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覺得蔡瀾先生到底有多懂美食?

嗷嘸


蔡瀾親自出品,比蔡瀾推薦,還要難吃


大事不好!胖崽最近很煩惱:

“胖吃大吃總不能靠點評流量走一輩子”


我不服!不紅就算了,怎麼還可以有煩惱!


蔡瀾新開的又一網紅餐廳,必須去一趟了

蔡瀾港式點心


雖然蔡瀾推薦,必屬渣品;

但沒想到親自出品,水準如此超群

“流量派想轉型實力派”很可怕這個真理,

通過蔡瀾,很有說服力


環 境 & 服 務


臺與臺之間的距離,

是港式茶餐廳專用計量單位——“縫隙”

放眼望去有很多服務員,

沒想到,服務員心裡也是這麼想的

“我的同事會看到客人有需求”



點 心只是名字


1、蒸 點 拼 盤


蔡瀾先生對港式點心的理解,我全把握住了

——速凍“公仔點心”

大小符合:

以最大個頭的奶黃包為例

筷子的橫截面已經能遮住1/3


味道符合:

4款味道總結為:“膩+膩+膩+膩”



蝦餃

這個只有陶陶居1/3個頭大的蝦餃

負荷了比陶陶居蝦餃更多的油

讓遵從仁義禮智信的胖崽忍不住輕輕說句:“什麼玩意兒”



燒麥

一大粒一大粒的豬梅肉;油是最重要的調味

我跟飯友一人分了一半,半夜還漲

只要餐廳把保存問題再研究一下,

買了藏好,荒島能吃半年



賽螃蟹風眼餃


因為在4個點心中重新設定了

低標準中的低標準

這個無豬肉,沒那麼膩,合格



流沙包

究竟是無恥還是無知,把奶黃包當成流沙包

沒有“沙”的口感,內陷是甜的奶黃汁


2、 招牌拼盤

賣相挺能騙人的

吃下去,確實是騙人的

酥皮山楂叉燒包

酥皮酥的只是表面一層

輕輕一按,就一塌到底


麵包皮太死了,山楂味道無形

為什麼不能坦坦蕩蕩,

把“全瘦肉內陷跟叉燒包醬汁”作為真實賣點



蘿蔔糕

吃起來很有蘿蔔的味道

口感卻像全面粉而制

表皮看著還是鍋巴的顏色


這種神奇,不申請專利嗎?

申請專利需要人證,我一定會站出來



芙蓉蛋白春捲

蛋白包在春捲裡有意義,

只是肯定不在這個點心裡


3、能枸杞豬潤粥

粥底粘稠無味,令喉嚨不適

豬肝味道很腥


胖崽!吃下去!要堅強!


4、倫教糕

煎白糖糕的下場就是煎年糕的味道跟口感,

非常甜

倫教糕在我嘴巴里很生氣


5、一口和牛漢堡

38元,不禁感慨:

這個價格吃到這麼難吃的東西也算特別的體驗


4片饅頭片加起來才等於南方饅頭1/2一個大,誰見誰生氣

味道“油+油+油”,誰吃誰生氣


6、 馬拉糕

拋開以上茶點寫:

雖然香甜,但沒有傳統馬拉糕的松化

但跟其它點心對比:

你就是這家店的米其林


總 結

基本可以推測,蔡瀾來海岸城剪綵完就走

不然排不上陶陶居,點都德也該吃上了啊

怎麼想的,開這麼難吃的點心店


店家信息

店家:蔡瀾港式點心

地址:海岸城

人均:85

食評總結:在香港開了越南粉,沒開港式點心,是有自知之明的


胖吃大吃


我是大臉貓,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先說答案,蔡先生當然是非常懂美食的,您問的是多懂,找不到一個程度詞來回答這個問題,肯定不能說最懂,所以我只能說比至少99.9%的人懂。

說蔡先生之前,先講個小故事吧。一天溥儀去王國維家做客,王拿出收藏多年的古玩字畫讓溥鑑賞,溥沒碰也不用放大鏡,一看就說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王不樂意了,我好歹也是收藏大家啊,你說假的就是假的啊?後來拿出去和一些行家鑑定,確實如溥所說。服氣了,問溥是怎麼看出來的,溥說:和我家的不一樣!哈哈,你說這還講不講理了,但這就是現實,有些人在一些領域涉獵廣度和深度遠遠高於我們一般人。

