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一部索愛鬥爭史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一部索愛鬥爭史

1

有一天,吃飯的時候,寶多問我:“媽媽,人長大了之後,還需要愛嗎?”

你看現在的孩子,小小年紀就已經開始思索這麼深奧的話題。

我張張嘴,話還沒出口。寶多爸說話了:“長大了還要什麼,難道你都長成一米八的大個兒了,還向你媽媽要抱抱?那你不成了媽寶男了嗎?”

寶多聽的一臉茫然。

我趕緊說:“不是的,寶貝,人人都需要愛,不管是多大的人,就算老了,也是需要愛的。抱抱不合適了,拍拍肩膀總是可以的。”

他聽完我的話,表情明顯放鬆了一下,低下頭接著吃飯。

我相信,很多人都抱有與寶多爸類似的想法,認為小孩子需要的愛,就是小時候,簡單的肢體接觸,長大了,單純的物質給予。摟摟抱抱,甜言蜜語那些“矯情”的示愛,孩子大了,根本沒必要了。

包括我自己,潛意識裡也有點這種思想。每當寶多大一點,我都會想,我這些行為還合不合適?我是不是要做一些調整?

我還記得,寶多一歲半前,我這個老母親簡直是母愛氾濫,經常是一起玩著玩著就親親他的小臉蛋,沒事就摸摸他的小腦袋。

因為這些小動作,我曾經被自己親媽批評好幾次。中國人向來含蓄,講究喜怒不形於色,旁人眼裡,我這樣“肆無忌憚”,真是過分了。

我當時不以為然。但是,當寶多兩三歲之後,我還是潛意識裡開始疏離他。

他一定是感覺到了。有一次,我和他一起並排走路,兩人中間有二三十釐米的間距。他突然停下來,拿起我的手,放在了他自己的小腦袋上,然後,默默接著向前走。

我問他為什麼一定要我的手放在他頭上。他想了想,說:“那樣讓我覺得心裡很溫暖。”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一部索愛鬥爭史

2

我一直都很慶幸,他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內心。那些不善於表達自我的孩子,向父母索要愛的方式就不免有些驚人了。

高中時代,我有個校友讓我非常難忘,就是因為她驚世駭俗的行為。

初次對她有印象,是在學校的大門口,她一條腿裹著厚厚的石膏,拄著柺杖,揮著另一隻空閒的手,甜甜的跟母親告別:“媽媽,拜拜!”

這個行為,放在一群只會說“我走了,你回吧!”的十幾歲矜持少年中間,十分打眼。

“怎麼跟小學生似的?”我嘀咕了一句。

我同桌答非所問,說:“你不知道吧?她跟別人說,她的腿是故意摔斷的。”

“她說她爸媽偏心,只疼弟弟不疼她,她就想試試,看受傷了,她爸媽是不是就疼她了。”

我聞言,下巴都要掉下來了。但是又隱隱有些理解,我自己不也是因為生病了之後,能得到父母特別的關注,一邊身體難受一邊心裡幸福嗎?

爸爸媽媽到底愛不愛我?這個問題就是孩子一直想求證的。

因為孩子索要愛的行為簡直是花樣百出,父母總覺得負累。他們最常用的口頭語是:“我以為怎麼了呢!”、“至於這樣嗎?”、“你怎麼這麼……”似乎覺得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就能省去一切的麻煩。

網上有一段視頻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有個孕婦待產,她宮縮的比較厲害,一直在喊痛,抓欄杆撕床單,她說是特委屈的痛。

她的媽媽全程一直很冷漠,坐在離孕婦有一段距離的地方,一直很淡定的低頭玩手機。當女兒要求別玩手機了,讓她過來。

媽媽放下手機走過來,卻不是安慰女兒來的,反而說:“我能怎麼辦,跟你一塊嚷嚷嗎?”後來媽媽在接受採訪時也表示自己女兒不太堅強,說女人生孩子不都這樣嘛。

我敢說,這要是換成婆婆或者是老公,一定能被噴成渣。

女兒一直說疼,不過是想向母親要點關愛,她的真實意圖是——沒人可以替代我身體的疼痛,但我想要此刻心裡的愛意融融。

很多人認為媽媽沒錯,是因為他們篤定,媽媽是愛女兒的。

但我認為媽媽錯了,是因為,她心裡有愛意,但她沒有表達給女兒。愛是要表達的,有愛意流動,才有心靈撫慰。

每個孩子的成長過程都是一部索愛鬥爭史

3

我總是向寶多強調,我非常愛他,他在我心中是最特別的。就算這樣,他也有不確定的時候。

有一次,我說他最可愛。他問:“假如,有個小朋友比我還可愛呢?”

“在我心裡,沒有小朋友會比你可愛。”

“我是說,假如,那個小朋友真的比我可愛呢?”

“那他就是他自己媽媽心中最可愛的小孩,在我心裡,你是最可愛的,誰也比不上!”

他於是終於確定,抿著嘴微笑,眸子裡閃著光。

所以,當他遇到有人說“你媽媽不要你了”,根本不用我幫他懟回去,他自己就會平靜又篤定的說:“我媽媽才不會。”

願我們的孩子,無論年齡多大,都有這樣一份篤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