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徐达只排第二?

雨微风轻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建立大明三年,按照功劳大小,朱元璋封了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十一伯,分别如下(排名分先后):

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二十八侯——中山侯汤和,延安侯唐胜宗,吉安侯陆仲亨,江夏侯周德兴,淮安侯华云龙,济宁侯顾时,长兴侯耿炳文,临江侯陈德,巩昌侯郭兴,六安侯王志,荥阳侯郑遇春,平凉侯费聚,江阴侯吴良,靖海侯吴桢,南雄侯赵席,德庆侯廖永忠,安南侯俞通源,广德侯华高,营阳侯杨璟,蕲春侯康铎,永嘉侯朱亮祖,颍川侯傅有德,豫章侯胡美,东平侯韩政,宜春侯黄彬,宣宁侯曹良臣,汝南侯梅思祖,河南侯陆聚; 十一伯爵——诚意伯刘基(刘伯温),东莞伯何真,徽先伯桑敬,忠勤伯汪广洋,天水郡伯赵天麟,陇西郡伯牛海龙,安定郡伯程国胜,太原郡伯王咬住,缙云郡伯胡深,康安郡伯孙虎,谯郡伯戴德。




关于刘伯温

印象中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刘伯温仅仅排在第三十五位,既不是公爵也不是侯爵,只是相对低级的伯爵。为什么传说中半人半神的刘伯温排位那么低呢?原因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刘伯温跟随朱元璋时间短资历浅。

朱元璋于大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参加红巾军;刘伯温是至正十九年(1359年)被朱元璋征召的。此时朱元璋已征战了六年之久,手下谋士将领有了稳固班底,也有了稳固根据地,手握十万精兵,足以争霸天下。

刘伯温加入朱元璋队伍只是锦上添花,洪武三年(1370年)的论功行赏,刘伯温实在排不到前面。刘伯温之前的公侯都是朱元璋前六年的班底。

其次,刘伯温的文官身份限制了他的地位。

从洪武三年的分封名单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公侯还是伯爵,绝大部分都是武将,刘伯温之前的受封文官只有李善长。

朱元璋心里,天下是武将打下来的,封赏当然要多留给出生入死的人,在大后方出谋划策的谋士赏赐当然要低一些。

即使同是文官的李善长是刘伯温不能比的。李善长不仅为朱元璋谋划了夺取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一直管理着朱元璋大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朱元璋势单力薄之时受到各方面包括郭子兴的排挤,李善长从未产生过离开的想法。不仅如此,李善长考察头像将领,为朱元璋笼络人心,可以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诸葛亮、王猛。那些传说野史将刘伯温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实在是抬高了刘伯温。

最后,刘伯温的经历降低了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刘伯温是元朝进士,在跟随朱元璋之前,曾三次被排挤罢免,又三次出仕。在最后闲赋的这段时间,朱元璋找上了门来,刘伯温随即投靠朱元璋。

也就是说,刘伯温不是主动效劳朱元璋的,因此在朱元璋的心中,像刘伯温这类人地位都不是很高。

与刘伯温类似的还有被朱元璋称赞为“文官之首”的宋濂。在分封功臣的时候,宋濂仅仅是翰林编修,别说爵位了,职位都很低。相对来说,朱元璋对于刘伯温已经属于恩赐隆重了。



后来刘伯温更没有特殊贡献了,因为分封第二年,刘伯温就告老还乡了,四年之后因病去世。

关于徐达

要说明初第一武将,非徐达莫属。徐达是朱元璋发小,灭元统帅,明朝开国六王(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东瓯王汤和、祁阳王李文忠、黔宁王沐英、宁河王邓愈,皆是死后追封)之首。

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长和徐达谁排第一都是可以的。李善长负责后勤内政,徐达负责军事,二人是朱元璋真正的左膀右臂。

徐达是朱元璋真正的起家班底人员。至正十三年(1353年),朱元璋回乡募兵,发小徐达欣然前往。在后来的斗争过程中,朱元璋发现徐达才能超乎常人,因此军事方面全部委以徐达。徐达也不负朱元璋之望,灭陈友谅、灭张士诚、北伐灭元、数次出击北元,是明朝真正的开国第一功臣。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朱元璋追封其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享受明朝第一殊荣。