美食是靠品,靠比較得來的,品完後味道通過舌尖味蕾記憶存儲在大腦裡,再抽取其中一些類似的菜品進行比較,到這步才能算美食家。這就需要一個巨大的菜單,蔡先生吃過的美食數量和品質遠勝於我們普通人,我光看他推薦的美食菜單之多,品種之豐富,範圍之廣,我腦海只有4個字:歎為觀止!他吃過那麼多種龍蝦,才能得出香港本地青龍比奧龍好吃這個結論,另外還有南斯拉夫稻田裡的羊,只有幾個人會做的伊朗魚籽,朝鮮人做的金漬,意大利果樹下片火腿摘頭上的果實一起吃,你想想這世上還有啥東西是他沒吃過的啊。我覺得最厲害的是:這十幾年網絡發達,我們眼界越來越寬廣,獲得美食越來越容易,比如龍蝦、榴蓮,很多高檔食材湧進國內。但是你想想,他滿世界吃的時候沒有什麼網絡的,這老頭全靠倆小短腿跑出來的啊,哪裡打聽個美食,立馬打個飛的殺過去,這個吃的態度首先就贏了90的人。

我原本以為他不太喜歡北方美食和四川麻辣美食,但是後來我錯了,他對北京美食瞭如指掌,還有他批評火鍋,說這麼發展下去其他川菜會失傳,其實四川還有許多非常好的美食,但因為火鍋利潤高,不需要大廚等等好處,受到市場歡迎,這就會擠壓了其他川菜的發展空間,比如他說的一道開水白菜,真是顛覆我對川菜的印象,高湯澆下後,碗中央的白菜像花朵一樣慢慢綻放。

有些人說蔡瀾介紹的美食不好吃,這個我想說食物畢竟不是工業產品,每天食材新鮮度、廚師每次放的鹽可能都不一樣,所以每天的出品也有差異,或許那天看到蔡瀾來了,發揮特別好呢,對吧,百種人百種口味,正所謂眾口難調說的就是這個情況吧。

最後,能作為舌尖的總顧問,這不是你想做就做的,國內那麼多大廚怎麼沒邀請呢,所以不能否認別人的厲害之處。


翻糖大臉貓


我個人並不覺得他是美食家。說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他說,我覺得外面的東西都好難吃,什麼五星級,米其林都難吃。我說那你覺得什麼好吃?他立刻來了精神說,我媽煮的東西我覺得比任何廚師都好吃,比如說炒白菜。我是一吃貨啊,好不容易找了個機會,他邀請我去他家做客,我終於吃到了他口中的天上有地上無的炒白菜。得出的結論是,他的美食只停留在他習慣的味覺裡。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是美食家,你從原生家庭帶來的口味,決定了你對美食的論述罷了。


能力不夠才生氣88


如今,是個“美食家”氾濫的時代。僅頭條裡面,自己掛著“美食家”頭銜認證,洋洋自得傲人的,都比比皆是,想來也是怪好笑的。

古來千行萬業,可從無所謂“美食家”,美食家云云更不能自封。有人足跡遍及世界,各幫菜餚都嘗過,就自以為能夠摘取“美食家”這一桂冠,未免有點想當然了。正如寫東西的不會就是作家一樣,倘若只是吃得多,就能標榜美食家,那麼世間有錢人,多數都能自詡大家了 。

像蔡瀾先生,大名如雷貫耳,大概是現在“美食家”界最有名的老宿了。我們的媒體,都給他老人家冠上“食神”的高帽了,真有點巍巍乎嚇人的架勢。可恕我直言,如果這徽號是以張大千、王世襄等大佬為標尺,他至多隻算“老餮”。倘說是“殿堂級吃貨”,也能差強人意,可距離“美食家”稱謂,實還有段距離。

此外,他固然擅吃,可也沒有媒體通稿吹噓的那麼神乎其神。


做“美食家”, 吃得多是必備的條件,可只會吃不行。只會吃,過去叫 “好吃鬼”、“饞癆坯”,現如今還有專屬稱謂名曰“過食症”。

合格的美食家,必是王世襄、汪曾祺、朱家溍諸大佬那樣的,愛吃,會吃,善於品評,能親自動手,還能滔滔不絕講出個門道,典章故習順口即來。所以,歷史上的美食家,基本只有文化人才當仁不讓,半桶水也不行。

