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獵殺女巫的無聊過程中,我掏出手機玩了五個小時的《貪吃蛇》

貪吃蛇還行吧

嘰咪嘰咪,用愛發電

先說結論,這個遊戲根本就不好玩。IGN8.8分有一半是水分,大家慎重。

這篇評測我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女巫布萊爾》這款遊戲和《女巫布萊爾》電影之間的聯繫;第二部分介紹《女巫布萊爾》的優點和缺點(主要是缺點);第三部分我會展開劇情分析。不論你玩沒玩過,這篇評測都可以隨便看,信我,反正這遊戲也不值得一玩。

一、 背景相關

《女巫布萊爾》這個IP名氣很大,主要是由於1999年的同名電影。這部電影算下來也有二十年了,今天年輕一點的玩家可能都沒看過。沒看過也沒必要專門翻出來看了,因為電影本身拍的也很糟糕,按照現代的標準,81分鐘的電影看個五分鐘的快剪都綽綽有餘。電影在豆瓣上評分6.4,IMDB上的評分6.5。扣掉情懷以及拍攝手法的噱頭,實際的分數大約應該是在5.5到6分之間。

電影《女巫布萊爾》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講的是三個電影學院的學生到了馬里蘭的一個小鎮想要拍一部關於《女巫布萊爾》的紀錄片,他們踏入一片森林之中,之後再也沒有回來。五天之後他們在森林中的一個營地發現了三個學生留下的兩臺DV,後來警方將這些DV中的片段剪輯成了一段錄像,就是我們看到的這部電影。

錄像中,三個學生採訪了當地的居民,並前往森林深處,在過程中遇到一系列靈異事件,並找到了一間據說是女巫布萊爾的老房子,三個人在探尋的過程中一個一個死去。到最後女巫布萊爾的畫面也沒有出現。

這個故事我這麼一轉述,聽上去好像還有點意思。然而實際上又悶又無聊,故事的主題是為了展示未知的恐怖,然而實際上,因為是低成本的手持DV拍攝,畫面糟糕,節奏冗長,也完全缺乏信息量。(這個特質很好地在遊戲中得到了傳承,反而遊戲的畫面比電影還要好不少)

那麼為什麼這部電影被人反覆談論呢,因為該片上演了電影界空手套白狼的一個經典案例,這部電影的製作成本為6萬美元,而它在全球的票房總收入達到了2.49億美元。投資回報比率和中彩票都有一拼了。為什麼這部電影在院線會受到如此的熱捧呢?多年以後回頭來看,除了鬼使神差陰差陽錯這種客觀理由之外,必須承認,《女巫布萊爾》也暗示了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在二十世紀末期可能還不明顯,但是今天你打開bilibili或者抖音或者快手,鋪天蓋地的個人Vlog,每個人只要掏出手機就能當視頻博主。《女巫布萊爾》的出現第一次敏銳地暗示了這種潮流,全民手持拍攝低成本視頻的時代很快就將到來。這種全新的門檻低質量低的草根藝術形式,不僅有海量的創作團隊,更有海量的市場。就像安迪沃霍爾所說的,“在未來,每個人都是十五分鐘的超級巨星”。

《女巫布萊爾》是第一個先例,後來又出現了《怪物》、《鬼影實錄》等一系列的偽紀錄形式恐怖片,雖然票房迅速萎縮,但是架不住投入成本實在低廉,還是騙到了不少錢。

那麼說回到遊戲,電影和遊戲之間有什麼關聯嗎?如果純粹從劇情而言,是沒什麼關係的。但是遊戲中很多設定和細節是一致的,可以理解為統一世界觀。比如:

都是發生在馬里蘭的布萊克山森林。

時間線接近,三個大學生出事的時間是在1995年,而男孩彼得失蹤的時間是在1996年。

都出現了女巫布萊爾所製作的奇怪圖騰。

最後都出現了女巫布萊爾的那棟房子。

遊戲中可以蒐集到一系列照片,都是一個人背對著鏡頭,低著頭站在牆角。據村民介紹,這是女巫布萊爾喜好的一種殺人方式:女巫不喜歡她要殺的人盯著她,所以總是讓受害者面朝角落。(實際上的正好相反,這是受害者為了求生避免和女巫眼神接觸)遊戲的最後,玩家扮演的艾里斯為了躲避女巫,也是選擇面對牆角的站法。