前面说了,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管仲、诸葛亮,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是汉初萧何之于刘邦。徐达之所以在洪武三年的分封中位列李善长之后,主要还是因为将领身份。

中国历史上,皇帝对于领兵的开国将领,无论身份亲疏,都是有芥蒂的,正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所想:我能领兵黄袍加身,手下大将同样有能力坐拥天下,必须限制其权力。

朱元璋仍然脱离不了这个怪圈,因此将徐达排在李善长之后,既是对于以李善长为首的后方人员的褒奖,也是对军事将领的告诫。

可以说徐达对此看的十分清楚。在所有开国将领当中,徐达是对朱元璋最为恭敬的一个。关于朱元璋和徐达的典故传说极多,像“胜棋楼”的典故。

因此,朱元璋平价徐达: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至于坊间传说的朱元璋赐烧鹅毒死徐达的故事,则纯属胡扯。


别酒流年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朝开国六公爵指的是明朝为开国立下大功,建国后被明太祖朱元璋封为公爵的六名功臣。他们分别是(排名分先后):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这六个人当中,除去李善长是文官之外,其他五个人都是武将,那为什么里面刘伯温呢?

其实朱元璋也知道,刘伯温的功劳也不是用封一个公爵就可以相提并论的,刘伯温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封侯拜将也不为过。刘伯温是一个智者,跟张良、范蠡他们走一样的路,他自己愿意放弃功名利禄归隐山野、潜心修道、不闻世事。而徐达、常遇春不离开的命运跟韩非、崩越等人一样。狡兔死,走狗烹。敌国亡,谋臣死。这是求功名者的死路,刘邦不是刘秀,朱元璋也不是刘秀,拥有那种帝王的胸怀。伴君如伴虎,所以他明哲保身没当公爵,是他拒绝的,好让自己功成身退。后来有病在身的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璋所派使者护送回家,得以善终,终年65岁,死后被谥为"文成"。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徐达为什么在六公爵中排第二。

徐达一生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他曾统帅大军攻灭张士诚,攻占元朝都城,后来又扫荡元朝的残余势力,击溃驻守太原,拥兵十万的元朝名将王保保。如果只论军功,徐达肯定能排第一,朱元璋也曾将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但实际上开国第一公爵却是李善长。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徐达是个武将,而李善长是个文官,在明朝建立之后,国家更需要的是文官,一个王朝的安定离不开一群有能力的文官,因此朱元璋不会将武将的地位排在文官之上。另外李善长就如同萧何,他的功勋不是体现在征战上,而是主要为大军提供后勤保障,以及治理国家等方面。

朱元璋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

明朝的建立离不开徐达,同样也离不开李善长,让李善长排在开国公爵第一位,徐达也比较服气,这也能看出朱元璋的平衡之策。


汉时明月


明朝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分封在一定基础上有朱元璋为了平衡淮西,浙东势力的原因,刘伯温不属于淮西集团,但是在建立明朝时,即担任御史中丞时严厉打击当时淮西一党,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平复淮西一党而未封刘伯温。

刘伯温也有被后世的人们所神话的原因,其实刘伯温在覆灭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是相对李善长来说少的了。

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保护朱元璋覆灭元朝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所以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达为什么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长贪恋权位,徐达则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徐达得以善终,而李善长最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魏国公徐达(被誉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吴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吴功,封信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进封奉天开国推诚宣力武臣魏国公,禄五千石,世袭。

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达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长得罪,进位第一。

鄂国公常遇春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洪武二年七月己亥卒于军。十月庚午追封奉天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平王,谥忠武。

郑国公常茂 洪武三年十一月大封功臣,第三,封郑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年九月丁酉有罪,安置龙州。二十四年卒。

韩国公李善长

吴元年九月辛丑封宣国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第一,封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禄四千石,世袭。二十三年五月乙卯坐胡党死,爵除。

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四,封奉天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曹国公,禄三千石,世袭。十七年三月戊戌获谴,卒。追封岐阳王,谥武靖。

宋国公冯胜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五,封宋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二月丁卯赐死,爵除。

