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60後,沒工作沒收入,也沒有退休金,以後的生活咋過?

新大風歌


說起農村的60後,相信很多人有一肚子苦水要倒。確實,農村60後可以說是最苦的一代人,而且這一苦就是一輩子,年輕的時候趕上了進城打工潮,雖然同樣都是在城裡工作,城裡人都有固定的養老保險扥社會保障,而農民工只有每個月的固定工資,到後來又趕上了工廠改制,一大部分農民工被迫下崗轉業,有關係的轉業成功又找到了新的工作,而多數農民只能打打零工勉強過活,同樣沒有養老保險,而隨著歲數的增大,現在工作也不好找了,沒工作就沒有收入,年輕的時候又未上交養老保險,那現在退休金也沒有,對於這種農民工以後的生活咋過?

而且60後現在多是上有80歲的老人,下有二三十歲的孩子,還可能有三兩歲的孫子輩,相當於是三個家庭的壓力都壓在了60後這一代人的肩上,年輕的時候還能扛得住,可現在老了力不從心了,重體力活幹不了了,工資收入也是大打折扣,別說孝敬老人,照顧小孩了,以後自己的生活都不知道咋過。

現在的60後最小的也有50歲了,若是想通過補交社保是不划算的,因為社保的最低繳納年限為15年,50歲繳納15年已經是65歲了,到時再退休領取養老金可能就沒有那麼划算。而且現在很多地區對於社保補繳控制的都很嚴格,已經很大一部分地區不能進行補繳了,具體還應以當地的社保政策為主。而相比之下有一種更划算的養老保障那就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這項保險部分農民還是城裡人都可以參加,而且只要年齡未滿60週歲都可以參加,參加後年滿60週歲就可以領取相應數量的養老金,而且這個養老金的領取金額一部分是有政府發放的,這個是統一的,另一部分就是根據個人賬戶養老保險繳納的檔位進行發放的,當然是繳納得越高發放的也就越高。而且這對於60後算是目前“最理想”的一項養老保障了。還未年滿60歲的農民可以考慮一下。

再就是建議農村60後購買一項醫療保險,因為60後從年輕的時候開始吃苦身體可能沒有那麼好,時不時也會有些小毛病,而購買醫療保險之後,生病了尤其是需要住院手術的大病可以得到有效保障,這樣減輕農民因看病造成的經濟負擔。


農村老鳥


60後前半生過得辛苦,小學每天放學後要幫著掙工分,能掙一兩分工分也算力所能及。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十五六歲就要為父母分憂,幫忙帶家裡的弟弟妹妹,兄弟姊妹要是多了,能吃個飽或許都是奢望,甚至為供弟弟妹妹讀書而選擇自己。

一部分60後在年輕人時選擇了去當兵,在部隊很賣命地幹,然而表彰和表揚得的再多也沒甚用,農村戶口又沒文化的在三年後還是要復員回農村,這時責任田也下戶了,而為城鎮戶口的戰友則在復員後能進國企或單位。


一、年輕時務農

二十來歲結婚後與父母分家,這時老婆和剛出生的孩子不一定有責任田,一家三四口人就望著一份責任田所產的糧食生活,只有等到村裡有人亡故或女兒出嫁後才有機會調整責任田,而分到的也大多數是別家退出的偏遠且貧瘠之地。


那時不興打工,大家都在農村老老實實地種地。或許是傳統觀念影響,也或許是為了養兒防老,都要爭取生個兒子,有人為此東躲西藏地生,而也有人沒躲過去就遭了,得交罰款。

二、供孩子唸書

或許是運氣不好吧,子女從小學唸到大讀書都在交學費。為了供孩子唸書,就外出打工當上了農民工,孩子因此而成了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的留守兒童。