都出現了一系列小孩在牆上的掌印。

所以遊戲可以理解為電影的續篇,從另一個視角來窺視這片森林,卻依然沒辦法給出一個清晰的答覆。

二、 遊戲特點

好,現在進入第二部分,吐槽這個遊戲的各種問題。先講一下優點吧:

1. 初期的氛圍和畫面都還做得不錯。

2. 有條小狗還挺溫暖的。

3. 用錄像帶切換現實和幻覺有點意思。

4. 鬼打牆的玩法和遊戲本身的敘事結構很契合。

5. 艾里斯的手機不簡單,不僅電量感人,而且還有貪吃蛇和小蜜蜂兩款遊戲,如果遊戲流程太過沉悶,不妨拿出來貪吃蛇打兩局,比遊戲本體有意思多了。

在獵殺女巫的無聊過程中,我掏出手機玩了五個小時的《貪吃蛇》

然後是缺點:

1. 畫面很一般,在遊戲的三分之一階段就暴露出來了,光影效果感覺很湊合,場景特別特別少,感覺就是demo的程度。

2. 重複材質的利用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翻來覆去就那個幾個場景,不斷重複。遊戲前期因為沒看攻略,遇到了鬼打牆的情況,同樣的森林在裡面走了一個小時,簡直瘋了。遊戲的後期大量重複的幻覺,抱著狗在一小段環狀的隧道里面重復走。最可怕的地方在布萊爾的那棟小屋,沒完沒了的開門,同樣的門開了我一個小時。最後的流程我根本是面無表情地機械重複。硬要從枯燥程度來說,這遊戲是挺恐怖的。

3. 作為一個恐怖遊戲,這遊戲並不算可怕。我也說不好這一點到底是優點還是缺點,因為恐怖遊戲其實是沒有上限的,不同於電影和小說受限於手法,恐怖遊戲的代入感要高得多,你可以通過畫面音樂和場景互動做出一個能把人嚇出心臟病的遊戲。但是這樣的遊戲很可能賣不出去,甚至還會把製作人引入法律糾紛。所以恐怖的度一直是很難把握的。這個《女巫布萊爾》屬於在恐怖度上面比較軟的一款遊戲,場景氛圍和劇情方面都差口氣,論恐怖程度,比《血源》都還差上一截,更不要說那些專門的恐怖遊戲了。

4. 節奏太冗長,信息量太少。這是本遊戲最大的問題。整個遊戲的流程大約五個小時,實際上完全可以壓縮在45分鐘。前期大部分時間因為不熟悉玩法,我一直在鬼打牆,差點想要放棄。而到了後期,則故意用重複場景拖時間。很多時候你推開十幾道門,才能看到一小段過場動畫,然後又是重複地推開一模一樣的十幾道門,真是有夠敷衍。這裡我要拿出另一個步行模擬器的遊戲用來對比,就是《艾迪芬奇的記憶》,這款遊戲和《女巫布萊爾》簡直是雲泥之別。前者流程不過三個小時,場景不過一件屋子,裡面塞滿了各種細節和擺設,還有十幾個風格各異的荒誕故事,玩起來節奏飛起,令人應接不暇,反觀《女巫布萊爾》,五個小時大部分在無意義地瞎走,劇情的展示也非常乾癟,完全是拖時間。我知道有些恐怖遊戲節奏會略微緩慢,但是這款遊戲已經超越了緩慢的範疇,而是重複。作為玩家的我,一開始是期待,然而是好奇,接著是恐懼,再後來卻變成了不耐,玩到終局,已經麻木了。

