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徐達只排第二?

雨微風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按照功勞大小,朱元璋封了開國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別如下(排名分先後):

六公——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湯和,延安侯唐勝宗,吉安侯陸仲亨,江夏侯周德興,淮安侯華雲龍,濟寧侯顧時,長興侯耿炳文,臨江侯陳德,鞏昌侯郭興,六安侯王志,滎陽侯鄭遇春,平涼侯費聚,江陰侯吳良,靖海侯吳楨,南雄侯趙席,德慶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廣德侯華高,營陽侯楊璟,蘄春侯康鐸,永嘉侯朱亮祖,潁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東平侯韓政,宜春侯黃彬,宣寧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陸聚; 十一伯爵——誠意伯劉基(劉伯溫),東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廣洋,天水郡伯趙天麟,隴西郡伯牛海龍,安定郡伯程國勝,太原郡伯王咬住,縉雲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孫虎,譙郡伯戴德。




關於劉伯溫

印象中神機妙算、呼風喚雨的劉伯溫僅僅排在第三十五位,既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只是相對低級的伯爵。為什麼傳說中半人半神的劉伯溫排位那麼低呢?原因無非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劉伯溫跟隨朱元璋時間短資歷淺。

朱元璋於大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紅巾軍;劉伯溫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徵召的。此時朱元璋已征戰了六年之久,手下謀士將領有了穩固班底,也有了穩固根據地,手握十萬精兵,足以爭霸天下。

劉伯溫加入朱元璋隊伍只是錦上添花,洪武三年(1370年)的論功行賞,劉伯溫實在排不到前面。劉伯溫之前的公侯都是朱元璋前六年的班底。

其次,劉伯溫的文官身份限制了他的地位。

從洪武三年的分封名單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公侯還是伯爵,絕大部分都是武將,劉伯溫之前的受封文官只有李善長。

朱元璋心裡,天下是武將打下來的,封賞當然要多留給出生入死的人,在大後方出謀劃策的謀士賞賜當然要低一些。

即使同是文官的李善長是劉伯溫不能比的。李善長不僅為朱元璋謀劃了奪取天下的方針大計,而且一直管理著朱元璋大軍的後勤保障工作。朱元璋勢單力薄之時受到各方面包括郭子興的排擠,李善長從未產生過離開的想法。不僅如此,李善長考察頭像將領,為朱元璋籠絡人心,可以說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諸葛亮、王猛。那些傳說野史將劉伯溫和諸葛亮相提並論實在是抬高了劉伯溫。

最後,劉伯溫的經歷降低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劉伯溫是元朝進士,在跟隨朱元璋之前,曾三次被排擠罷免,又三次出仕。在最後閒賦的這段時間,朱元璋找上了門來,劉伯溫隨即投靠朱元璋。

也就是說,劉伯溫不是主動效勞朱元璋的,因此在朱元璋的心中,像劉伯溫這類人地位都不是很高。

與劉伯溫類似的還有被朱元璋稱讚為“文官之首”的宋濂。在分封功臣的時候,宋濂僅僅是翰林編修,別說爵位了,職位都很低。相對來說,朱元璋對於劉伯溫已經屬於恩賜隆重了。



後來劉伯溫更沒有特殊貢獻了,因為分封第二年,劉伯溫就告老還鄉了,四年之後因病去世。

關於徐達

要說明初第一武將,非徐達莫屬。徐達是朱元璋發小,滅元統帥,明朝開國六王(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東甌王湯和、祁陽王李文忠、黔寧王沐英、寧河王鄧愈,皆是死後追封)之首。

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長和徐達誰排第一都是可以的。李善長負責後勤內政,徐達負責軍事,二人是朱元璋真正的左膀右臂。

徐達是朱元璋真正的起家班底人員。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鄉募兵,發小徐達欣然前往。在後來的鬥爭過程中,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常人,因此軍事方面全部委以徐達。徐達也不負朱元璋之望,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滅元、數次出擊北元,是明朝真正的開國第一功臣。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中山王,諡號“武寧”,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享受明朝第一殊榮。