圖:買菜中的王世襄

說白了,“美食家”的核心,不是“吃”,不是光有敏銳的味覺與嗅覺,而是要有深厚的文化,不是吃完紙巾一抹就走人,而是還能說出味道的究竟來。他們有滿腹的學問,把吃提升了格調,不經意中弄成了“生活中的藝術”。那些米其林大廚們,南北珍饈、水路雜承,什麼沒見過、吃過、做過,可沒幾個敢自稱“美食家”的,就因為他們缺了文化,少了學問。

像寫《隨園食單》的袁枚,弄《閒情偶寄》的李漁,末世流離的唐魯孫等等,才是真正的美食家。袁枚談揚州程立萬家的煎豆腐 ,《閒情偶寄》說麵條,都不是空談,是數說源流天花亂墜,是能親手下廚改良,是文辭高雅到句句勾人饞蟲。

圖:下廚時的汪曾祺

這號人,被褒為美食家,是名實得當,是可以在中國美食史上留名的,不是一時喧囂的浮花浪蕊。


相比下,寫吃的人裡面,蔡生的知名度是很高,可功底卻未必很好。傳統美食家不僅能吃,還擅做吃,且寫吃文章奪人魂魄,這兩項基本功蔡生都太疲軟。

說白了,他是吃的多,卻未必吃的妙;他是吃的好,又乏巧手,根本不能做吃;他喜指點人吃處,卻不一定讓人口腹暢快。像汪曾祺那樣,當年一法國客人來訪,汪為他順手作了道“鹽水煮毛豆”,那人第一次吃這玩意,竟連毛豆殼都饞的吞下了肚,這等功夫,蔡生恐怕一輩子都若有不及。

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文化味是太稀缺了。對,別怪我刻薄自大,在我看來,這位“香港四大才子”,和前輩美食家們比起來,無論哪裡都太小家子氣了。我看蔡先生那一本本的美食雜記,可一點都不美,純消遣性的口水文。

他的文學才情,在並稱的金、黃、倪列中其實是最糟糕的。說的不厚道點,通篇流水賬,無非就是“嘩~~好有口感呀~”“嘩~好好食呀~~”的言不及義。他書籍的暢銷,憑藉的是名氣的東風,而不是文字本身的品質。我過去圖書館找來他大作三四種,讀的很痛苦,你說世間哪有大才子的文章讓人不適的呢!都吹噓他如何了得,那我問你,你能想起他一篇他寫吃的名篇麼?

他的書,我只看到輕浮,看到混社會的狡儈,看到粗製濫造的唾沫組合,還真看不到什麼“才子”的風采。我一直覺得,以傳統的觀念來論,蔡生頂著的“美食家”的光環未免過於名不副實了。他可能不是不懂吃,可在美食之道上,他要升格到“家”字,應該還遠哉遙遙吧。

平實地講,他屬於現代工業流水線快餐文化中的佼佼者,是一個文字水準略與《讀者文摘》齊平的普通作家。蔡先生寫的食經,我看連沈宏非的精彩都沒得,充其量只是份五花八門的香港美食地圖而已。


甚至說,談及美食的品鑑功夫,蔡生雖貴為“當代首席美食家”,其實也不少偏頗,有失水準。

表面上,蔡生有資財,有才情,有心情,有閒情,那是遊遍世界各地的最高等級吃貨,於事見多識廣,於吃如數家珍。一年到晚,幾乎都在覓食,去鄭州吃蒸餃,去北京吃羊蠍子,去重慶吃小面,去廣州吃海鮮,到南非大啖鮑魚,到日本生吞生蠔,到澳洲用帝王蟹蓋煮食,萍蹤偶寄只為吃,尋常事爾。

可如果關注蔡生的朋友,大概多少都能體會到,他的吃,論口味非常固定,而已講議論非常偏頗。歸納起來,他重點追求的“美食”,總侷限在食材的天然,還有口感的清淡上。這個先天限制,很容易導致他對很多美食是不懂欣賞,也無力品嚐出好來。

