大怒,但過了一會兒之後又高興地說,如果不是張希孟(張養浩的字),絕不敢這樣說。於是取消了點燃花燈的計劃,下令賜給張養浩錢財布匹,來表彰他的正直。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水仙子·詠江南》張養浩

為民請命,鞠躬盡瘁

  • 賦閒著書,遠離宦海

1321年6月10日,官居參議中書省事的張養浩突然辭職,理由是父親年邁需要奉養歲還鄉。但隨後朝廷又下詔希望出任禮部尚書,張養浩辭而不拜。

同年12月28,張養浩父親張鬱去世,享年80歲,他的兒子張強也是在這一年去世。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即1324年,朝廷以太子詹事丞兼經筵說書之職,召張養浩赴大都任職。張養浩準備赴任,到通州後又稱病請辭。

1325年,朝廷以淮東廉訪使之職召張養浩,張浩依舊推辭未受。

至治元年(1321年),至天曆二年(1329年)8年間,張養浩生活在故鄉築雲莊(今濟南市天橋區張公墳村)。多與詩人、文人和故人交往遊玩,收集金石。著作有多部詩文,曲賦,遊記,碑銘等作品。這八年間,朝廷六召不起。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 心繫災區,為民盡瘁

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陝西大漢朝廷以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張養浩立即應朝廷之召為陝西行臺中丞前往賑災,他不顧高齡體弱,收到詔書隨即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星夜奔赴任所,“無所慚,此心非為官"。

到陝西做官4個月,從沒有回到家裡住過,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禱,白天就外出救濟災民,沒有絲毫的懈怠。

當時一斗米值十三貫錢,百姓拿著鈔票去買米,鈔票稍有不清楚或者破損就不能用,需要拿到府庫中去調換。那些奸刁之徒營私舞弊,百姓換十貫只給五貫,而且等了好幾天還是換不到,老百姓處境非常困難。於是張養浩檢查府庫中那些沒有破損,布紋可以看得清的鈔票,得到一千八百五十多萬貫。全部在它的背面蓋上印記,又刻十貫和五貫的小額鈔票發給窮人。命令米商按照鈔票上的印記,把米賣給他們,到府庫驗明數目便可以換取銀兩。於是那些奸商無力再也不敢營私舞弊。張養浩又率領富人家出賣糧食,為此又向朝廷上奏章請求實行納糧不關的法令。

聞民間有殺子以奉母者,為之大慟,出私錢以濟之。到官四月,未嘗家居,止宿公署,夜則禱於天,晝則出賑饑民,終日無少怠。每一念至,即撫膺痛苦,遂得疾不起,卒年六十。關中之人,哀之如失父母。——《元史·張養浩傳》

張養浩聽到民間有人為了奉養母親而殺死自己兒子的事,為此大哭了一場,並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了這戶人家。

7月27日張養浩,得疾不起,病逝於任上,享年59歲。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一生心繫百姓

七聘堂主,傳奇一生

張養浩一生經歷了一個朝代的八位皇帝,七次受到朝廷的徵召,其中六次都被他回絕,這在整個古代歷史上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後人也因此稱它為”七聘堂主“。

他為官清正,屢抨時政,為當時的權貴所不容。

辭官在家期間,朝廷對他七次下詔徵用,前六次他都不為所動,第七次是因為當時發生災害,張養浩才為救災重返仕途,竭盡所能為百姓服務,最終累死在救災崗位上。

朝廷也追封他為濱國公諡文忠,令他的次子張引襲其官,扶柩,歸葬家鄉。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心繫百姓的好官,還為他建了祠堂,初名張公祠,後為紀念他曾受朝廷”七聘“,而後起改名為”七聘堂“。

元代名臣張養浩:18歲成名歷經8位皇帝,拒官6次最終倒在救災途中

山東張養浩墓

宋濂、王禕《元史·張養浩傳》

王光磊《張養浩年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