卫国公邓愈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六,封卫国公,禄三七石,世袭。十年十一月癸未卒,追封宁河王,谥武顺。

信国公汤和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第七,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中山侯,禄一千五百石。七年八月乙卯,加禄千石。十一年正月己卯进封信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八年八月戊辰卒。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颍国公傅友德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颍川侯,位次第二十八,勋禄同前。十七年四月辛卯进封颍国公,禄三千石,世袭。二十七年十一月乙丑赐死,爵除。

越国公胡大海

壬寅二月,金华死事。甲辰三月追封,谥武庄。

泗国公耿再成

壬寅二月,处州死事。初封高阳郡公,谥武壮。洪武十年四月改封。

蔡国公张德胜

龙江战殁。癸卯十月追封,谥忠毅。

梁国公赵德胜

南昌死事。癸卯十月追封,谥武桓。

济阳郡公丁普郎

鄱阳湖战殁。

河间郡公俞廷玉

甲辰十一月追封。

郧国公廖永安

乙巳十月以使吴不屈,遥封楚国公。丙午七月卒于吴。谥武闵。洪武十三年四月改封。

东海郡公茅成

丙午十一月伐吴战殁。

虢国公俞通海

廷玉子。吴元年四月卒于平江军。追封豫国公。洪武三年改封,谥忠烈。

济国公丁德兴

吴元年卒于平江军。洪武元年追封。

天水郡公严德

吴元年九月讨方国珍战殁。洪武二年六月追封。

姑孰郡公陶安

洪武元年追封。

乐浪公濮英

洪武二十年闰六月庚申战殁金山。追封金山侯,谥忠襄。二十一年七月进封公。

凉国公蓝玉

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午封永昌侯,禄袭同前。十七年四月壬午予世侯,加禄五百石。二十一年十二月壬戌进封公,加禄五百石。二十六年二月乙酉谋反,伏诛。

蕲国公康茂才

洪武三年八月己未卒于军。追封推诚翊运宣力怀远功臣蕲国公,谥武康。

康铎 洪武三年十一月封蕲春侯,位次第二十六,勋禄,加禄同杨璟。十五年七月丙子卒,赠蕲国公,谥忠愍。


走进科技前沿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参照明朝爵位制度,刘伯温的爵位位列公、侯之后,是级别最低得伯爵。

同时期受封的韩国公李善长则是六公爵之首(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且是里面唯一的文人。论智力、谋略和功劳,刘伯温并不比李善长差,为什么不能入围公爵之列?



我们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来分析,用四个字概括:又爱又怕。

刘伯温在谋略方面非常出众,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破太平,双方态势交恶,是刘伯温率先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图张士诚”的战略方针,紧接着鄱阳湖水战逆袭陈友谅。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刘伯温在军事上判断没有一次失误,稳坐明朝第一智囊的交椅。此后大明所有战事都有刘伯温参与,他提出的治国《时务十八策》更是给明朝建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刘伯温的助力,朱元璋的天下来的更容易。

按照正常思维,有这样的下属朱元璋应该很高兴,可除了高兴朱元璋心里更多的是畏惧。自己没有想到的事刘伯温能想到,自己想到的事刘伯温也能想到。面对一个比领导还聪明的下属,朱元璋怎么放的下心?更可怕的是刘伯温有点腹黑,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突然进攻安丰,红巾军得领袖韩林儿和刘福通被围困向朱元璋求救,刘伯温坚持让朱元璋撒手不管,虽然这个意见是最好的选择,可出于人道主义朱元璋还是选救人择。通过这件事刘伯温给朱元璋留下一个映像,这个人不太厚道。



刘伯温给朱元璋的提议只是性格使然,一会给大家解释。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有严重的乡土情节,他对自己的淮西老乡非常信任,毕竟一起扛过枪,一起趟过雷。刘伯温毕竟是个外人,而且是能力特别强的外人。况且刘伯温是元朝旧臣,一个地主阶级出生的读书人,怎么能和朱元璋这类型的泥腿子彻底尿到一个壶里?结合身份、地位、观念、能力四个重要的元素,朱元璋主观思想里就排斥刘伯温,那么分封的时候自然会有所偏袒,心存打压。按道理不给公爵,侯爵总可以吧?可是偏偏封的是伯爵,而且伯爵里待遇最低的一个,那么只能说明老朱是故意的。

下面我给大家解释李善长的爵位为啥在徐达之上?