這裡的原因,當是與他祖籍廣東潮州、生長新加坡、常年生活在香港的南方人生身背景有關。是以,他對於粵菜、日餐,確實擅長,品評都非常到位,啟人多多。可是與此相悖的是,他對於諸如麻辣重油類型的菜,他的點評總多偏頗,不能讓人信服。

比如,他曾經公開批評說,重慶火鍋就是“不用心的食物”,川菜也乏善可稱云云。後來的《舌尖上的中國》,他出任顧問,可介紹重慶時是一筆帶過,就已說明問題。這樣的一些言行,他有不少,顯得很外行,更不符“美食家”的身份。

口腹之樂,本就百人百味,沒有人可以拿自己的感覺當聖經,而食物均天地賜予的,只有合不合口味,沒有高貴低賤之分。這本是有關吃道的一個常識,我們竟然還需要返過來提醒他。怪麼!


而且,蔡生是屬於太會用知名度賺錢的人,自在從容談美食的背後,利益勾連太多。導致包裝過甚,可信度大大降低。

說起來,他本身是電影從業者,後來翻身為“美食家”,不過就是人到中年,轉行後退下給有錢人導遊掙錢,“遊必有吃”,不經意中對壘出來的名聲。

早有很多人吃出來,他節目那些東西,太多真的不好吃,連推薦的“美食”、自己開的店,裡面的物品,倒人胃口的也不在少數吧。

他更重要的身份,其實也是“商人”。說及美食,文章也好,推薦也好,開店也好,合作也好,都不太純粹。他言行背後,經濟因素很大,很多其實看看就好。什麼蔡瀾美食坊,到底如何,陸外人士估計更清楚一些吧!

另外,他談美食,特別推崇豬肉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雜碎一類,似乎也不注重食物本身的營養與健康,只一味地滿足口福之慾,在當下真值得效仿嗎?

所以呢,蔡生作為“美食家”,我一直都覺得有欠缺,不能因為他是我老鄉,為了鄉曲之私,就說言不由衷的假話。至少眼下這會,我是寧刻薄也不想鄉愿。

只是,也得補白的是,我只是說蔡生“美食家”的級別不夠,而非指摘他為人不堪。我向來都認為,蔡瀾生平,最過人之處,也是最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並不在擅吃上,而是那份瀟灑自如、玩世不恭、樂觀開朗、真性情不虛假的生活姿態。

想他的一生,笑傲江湖,行藏自在,在坎坷沒有不快樂過。逢雨便聽雨打芭蕉,落寞不妨彈劍而歌,落雪就要紅泥火爐把酒言歡,一間不經意的蒼蠅館子,只要裡面有個風情的老闆娘,有可口的菜餚,就能滿足嘯歌。此等人生,幾人能夠?

這才是蔡瀾先生,真正不可及的地方。他不一定是極品的“美食家”,但必須是世俗紅塵中的“高人”。我表面上數落他不少,可想及此點,必此致敬禮!


劉愚愚


味道,只有品嚐,才能明白。

蔡瀾先生厲害在於,他能利用文字讓你想象得到那股美味。另外,只是講味道,實在難以發揮,所以蔡瀾先生(畢竟幹過電影的),常常能從美食昇華到一個故事般的文章。

看上去是講美食,其實是在講我們的生活,甚至是講述一種人間煙火的文化。

食家和吃貨的區別啊!你以為就是吃啊。



學術經理人大牛曾老師


我們說的美食,是真正的入口的美食。而老蔡不是,他是娛樂美食,品牌美食。他吃的不以單純味道為主,而是形而上學的美食。只有這樣,才能跟真正的吃貨拉開檔次,於是,他們就成了美食家,而我們只能就是吃貨!其實,食品本身很單純,無論怎麼做它,也上升不到哲學。但就有那麼一夥子銀,就是要搞事情,就是要跟俺們老百姓不一樣。於是,我們叫吃,他們叫品。吃是用嘴,品,不用嘴的嗎?我是文革中長大的人,記得那個年代常說的一句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如今膩,從臆想中來,到金錢中去。也只有這樣才有一群二B粉絲,趨之若鶩,搖旗吶喊!肥啦商家,媒體,表演者。而自己膩,還嘚回到寒室,去吃著土豆片。真正的美食,應該是記憶深處的那一絲味道。是習俗,是慣性!你看,各家的年夜飯,做來做去無外乎是那麼幾道菜,是從小吃到大的菜嗎?不,那是記憶!所以,老菜之流,充其量是個有文化的表演人,是飲食文化的助威者。