前面說了,李善長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諸葛亮,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是漢初蕭何之於劉邦。徐達之所以在洪武三年的分封中位列李善長之後,主要還是因為將領身份。

中國歷史上,皇帝對於領兵的開國將領,無論身份親疏,都是有芥蒂的,正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所想:我能領兵黃袍加身,手下大將同樣有能力坐擁天下,必須限制其權力。

朱元璋仍然脫離不了這個怪圈,因此將徐達排在李善長之後,既是對於以李善長為首的後方人員的褒獎,也是對軍事將領的告誡。

可以說徐達對此看的十分清楚。在所有開國將領當中,徐達是對朱元璋最為恭敬的一個。關於朱元璋和徐達的典故傳說極多,像“勝棋樓”的典故。

因此,朱元璋平價徐達: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至於坊間傳說的朱元璋賜燒鵝毒死徐達的故事,則純屬胡扯。


別酒流年


首先我們來看看明朝開國六公爵指的是明朝為開國立下大功,建國後被明太祖朱元璋封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們分別是(排名分先後): 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這六個人當中,除去李善長是文官之外,其他五個人都是武將,那為什麼裡面劉伯溫呢?

其實朱元璋也知道,劉伯溫的功勞也不是用封一個公爵就可以相提並論的,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為大明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封侯拜將也不為過。劉伯溫是一個智者,跟張良、范蠡他們走一樣的路,他自己願意放棄功名利祿歸隱山野、潛心修道、不聞世事。而徐達、常遇春不離開的命運跟韓非、崩越等人一樣。狡兔死,走狗烹。敵國亡,謀臣死。這是求功名者的死路,劉邦不是劉秀,朱元璋也不是劉秀,擁有那種帝王的胸懷。伴君如伴虎,所以他明哲保身沒當公爵,是他拒絕的,好讓自己功成身退。後來有病在身的劉伯溫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護送回家,得以善終,終年65歲,死後被諡為"文成"。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徐達為什麼在六公爵中排第二。

徐達一生為朱元璋立下汗馬功勞,他曾統帥大軍攻滅張士誠,攻佔元朝都城,後來又掃蕩元朝的殘餘勢力,擊潰駐守太原,擁兵十萬的元朝名將王保保。如果只論軍功,徐達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將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但實際上開國第一公爵卻是李善長。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徐達是個武將,而李善長是個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後,國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個王朝的安定離不開一群有能力的文官,因此朱元璋不會將武將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另外李善長就如同蕭何,他的功勳不是體現在征戰上,而是主要為大軍提供後勤保障,以及治理國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善長雖無汗馬勞,然事朕久,給軍食,功甚大,宜進封大國。

明朝的建立離不開徐達,同樣也離不開李善長,讓李善長排在開國公爵第一位,徐達也比較服氣,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


漢時明月


明朝開國六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分封在一定基礎上有朱元璋為了平衡淮西,浙東勢力的原因,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但是在建立明朝時,即擔任御史中丞時嚴厲打擊當時淮西一黨,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為了平復淮西一黨而未封劉伯溫。

劉伯溫也有被後世的人們所神話的原因,其實劉伯溫在覆滅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勞是相對李善長來說少的了。

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而且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保護朱元璋覆滅元朝提供了穩定的後方,所以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達為什麼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長貪戀權位,徐達則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態度,因此徐達得以善終,而李善長最終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

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向左轉|向右轉

擴展資料:

魏國公徐達(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

吳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

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諡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鄂國公常遇春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軍。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平王,諡忠武。

鄭國公常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鄭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龍州。二十四年卒。

韓國公李善長

吳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韓國公,祿四千石,世襲。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黨死,爵除。

曹國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曹國公,祿三千石,世襲。十七年三月戊戌獲譴,卒。追封岐陽王,諡武靖。

宋國公馮勝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賜死,爵除。

衛國公鄧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衛國公,祿三七石,世襲。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寧河王,諡武順。

信國公湯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中山侯,祿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祿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進封信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東甌王,諡襄武。

潁國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潁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勳祿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進封潁國公,祿三千石,世襲。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賜死,爵除。