由於隔一代帶,缺少父母的嚴厲管束,有些孩子沒念幾年書就輟學了,早早地成了和父母一樣的農民工,當然也孩子順利地念完了大學。

三、孩子長大後

掙錢供完兒女完成學業,本以為可享清福了,卻又要為兒女的婚姻而發愁。上過高等教育的兒女,其工資甚至還比不過當農民工的自己,高房價讓低工資的兒女想成為房奴也不可得。

而兒女沒念多少書的,運氣好的已混出名堂來了,也有好些人則過得不盡如人意。

四、按揭買房

為了不讓孩子打光棍,想方設法地湊齊首付買了房,成為了房奴。為替兒女分擔,好多60後到了六十也可能會到處打工,沒技術的找個兩千左右工資的保安崗位也可能被嫌棄老了,或許去撿廢品不會嫌棄年齡吧。



五、和兒女一起生活

兒女成家後,為讓孩子入公立學校又把戶口遷進了城,這時一家人算是在城裡落了戶。當年城鎮戶口的那些戰友因進了旱澇保收的單位或國企,現在房子好幾套了,車子也是來著幾十萬的,而自己與它們比起來兩頭都沒了,即農村的福利享受不到了,在城裡又成了房奴。


現在的60後上有八九十的老父老母需贍養,而下也有二三十歲的兒女需扶持。所沒工作和退休金,可把當家的擔子交給兒女,歷練年輕人,而自己可做點工資少點的工作幫他們分擔一些。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60後的看法,如果覺得回答得比較客觀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農村60後,沒工作沒收入,也沒有退休金,以後的生活咋過?

農村60後,現在算起來也有五六十歲了,即將邁入退休養老的年齡。農村不同於城市,農村老人沒有退休金,即使到達退休年齡,也還是要繼續工作,用“身體不壞,工作不止”來形容,一點也不誇張。但是,如題目中所言,沒工作沒收入,確實生活困難,對於這個群體養老問題得分類看待。

一、有手有腳,身體無重大疾病,沒有正式工作,但還可以繼續種田並打點零工,維持生計

農村六七十歲的年齡,在打工上並不算大,八九十歲的依然在種田、打工的也不在少數。如果不是因為身體原因,基本上60後正處於工作的壯年,也是緩解債務壓力的階段。在四五十歲的時候,為了子女的讀書、結婚生子、修建/購買住房,花費了畢生的積蓄,欠下了外債。到了五六十歲,正是在做“減法”,不斷減輕債務,即使沒有債務也需要為老了之後,多準備一些存款。


所以,到達了這個年齡,並不能完全停下來。有一句話很現實,也很殘酷,如果你不工作,你吃什麼喝什麼?村裡的王大娘,82歲了,依然在村裡的玩具廠裡上班,幹勁還不比年輕人小,前幾天廠裡趕進度,和年輕人一起加班到十一點多,身體吃不消感冒了,第二天依然出現在廠裡。這樣的例子,如果你要讓我列舉,我能舉出很多,因為工作才是常態,不工作才是異常。『下圖是我的外婆,91歲高齡了,母親做玩具的時候,還會幫忙,一做就是一天』

二、身體有疾病,不能承擔重力勞動,依靠年輕時候的積蓄,或者國家低保,或者子女撫養

現在農村也有養老金,但是金額還是非常少的,雖然農村都有自己的土地,生活成本要少的多,每個月的開支有限。但是,最怕的就是生病,如果身體有疾病,無論是富裕還是貧窮,都將變成貧窮。貧窮不僅是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還不能承擔重力勞動,沒有收入來源。

我家的鄰居就是如此,一直以來,都算是村裡貧窮的家庭,因為家裡女主人常年有病,不能幹重活,有兩個兒子,生活重擔都在男人身上。這種生活壓力還是很大的。所以,只能將大兒子作為上門女婿,小兒子留在家裡。前兩年,男人出了車禍,雖然保住了命,但是一直不能幹重活,去年又查出癌症。女人前年又病情加重,去年不幸去世了。作為60後的男人,一方面自己老婆去世,自己生病,年輕時家庭壓力大也沒有積攢太多積蓄;另一方面小孩子也不算成熟,好玩,掙的工資還不夠小夫妻和孩子使用。所以,對於這樣的群體而言,生活就非常艱辛,能靠國家幫助或者子女幫助的還好,如果都沒有,只能勉強維持生存。

綜上所述,作為農村60後,雖然已經接近退休養老年齡,但是大多數還是處於工作狀態。如果這個年齡還沒有工作和收入,養老問題將堪憂,只能吃老本、國家幫扶、子女贍養,勉強維持生計。這樣的群體,大多數都是身染重病的,本身也較為困難。


指尖三農


你是60後,六十歲都還沒到,你住在農村,你左鄰右舍的老農民是怎麼過的?