峰子108497751


我看過蔡瀾的書,老先生見多識廣,但是都是淺嘗輒止,我確信他走的地方多,吃的美食多,但侷限於個人口味,也侷限於時間有限,點評沒有深度,菜品的背景和文化介紹都是清風拂過。菜品就像戲劇,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哈姆雷特。對蔡瀾而言,老餮才是他的標籤。


鵝肝3


看過兩本先生的書,《尋味》和《暖食》。

寫得很好,看著就餓,而且很幽默。比如豬油,印度吃咖喱骨髓和錦鯉,都是無傷大雅的笑話或者調侃。看的時候得不停的記錄這個咋做那個咋做,津津有味,看的很投入。從文章本身來說感覺有一種那個年代香港文人的風格和烙印。

當然有人對於他的一些做飯方法持保留或者相反意見,比如炒飯到底要不要用剩飯。我自己倒是還蠻中意的。相對於沈宏非那種文體,蔡瀾的更加親民一些。莫若說沈宏非是說書人,而先生是大家公子,總有一種傲氣在裡面--也是,不是每個人都吃過海參的腸子啊!所以你要說有多懂,我估計至少超過了全球百分之98的人。


小逸美食


如果他推薦的就是至高無上的佳品,從此天下就無需他人再去做美食家了。

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很多年前的一些美食,到今天可能無人問津,因為有更好的食材和烹飪方法出現。也有可能現在已經沒有當年那麼好的食材了,於是所謂的美食也就名不副實了。

更高一個層面來看,東南西北,中外老少,每個人,或者每群人的飲食愛好是不一樣的。有人認為牛排七分熟好,有人認為九分甚至燒焦了好。誰對?有人要吃新鮮的,有人要吃發酵過的。有什麼標準?

世界之大,他認為某地某物天下第一,難道他真嚐遍天下同一種食物?顯然不可能。

食物當然有優劣,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無需將他的推薦奉為聖典,更不必裝模作樣的嘖嘖稱讚。

飲食,或裹腹,或營養,或愉悅即可。費盡心機浪費時光得一他人喜愛之物,如非已愛,豈不愚蠢。


梅里上品


蔡瀾與金庸、黃沾、倪匡並稱為“香港四大才子”,被稱為“食神”!

金庸老先生曾這樣評價蔡瀾:見識廣博,琴棋書畫、酒色財氣、吃喝嫖賭、文學電影,什麼都懂。於電影、詩詞、書法、金石、飲食之道,更可說是第一 流的通達。

但從個人成就上來講,蔡瀾無疑是成功的。但是跟他的文學才氣相比,他在美食領域的“實力”我個人認為並不突出!

畢竟他曾監製的電影有:《快餐車》、《龍兄虎弟》、《福星高照》、《城市獵人》、《霹靂火》、《一個好人》、《重案組》等成龍主演的巨片。

而美食領域的成績無非就是推出過“暴暴系列”零食、醬料及茶飲、在香港參與開設餐廳以及做過美食欄目的主持人!

並不是說他不會、不懂美食,而是本身美食這個概念是沒有具體答案,就像有的人喜歡吃番茄炒蛋,而有的人卻從不吃番茄一樣!

開放性的話題其實並不值得拿來被深究,而且蔡先生似乎對美食的理解在粵菜、料理及西餐上是有一定研究的,其在中國其它幾大菜系上並無很深的研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川菜和湘菜了!

蔡瀾廣東潮州人,出身於新加坡,後留學日本,成名於香港!從他的人生軌跡就可以看出,他雖然懂美食,但是中國其他的幾大菜系他也許並不那麼瞭解!

舉個簡單的例子;川菜,川菜講求麻辣鮮香,要想了解一個菜系一道美食,並不是說你吃過就能說懂的;而是要從這個菜的起源、發展、創新、改進等方面瞭解,而另一方面也要從它的選材、製作工藝、火候、時間等方面瞭解,而如果一個人不多次品嚐理解一道菜是不叫懂這道菜的。

所以我覺得蔡瀾理解粵菜、料理等,但是“食神”,我個人並不認同!一千個人看西遊記並不是一定會有一千個孫悟空,也許還有九百九十九個“文體兩開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