越國公胡大海

壬寅二月,金華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諡武莊。

泗國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處州死事。初封高陽郡公,諡武壯。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蔡國公張德勝

龍江戰歿。癸卯十月追封,諡忠毅。

梁國公趙德勝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諡武桓。

濟陽郡公丁普郎

鄱陽湖戰歿。

河間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鄖國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吳不屈,遙封楚國公。丙午七月卒於吳。諡武閔。洪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東海郡公茅成

丙午十一月伐吳戰歿。

虢國公俞通海

廷玉子。吳元年四月卒於平江軍。追封豫國公。洪武三年改封,諡忠烈。

濟國公丁德興

吳元年卒於平江軍。洪武元年追封。

天水郡公嚴德

吳元年九月討方國珍戰歿。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樂浪公濮英

洪武二十年閏六月庚申戰歿金山。追封金山侯,諡忠襄。二十一年七月進封公。

涼國公藍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祿襲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祿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進封公,加祿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謀反,伏誅。

蘄國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軍。追封推誠翊運宣力懷遠功臣蘄國公,諡武康。

康鐸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蘄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勳祿,加祿同楊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贈蘄國公,諡忠愍。


走進科技前沿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任命劉伯溫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爵為誠意伯。參照明朝爵位制度,劉伯溫的爵位位列公、侯之後,是級別最低得伯爵。

同時期受封的韓國公李善長則是六公爵之首(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而且是裡面唯一的文人。論智力、謀略和功勞,劉伯溫並不比李善長差,為什麼不能入圍公爵之列?



我們從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態度來分析,用四個字概括:又愛又怕。

劉伯溫在謀略方面非常出眾,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攻破太平,雙方態勢交惡,是劉伯溫率先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圖張士誠”的戰略方針,緊接著鄱陽湖水戰逆襲陳友諒。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劉伯溫在軍事上判斷沒有一次失誤,穩坐明朝第一智囊的交椅。此後大明所有戰事都有劉伯溫參與,他提出的治國《時務十八策》更是給明朝建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可以說有了劉伯溫的助力,朱元璋的天下來的更容易。

按照正常思維,有這樣的下屬朱元璋應該很高興,可除了高興朱元璋心裡更多的是畏懼。自己沒有想到的事劉伯溫能想到,自己想到的事劉伯溫也能想到。面對一個比領導還聰明的下屬,朱元璋怎麼放的下心?更可怕的是劉伯溫有點腹黑,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張士誠突然進攻安豐,紅巾軍得領袖韓林兒和劉福通被圍困向朱元璋求救,劉伯溫堅持讓朱元璋撒手不管,雖然這個意見是最好的選擇,可出於人道主義朱元璋還是選救人擇。通過這件事劉伯溫給朱元璋留下一個映像,這個人不太厚道。



劉伯溫給朱元璋的提議只是性格使然,一會給大家解釋。還有一個原因是朱元璋有嚴重的鄉土情節,他對自己的淮西老鄉非常信任,畢竟一起扛過槍,一起趟過雷。劉伯溫畢竟是個外人,而且是能力特別強的外人。況且劉伯溫是元朝舊臣,一個地主階級出生的讀書人,怎麼能和朱元璋這類型的泥腿子徹底尿到一個壺裡?結合身份、地位、觀念、能力四個重要的元素,朱元璋主觀思想裡就排斥劉伯溫,那麼分封的時候自然會有所偏袒,心存打壓。按道理不給公爵,侯爵總可以吧?可是偏偏封的是伯爵,而且伯爵裡待遇最低的一個,那麼只能說明老朱是故意的。

下面我給大家解釋李善長的爵位為啥在徐達之上?