在獵殺女巫的無聊過程中,我掏出手機玩了五個小時的《貪吃蛇》

三、 劇情解析

最後談一下整個遊戲的劇情解析,畢竟雲遊戲二倍速都要兩個半小時呢,不如花五分鐘讀完我的劇情介紹。

故事的主角叫做艾里斯,是一個退伍老兵,現在是個警察,有一個老婆叫做傑西。有一天,鎮上走丟了一個叫彼得的男孩,全鎮的人組織起來找這個男孩,艾里斯帶著自己的愛狗子彈也上了路。在路上他和老婆傑西通了一個電話,電話中透露他精神上不穩定,不適合一個人出門。警長也和他通了話,說他還是應該靜養一陣,之前在便利店誤殺一個劫匪的事情風頭還沒過,他應該低調行事。但是艾里斯沒當回事,繼續一個人探索。他在森林中發現了一個營地,營地裡留下了一個dv,他打開看了之後,發現有一段錄像,裡面是彼得在營地玩玩具汽車,然後車被一個怪人搶了。他看完錄像帶之後,發現地上真的出現了一個玩具車。所以這個錄像帶有靈異功能,能讓錄像中的事物憑空產生。他於是讓小狗聞這個汽車,帶著他一路尋找。(這個遊戲的玩法就是讓小狗一路聞東西一路找東西)小狗帶他來到了一棵白色的怪樹之前。樹前不遠有一輛破卡車,這時候步話機響了,警長問他在哪裡,要他到白色的樹下面等他。等他回到樹下,發現兩人可以通話,但是看不到對方。警長覺得他被耍了,就掛斷了電話。而艾里斯回到破卡車旁,發現那輛車變成了一輛嶄新的警車。這裡就是第二個靈異的現象,時空會不斷變換。他在車裡看到警長的一個文件,得知除了那個男孩,另外還有一個伐木工人也失蹤了。

這時候有一個陌生人呼叫艾里斯,叫他打開汽車的大燈。他打開大燈之後,天突然大亮。時空又一次變幻。這次他跟著狗走,發現了警長的屍體,已經死去多時,而且臉都被剝皮了。地上是另一卷磁帶,裡面拍到一個長髮野人殺死警長。艾里斯跟著狗繼續前行,突然出現幻覺,看到以前一起戰鬥的隊友一個一個死去。於是我們明白艾里斯有PTSD。他之前是個小隊指揮官,因為錯誤的決策害隊友陷入包圍,死了六個人。在整個遊戲過程中,他不斷看到一個女人驚恐的雙眼,至於是什麼後面會說。從幻覺中醒來之後,他找到一個伐木場,在這裡看到了新的錄像帶,一個伐木工被野人追到二樓。他來到二樓,看到伐木工人已經被鋸成了兩半。他退回來,發現那個野人正在樓下擼他的小狗。艾里斯勃然大怒,我的小狗,也是你隨便擼得?兩人扭打作一團,後來艾里斯被打暈。

在獵殺女巫的無聊過程中,我掏出手機玩了五個小時的《貪吃蛇》

醒來之後,步話機那頭的野人和他說話,艾里斯這才知道他叫卡佛。卡佛說你想不想找到彼得呀。艾里斯說想。卡佛就給了他一系列指示,其實就是叫你跑腿。在這個過程中艾里斯當然又出現了大量幻覺。最後一步,卡佛讓艾里斯撿起地上的槍,把小狗殺掉。那肯定不能殺呀。但是小狗自己掉入了深坑之中,受了傷。艾里斯抱著小狗在隧道中一路走尋,但是並沒有什麼卵用,因為他最後會體力不支暈倒,醒來之後小狗也不見了。

這個時候就進入遊戲的結局了,你走進布萊爾的老屋之中,過程中開門關門一個小時,看到沒完沒了的幻覺,這些幻覺拼起來,你就知道原來在伊拉克被圍攻的時候,他的隊友都死了,他躲到一個民居里面,房間裡有個女孩,他衝上去捂住女孩的嘴,順手就用刀痛死了她,他不斷看到的女人的雙眼,就是那個女孩的。所以他一直是一個兇手,只不過誰也沒告訴。除此之外,他還在便利店誤殺了一個手無寸鐵的小混混。(這段心理陰影有點畫蛇添足了),他還幻聽到有人說他殺了自己的老婆。卡佛告訴他,你一進入這個森林,就已經被布萊爾控制了,你只能接受她,向她投降。最後艾里斯找到地窖的入口,進去以後並沒有看到彼得,但是看到了卡佛,兩人扭打在一起,他用刀殺死了卡佛。

