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說話太多,神必躁擾

說話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場合說適當的話語是一項技術。曾國藩說:“飲酒太多,則氣必昏油;說話太多,則神必躁擾。”說的是我們平時如果飲酒過量,心氣就會變得混沌散亂,不能集中精神;如果話說的太多了,精神就會變得煩躁不堪。

人們常說話語是有溫度的,一篇題為《說話的溫度》的文章闡述了我們應這樣說話:“急事,慢慢說;大事,清楚地說;小事,幽默地說;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無法完成的事,別亂說;傷害人的事,不能說;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說;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別人的事,小心地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人們只有把說話這門技術運用的恰到好處,才會賦予話語以溫度,讓對方在與你交談的過程中感受到人性的溫暖。

曾國藩:說話太多,神必躁擾

很多人喜歡將真話,且這種人也常常被標榜為正直的人,似乎大家都認為如果你不講真話就待人不真誠。有這樣一些人,他們的傾訴慾望非常強烈,常常藏不住心裡的事,不管是開心的還是傷心的事,他們總喜歡向別人傾訴,想跟別人分享自己的心情。雖然這種行為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不分地點場合,隨便地將真話告知他人,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講真話也要分清楚時間和地點。

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可與言之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這就是說,我們要分清什麼話是可以告訴別人的,什麼話是不能夠對別人說的。對那些值得信賴的人,你可以告訴他們真話,這樣你的真誠待人也會贏得他們的信賴和尊重。反之,你如果對這些人撒謊,你也許就會失去這些難得的朋友。當然,如果對方是不可以信賴的旁觀者,我們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巴,不要輕易地被套出話來。倘若被他們的三言兩語所迷惑,就很容易上當、中招,最後追悔莫及。

人們常以硬幣來比喻人與人心靈的距離,說人與人心的距離就像是硬幣的兩面,可以很近也可以很遠。硬幣的兩面永遠也不會出現重合,也就是說沒有人能夠完全地、真正地去理解和看透另一個人。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方淨土,那裡埋藏著許多自己的心事。它們只屬於自己,不為人所察覺。所以不要輕易地將這方淨土暴露於人前,否則你容易受到傷害,甚至是受到生命的威脅。

曾國藩:說話太多,神必躁擾

因此,我們在處理自己的心事的時候尤其要慎重。向別人傾吐自己心中的秘密,實際上就是向別人暴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當你的脆弱面暴露出來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欣賞,覺得那是你的真性情,但也有一些人會認為這是你的軟肋。他們會因此瞧不起你,甚至會拿你的缺點來要挾你。比如工作上的壓力和一些不如意,這些都算是比較機密的事情。一旦你將這些事告知他人,就很有可能被人抓住把柄,對你的事業造成威脅。更可悲的是,很多人在遭受打擊之時還沒有明白,這一切的惡果都來自自己一時的“大嘴巴”。

我們常常認為事物都是非此即彼,覺得除了真話就是假話,但事實有可能並不那麼簡單。平常生活中,當我們面對一種真假兩難的局面時,那就需要一種既不說真話也不說假話的第三種說話方式,也就是古人常常說的“中庸”。古代的一些飽學之士都奉行著“中庸之道”,這其實與傳統文化所提倡的忠君、孝仁禮儀有很大的關係。所謂敢於直諫的忠臣太少了。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自然就有人甘願做旁觀者,用一種中和的態度去說話、去處世,這其實也是一種變通。

曾國藩:說話太多,神必躁擾

雖然我們強調要“少說話,說真話”,但人們常說的“人生六論”中有一條就是“真話可以打折”。有些時候那些打折了的真話並不意味著軟弱或是膽小,相反可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在討論問題的時候表達一些有彈性的觀點,可能更容易達到預期的目標,同時也會減少生硬的真話可能帶來的爭吵或仇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