農民,地裡田裡刨食,面朝黃土背朝天,靠天吃飯,從古到今,都一直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你又不是不明白。

你在農村老人身上是可以看到自己的將來的,今年的養老金漲了,我媽每月可以領到103元,我媽今年82歲。

種一畝多的水稻,一年夠吃了,種五分田的油菜,油就不用買了,青菜種在菜園裡,農村,單純就吃飯,真不是問題。

農村的老人,只要是能動的,都在種田種地,沒辦法,不做就沒得飯吃。

你說你快60,不知怎麼辦?如果你是健康的,你又是勤勞的,就算在農村,日子會過不下去?

種田是有季節性的,農閒時出外打點零工,一年也能存點錢的,我好多老鄉都在工地上做,一天的工價已經到了200----260了,當然,這麼熱的天,這錢賺的不容易,張張錢上都浸透了血汗。

種田發財是不容易的,粒粒皆辛苦也根本不能發家至富,糧食不值錢 ,而你又快老了,打工你又不想吃苦,那就不知說什麼了。

作為農民,是沒辦法跟城裡的退休工人比的,就算老農民曾經為國家作出過巨大貢獻,農民的養老金每天也只夠買瓶水,沒有辦法,同人不同命。

還是好好賺錢吧,趁現在還有點力氣,還有工可做,對了,在工地做事老人把做工稱做“活路” “活路”,很形象的詞,這麼辛苦的幹活,不就是在為自己的老年留條活路嗎?

說了這麼多,還是那句話,還是靠自己吧,兒女有兒女的難,國家有國家的難,老農民那麼多,哪能顧得到?不要指望誰,只有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


一柱一弦


那60年代的話,現在算起來大概差不多50~60歲。農村的話確實收入來源方式不是很多。而且跟城裡人相比的話。沒有社保,養老金這種保障。那給年輕人的壓力就會大很多。建議在農村還是種些果樹吧。現在水果在一線大城市還是挺暢銷。不愁銷路。我老家是贛州的。因此老家很多人都是種植臍橙。快到成熟的季節,水果販子就來包樹的,都還在樹上,直接被承包走。銷路不愁,只要管理好樹木,果實。這個對他們來說也有幾萬塊的收入。一棵樹好的話也有一兩百斤的產量。扇子的話,大概就是3~4塊錢一斤收了。這樣的話一棵樹也有400~500淨收入?這樣相比較起來的話,還是一個挺可觀的收入。

不大建議養殖。養殖的話風險有點大,疾病控制,還有這個市場價波動太大了。而且你要找銷路的話你還得辦各種證。這個比水果麻煩很多。

如果你覺得對你有幫助,麻煩請點個贊吧。





安徒先生


我就是60後,今年52歲了!68年的人。

說實話,像我們這代人,交過公糧,納過農業稅。市場改革開放後,才出去打工,雖然苦點累點,總比在家種地好。我們這代人多數都是在建築工地幹,剛開始出去的時候,每天才三四十塊錢,後來慢慢就越來越高了!到現在每天我們這做大工的就是300到350一天。也有兩百多的,如果是自己包活幹那就每天四五百五六百的都不在話下。這不是我在吹牛逼,事實就是如此。

雖然經過自己努力也掙點錢,可後來又為兒女著想就在家建房子花了!後來雖然又掙點錢,可娶兒媳婦也要在城裡給他們買房。沒辦法只能照做,為了娶兒媳婦竭盡全力去為此事操辦,為此還欠下了外債。

兒子婚事完成以後,自己還要為此而還債,又要出去打拼,可年齡大了!爬高爬低的手腳也不那麼好了!活也不如以前好找了!等慢慢把債還完自己還真的是到年齡了!在找活老闆嫌年齡大了,就不好好用了!沒辦法只能回老家種地為生了!以後就只能靠這種地養老了。


潘世衛


父親64年出生,標準的農村60後。一輩子幾乎沒有離開過犁耙,俗稱“泥腿子”。父親一輩子靠種地養活一家人,供我姐和我上大學。說實話,從我記事起到現在,爸媽兩個人依舊年年辛苦,年年忙碌,都在幹啥?種地!