遊戲的最後,你會看到自己水中的倒影變成了卡佛的樣子,小狗重新出現,但是不再認識你了,遠遠躲開。故事結束。

這個是壞結局,另外有一個好結局,就是你一直抵制女巫的誘惑,最後搏鬥的時候卡佛殺了你,殺完之後自己也瘋了。(完全沒看出來這結局好在哪裡)

好了,故事到這裡講完了,我來分析一下劇情。劇情有表裡之分。

表劇情很好理解,女巫布萊爾有一個森林,這個森林有魔力,進到裡面的人要不是死了,要不是變成她的奴僕。艾里斯因為有PTSD,所以特別軟弱,很容易被控制,在尋找彼得的過程中失心瘋,從此留在森林裡面,慢慢變成一個野人,同時失去了對現實與幻覺的區別,也失去了時間感,所以可以在錄像裡看到玩具汽車,自己也拿到汽車,因為那個汽車一直就在他手裡。看到卡車是破破爛爛的,那是因為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在這個過程中,他殺死了伐木場的工人,同時還殺死了來找工人的警長,甚至還有可能殺死了他老婆。他的本真人格一直想突破這種控制,所以不斷地回到當初他踏入這個森林的那一天,想要殺死卡佛,想要解脫。但是不行,只能不斷地重複輪迴。

吶,這個就是表劇情。

但是慢著,這個故事還有一個裡劇情。

這個裡劇情的關隘在哪裡呢?就在於一個人,一個在表劇情裡面故意忽略的角色,就是彼得。故事的一開始就是尋找彼得,最後伐木工人和警長的屍體都找到了,卡佛也死了,但是彼得到哪裡去了呢?遊戲的過程中可以找到兩個系列文檔,一個是字體比較古怪的紙條,是一個小孩的口吻,說自己用dv可以看到幻覺云云(因為是英文版我也沒有細看),第二個是精神病醫生的報告,大意是說這個病人多疑,有攻擊性,睡眠不好,出現幻覺,基本上都猜得到寫的就是艾里斯。但是最後一份報告內容很有意思,醫生說病人好轉了,但是他也搞不明白到底是怎麼好轉的。病人的爸爸準備送他去參軍,醫生表示依然很擔心他會復發,因為從頭到尾,這個病人都不願意說他童年時在森林裡到底遇見了什麼。

怎麼樣?這個報告讀完,會不會有一種細思極恐的感覺?很遺憾我當時正處於麻木階段,情緒根本吊不起來。所以裡劇情的真相是,彼得就是艾里斯,卡佛也是艾里斯。這兩個人一個是艾里斯的過去,一個是他的將來。艾里斯的陰影並不是殺了便利店男孩,也不是害隊友慘死,也不是殺了穆斯林少女,而是他童年時期在森林中迷路的經歷。在那個時候,他就已經被布萊爾牢牢控制了。後來他參加伐木工人的搜救,童年的記憶重新湧現,從而崩潰,開始殺人。而在遊戲中,他不斷地輪迴,搜尋彼得,殺死卡佛,一直是他對布萊爾的反抗。他想要殺死被控制的自己,找回一開始自由的自我。但是彼得在遊戲中是不存在的,你永遠早不到他,過去的早已過去,除了死亡,你是沒辦法從布萊爾控制中逃離的。所以96年正好是彼得走丟的那年,後來他回到人類社會,參加的也並不是海灣戰爭,而是911之後的伊拉克戰爭。至於說錄像中的畫面,那個怪人可能是另一個女巫的奴僕,可能是女巫本人,最大的可能性是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幻覺。

哎呀,我這樣寫完,突然發現這個故事還不錯哦。無奈講故事的手法太爛了,依然沒辦法改變我對遊戲的評價。

實在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閒魚淘一箇中古的諾基亞手機,把裡面的遊戲本體《貪吃蛇》多刷幾遍。

源自:嘰咪嘰咪

遊戲平臺:Stea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