徐达在明朝开国元勋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明朝的天下有一多半是他打下来的,朱元璋都说过徐达是他的:万里长城!论出身、能力、资历、影响力、军功,徐达完全和李善长有的一拼,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为啥朱元璋却把六公之首封给李善长?官方的解释是,李善长一直默默的处理政务,调度后勤井井有条,任劳任怨,劳苦功高。俗话说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李善长的作用很明显,保证了每一场战斗没有后顾之忧,这样解释李善长被封为六公之首,也能说的过去。


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朱元璋需要李善长平衡文武官员体系。李善长是六公爵里唯一的文人出生,论资排辈也算元老。现在国家大定,朱元璋首先考虑的问题是治国,而不是打仗。如果分封徐达为六公爵之首,武将系统会一家独大,会影响到朱元璋统治,那么李善长的存在成了平衡文武系统的关键筹码,用李善长而钳制众武将,我们读《明史》不难发现,徐达虽然贵为右丞相,但是很少有机会使用丞相权利,基本上都在外征战,他最主要的身份还是大将军。朝廷内基本上是李善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也是引发后来淮西、浙东党争的苗头。

说明下刘伯温给朱元璋的提议为啥是性格使然?因为刘伯温很耿直,聪明归聪明,做事方面缺乏政治头脑,直来直去。譬如:迁都事件、擅自诛杀李彬、论相位之谈等,他的想法是实现自己救国救民的抱负,却忽略了皇帝感受。最后再提一下刘伯温虽然为诚意伯,可官位却是御史中丞,谁都可以怼的言官头子,可见朱元璋的权术能力应用到随心所欲。


我不是易中天


为什么明朝开国六公爵没有刘伯温?



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他曾与朱元璋说了十八条要策,制订了统一的方略,这和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他为朱元璋开创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理应入选。


事实上,朱元璋的确想要封刘伯温为公爵,但刘伯温拒绝了,刘伯温毫无疑问是个智者,他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秉性。



朱元璋

朱元璋是贫苦百姓出生,一无所有,在登上皇位之后,难免会猜忌他的下属,毕竟“爬得越高,摔得越惨”。人拥有的越多,就越怕失去。“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则患失之;苟患失之,则无所不至矣。”这样的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福。这从后来开国六公爵的结局就可以看出了。(冯胜,李善长,常茂都是因朱元璋猜忌而亡)



刘善长

所以刘伯温没有接受朱元璋的高官厚禄,入选六公爵。

为什么徐达只排第二?

徐达

武将是用来打仗的,而开国后,大的战争基本没了,那武将的用处就比不上文官了。历朝历代开国功臣中文官一般比武将地位高一些,像唐朝的开国功臣中,长孙无忌排第一。朱元璋自然也是这么想的,而且朱元璋好猜忌,权力欲望大,开国后他想卸磨杀驴,收回武将的兵权,所以徐达的功劳再大也只能屈居第二。


Joshua射手男


明朝开国六公爵: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分封在一定基础上有朱元璋为了平衡淮西,浙东势力的原因,刘伯温不属于淮西集团,但是在建立明朝时,即担任御史中丞时严厉打击当时淮西一党,因此有可能是朱元璋为了平复淮西一党而未封刘伯温。

刘伯温也有被后世的人们所神话的原因,其实刘伯温在覆灭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所立下的功劳是相对李善长来说少的了。

李善长不仅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很早就跟随朱元璋征战沙场,保护朱元璋覆灭元朝提供了稳定的后方,所以李善长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

而徐达为什么排第二,主要原因可能是李善长贪恋权位,徐达则是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因此徐达得以善终,而李善长最终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

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

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

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妃蕊


刘伯温是军师,相传是诸葛亮转世身,深知飞的高跌的重的道理,为自己留了条后路。

作为一个马上皇帝的朱元璋更懂得什么阶段安排什么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说明朱元璋是文武兼备的精明皇帝。知人善用,知才善用,知时善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