點擊右上角紅色關注【一點三農】,三農趣事每日分享。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父親逐漸愛和我嘮叨一些陳年舊事,我也愛聽。分享一些片段給大家:

1、爺爺去世得早,父親又是家裡的老么,也沒有成家,自然也還沒有我。加上那個艱苦的年代,父親的生活可想而知。父親說,那時候上學前都要挑一擔柴火到鎮上賣完,然後一天的伙食才有著落。初中沒上完,父親就輟學了。

2、生我這個兒子不容易,到處東躲西藏,連家裡的房子都被人拆了。母親第一胎生了我大姐,接著又生了我二姐(那時候計劃生育太嚴了),爸媽只能到處東躲西藏,為了生我這個兒子,在大山裡足足躲了兩年,說到其中的艱辛老媽總是泣不成聲。

3、後來,我大姐考上的大學。那是10年前的事了,學費每年10000多。這對於靠種地為生的農民來說,簡直是一筆天文數字。可父親咬著牙說:“必須上!”那幾年爸媽兩個人承包了30多畝地,種煙種地,東拼西湊外加勒緊褲腰帶生活,勉強供得起。那時候我已經十幾歲了,印象深刻,我上中學每星期5塊錢有時候父親都拿不出來。

4、大姐上大學那會,父親總說等大女兒畢業了他就退休不幹活了。在後來,我也考上了大學,父親的計劃又落空了,繼續幹吧,又是4年。

5、如今,我大學畢業了,拿著只夠餬口的工資,上班下班。父親還在賣力地幹農活,父親說,你們年輕人現在壓力也大,我們做父母的能幫一點是一點,至少現在還能幹的動就不需要你們來養。

從小到大,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要肯賣力,就一定餓不著”,意思就是隻要吃苦耐勞,養活自己養活家人肯定沒問題。父親眼看就要奔6了,可還是忙碌在農事第一線。

總結:說實話,我父親這一輩的農村人,壓根就沒想過什麼退休金。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幹得動的時候不鬆懈,掙多少算多少;幹不動了,那就讓我們這些做子女地養著,父母養我們小,我們養他們老,天經地義!


我是一點三農,感謝閱讀,期待您的關注。


一點三農


農村養老一直以來是一個熱點話題,不僅僅因為農村地區貧困,農民養老困難,更重要的是大多數農民沒有收入以及退休金,養老生活舉步維艱。上個世紀60年代的農民大部分到了養老的年紀,這也是60歲以上農民面臨的不爭事實,尤其隨著年輕一代定居到城市,農村只留下老弱病殘,他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

我也是出生在農村,打我記事起,我們的那個村莊還有十幾戶人家居住,現如今只剩幾戶,賺有錢的都到縣裡買房子,剩下的幾戶有的是留守老人,有的是不願意離開自己的故土,我的爸爸媽媽也是因為捨不得離開家鄉,而選擇在農村生活。


從我懂事起,爸爸為了供我們兄妹三個上學,一天要幹好幾樣活(種田、養豬、木工、水泥工)來維持生活和我們三的學費,直到有一年爸爸在修公路時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砸到腳後筋,在醫院整整躺了好幾個月,出院後又在家休養了大半年,從那以後我們家的生活一下子面臨危機,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被迫輟學出遠門打工來供弟弟妹妹讀書。



農村60後可以說是最苦的一代人,而且這一苦就是一輩子,而且60後現在多是上有80歲的老人,下有二三十歲的孩子,還可能有三兩歲的孫子輩,相當於是三代家庭的壓力都壓在了60後這一代人的肩上,年輕的時候還能扛得住,可現在老了力不從心了,重體力活幹不了了,收入也大打折扣。