徐達在明朝開國元勳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明朝的天下有一多半是他打下來的,朱元璋都說過徐達是他的:萬里長城!論出身、能力、資歷、影響力、軍功,徐達完全和李善長有的一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為啥朱元璋卻把六公之首封給李善長?官方的解釋是,李善長一直默默的處理政務,調度後勤井井有條,任勞任怨,勞苦功高。俗話說大軍未動,糧草先行,李善長的作用很明顯,保證了每一場戰鬥沒有後顧之憂,這樣解釋李善長被封為六公之首,也能說的過去。


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朱元璋需要李善長平衡文武官員體系。李善長是六公爵裡唯一的文人出生,論資排輩也算元老。現在國家大定,朱元璋首先考慮的問題是治國,而不是打仗。如果分封徐達為六公爵之首,武將系統會一家獨大,會影響到朱元璋統治,那麼李善長的存在成了平衡文武系統的關鍵籌碼,用李善長而鉗制眾武將,我們讀《明史》不難發現,徐達雖然貴為右丞相,但是很少有機會使用丞相權利,基本上都在外征戰,他最主要的身份還是大將軍。朝廷內基本上是李善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也是引發後來淮西、浙東黨爭的苗頭。

說明下劉伯溫給朱元璋的提議為啥是性格使然?因為劉伯溫很耿直,聰明歸聰明,做事方面缺乏政治頭腦,直來直去。譬如:遷都事件、擅自誅殺李彬、論相位之談等,他的想法是實現自己救國救民的抱負,卻忽略了皇帝感受。最後再提一下劉伯溫雖然為誠意伯,可官位卻是御史中丞,誰都可以懟的言官頭子,可見朱元璋的權術能力應用到隨心所欲。


我不是易中天


為什麼明朝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他曾與朱元璋說了十八條要策,制訂了統一的方略,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似。他為朱元璋開創明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理應入選。


事實上,朱元璋的確想要封劉伯溫為公爵,但劉伯溫拒絕了,劉伯溫毫無疑問是個智者,他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秉性。



朱元璋

朱元璋是貧苦百姓出生,一無所有,在登上皇位之後,難免會猜忌他的下屬,畢竟“爬得越高,摔得越慘”。人擁有的越多,就越怕失去。“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則患失之;苟患失之,則無所不至矣。”這樣的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這從後來開國六公爵的結局就可以看出了。(馮勝,李善長,常茂都是因朱元璋猜忌而亡)



劉善長

所以劉伯溫沒有接受朱元璋的高官厚祿,入選六公爵。

為什麼徐達只排第二?

徐達

武將是用來打仗的,而開國後,大的戰爭基本沒了,那武將的用處就比不上文官了。歷朝歷代開國功臣中文官一般比武將地位高一些,像唐朝的開國功臣中,長孫無忌排第一。朱元璋自然也是這麼想的,而且朱元璋好猜忌,權力慾望大,開國後他想卸磨殺驢,收回武將的兵權,所以徐達的功勞再大也只能屈居第二。


Joshua射手男


明朝開國六公爵: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

分封在一定基礎上有朱元璋為了平衡淮西,浙東勢力的原因,劉伯溫不屬於淮西集團,但是在建立明朝時,即擔任御史中丞時嚴厲打擊當時淮西一黨,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為了平復淮西一黨而未封劉伯溫。

劉伯溫也有被後世的人們所神話的原因,其實劉伯溫在覆滅元朝,建立明朝的過程中,所立下的功勞是相對李善長來說少的了。

李善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而且很早就跟隨朱元璋征戰沙場,保護朱元璋覆滅元朝提供了穩定的後方,所以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達為什麼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長貪戀權位,徐達則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態度,因此徐達得以善終,而李善長最終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朱元璋即皇帝位後,劉基奏請設立軍衛法,又請肅正紀綱。嘗諫止建都於鳳陽。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誠意伯,歲祿240石。四年,賜歸。劉基居鄉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尋以舊憾為左丞相胡惟庸所訐而奪祿。

入京謝罪,留京不敢歸,以憂憤疾作,胡惟庸曾派醫生探視。八年,遣使護歸,居一月而卒。劉基精通天文、兵法、數理等,尤以詩文見長。

詩文古樸雄放,不乏抨擊統治者腐朽、同情民間疾苦之作。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

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以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妃蕊


劉伯溫是軍師,相傳是諸葛亮轉世身,深知飛的高跌的重的道理,為自己留了條後路。

作為一個馬上皇帝的朱元璋更懂得什麼階段安排什麼人,文能治國,武能安邦,這說明朱元璋是文武兼備的精明皇帝。知人善用,知才善用,知時善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