還有就是自己後代的婚姻,農村結婚難已經是公開的事情了,農民要想娶上一個老婆就需要買車買房,還要給女方很多彩禮,這些都需要錢,但是農民的收入只有種地,哪來這麼多錢,而這些60後的農民就更讓人心疼了,他們最大的心願就是可以抱抱自己的孫子,可是自己的孩子三十大幾了還沒有結婚,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早點結婚,他們也只能再硬撐著去地裡幹活,平常也是能省就省,不敢多花一分錢,自己的養老金也會好好的存起來,不敢亂用。




最後才是自己養老的問題,人老了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小病還好,要是大病自己可就成了拖累,一家人都要跟著受苦,雖然有醫保,保下來剩的錢也是一個問題,如果老人沒有積蓄,靠孩子也是不可能的,孩子有自己的家庭,也不能完完全全的顧自己,所以老人得靠自己種田、養豬來兌換點錢,以備不時之需。




總之,60後的農村老人,大多數家庭沒有多少積蓄或沒有積蓄,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境況,孩子結婚,沒有子女幫補的情況下,生活的壓力可想而知, 舉步維艱。


廚娘阿庭


唉六十後也就是現在五六十歲,只要你沒有大的病痛,你不好吃懶做養老不管怎樣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不向我們父輩沒有工打,沒有班上只種地,我們這代人國家政策了,大線掙不上掙小錢,靠兒女養老你等著吧,不是說兒女不孝他們也有他們的難,靠誰在都不如靠自己能掙錢的時儘量掙,我有一個遠房的哥,他老婆走的比較早,五十來歲的時候老婆就走了什麼原因死的我就不多了,那個時候完全可以掙錢,他就想的我有兩個兒子,在農村都說養兒就能養好老,嘿嘿兒子有兒子、家的難不是說兒女們不孝,在孝也的看他們有那心,就怕沒那個力,不管咋說誰有,都不比自己手裡👍能動的時儘量掙點,當然生體不永許沒辦法哈


用戶8531141353182


我的父母都是60年出生的,是典型的60後,受當年人多力量大思想影響,他們一輩的兄弟姐妹也是特別多的。爺爺和父親經常和我們說起以前的生活。

生不逢時

父母親出生時,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災害剛結束沒多久,那時候基本上上家家戶戶都吃不飽飯,窮的揭不開鍋,很多人家靠吃野菜為生。那時候沒有肉吃,沒有油葷,豬油是好東西,有時候乘著大人們不在家,小孩子們跑去偷偷吃豬油,豬油成為一種美味,在我們現在看來不可想象,豬肉一年也就過年能吃上一頓,記得父親回憶說,有一年過年家裡買了點肉,可以被鄰居家大黃狗給偷偷叼走了,父親跟兄弟四人整整哭了一天,在他們眼裡那可是一年的期盼啊。

可見,那時候生活是多麼的艱辛,能活下來就不錯了,可謂生不逢時啊。

文化不高

記得以前父親跟我說,在他們上學的那個年紀,當時流行讀書無用論,受到這種思想影響,父親讀完初中就回家給爺爺幹農活去了,一輩子跟讀書拜拜了。

一輩子勞碌命

小的時候就開始給家裡幹活,長大成家後,為了我們的生活開始東奔西走,供我們讀書,大學畢業後,又開始給我們買房子、娶媳婦,很多父母還背上房貸,一輩子勞碌的命。

以後的生活來源

第一,以前的積蓄,60後的父輩們辛勞一輩子,在給家庭付出太多以後,可能還有少量的結餘。

第二,繼續打零工,現在很多農村老年人幹到70歲還在繼續,60後已經快60歲了,還可以繼續打點臨工什麼的,掙點小錢。

第三,靠子女支援,作為兒女的我們,在他們年老時去贍養他們,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最後希望60後的父輩們,身體健康,安享晚年。

以上就是漫話三農的回答,如果您覺得還湊合,歡迎添加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