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上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的本義是什麼,為什麼叫“芻狗”?

子夏故壇


道德經是權謀學還是大道之學?


關於“道”

從對問題只能的這句名言就可以得到答案。答案是,你往哪個角度分析,就會得到那個角度的答案!至於是不是老子的本意呢?天知道!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不管是歪魔邪道還是正道,都是“道”的一部分,所以萬物無時無刻都不離道。就是因為如此,道德經是一部大道的書,所以你讀道德經,既可以讀出正道,也可以讀出邪道!可以讀出修行的法門,也可以讀出權謀詭計!


道德經中有爭議的這句話

道德經中,“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最能體現道德經是道書還是權謀之術的方面了!

現在來看,


“芻狗”是指草做的狗,祭祀用的狗,用完就扔掉!老子是有一點調皮,他是正話反說。意思是你看天地是不是不仁愛?聖人是不是不仁愛?天地讓萬物按照規律自生自滅。聖人也是,都不怎麼管老百姓!


權謀家的解讀是,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看,只為達到自己的目的。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


實際從道的層面,就是兩個字“無為”,天地萬物自然而然運行得很好!是說天地和聖人的仁愛的做法。

但是你看現在,人類智力科技越來越發達。現在地球上的原子彈,核武器,生化武器都可以把人類毀滅幾千次了!


總結

從道德經中,既可以體驗出道,也可以體驗出術。

傳統文化有很多爭議,你可以頭條搜索我的賬號“思維能量學”,看我置頂文章中解讀的一部非常厲害的作品《天道》,對性格思維,文化命運的關係有一些解讀。


這部作品看過的人不多,但能看懂的人,都不一般!甚至每個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思維能量學


含義有三層:

01

芻,本義是草;芻狗,是指用草紮成的狗,春秋戰國時一般用作祭祀之物,使用後會焚燒掉。

02

老子認為,萬物對於天地來說,如同芻狗一般;百姓在聖人眼中,也如同芻狗一般。

一般的解釋,認為天地沒有偏私,對於萬物沒有偏愛,萬物自生自滅,完全按照道的法則運行;

聖人也沒有偏私,任憑百姓自然的生活,而不加干預。

這是一種主流的解釋,它強調了道的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時從統治者到普通百姓,都競逐私利,黨同伐異,社會失序,老子這麼說正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抨擊。

03

但是,這還不是全部。因為老子要表明這一點,論證天地不仁,聖人不仁,沒必要借用芻狗,草木、沙石等等,都可以用,而且這些東西更通俗,更容易被接受。

所以,老子用芻狗,還有更深層含義。

芻狗,雖然是用草紮成的,但並不是無用之物,在祭祀時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而祭祀在當時非常重要,是很嚴肅的事情。

國之大事唯祀與戎。

在祭祀中,芻狗有著獨特的地位,即使被焚燒了,也是祭祀的一部分,有著獨特意義。所以,芻狗,不是無用之物。

那麼,天地不仁,把萬物作為芻狗,聖人把百姓作為芻狗,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老子在《道德經》中已經回答了,第五十一章講“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這正是天地對萬物,聖人對百姓的態度,就像人們對芻狗一樣,無論是用草紮成芻狗,還是焚燒它,都是在成就它,幫助它完成自己的使命。

所以,天地、聖人,都是在促成事物的發展,而不是限制他們,即使對芻狗也不例外。


孟章先生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要深刻理解這句聖人之言,有必要先深刻理解“芻”的本義和“芻狗”的意義。



“芻”的甲骨文字形是草和手的組合,象草在手指間。《說文》釋曰:“芻,刈草也。象包束草之形。”傳統上把“芻”簡單地釋為草或拔草,實際並未真正領悟到“芻”字的深義。事實上,草在手指間是說草還未長高,不能遮覆手指,會意指青草,即幼嫩的小草,引申而泛指幼嫩的、未成熟的東西。如芻議(言),即指淺陋而不成熟的言論。



“芻”作為一個字根,在漢字造字中有廣泛應用。凡帶有“芻”的漢字,都有幼小、柔軟和未成熟的含義。如芻+隹=雛,隹是短尾鳥的總稱,雛就是指幼小未成熟的鳥類。如芻+糹=縐,縐就是指柔軟而容易團皺的絲織品。如芻+阜=鄒,阜指土堆,鄒就有土地狹小的意思。《釋名》:“鄒,狹小之言也。”再如芻+心=急,急是一種思慮未成熟,不知該怎麼辦的一種心情。如果考慮好不,胸有成竹,那一定是從容自如,又怎麼會急呢?



“芻狗”是“芻靈”的一種。所謂“芻靈”,就是指用柔草扎束而成的人或動物,為古人送葬之物,類似於今天的紙紮。《禮記·檀弓下》:“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鄭玄 注之曰:“芻靈,束茅為人馬,謂之靈者,神之類。” 孫希旦 集解:“塗車芻靈,皆送葬之物也。”這裡需要強調的是,用於扎束“芻靈”的材料,必須是柔嫩的青草,而不能用枯敗的衰草。受道家思想的影響,古人認為幼嫩的東西才更接近於自然的狀態,接近於自然狀態,故幾於道,幾於道才能通神,能通神故謂之靈。老子論道常提到嬰兒,就是這個道理。人之初最接近於先天的自然狀態,這種狀態由於還沒有受後天世俗風塵的薰染,是純淨無邪的,故古人迷信嬰兒的心靈和神靈是相通的,嬰兒純淨的眼睛可以看到超自然的東西。是故古人祭祀祖宗,常以受祭者的孫子為“屍”,以溝通鬼神,與逝者對話。用柔嫩的青草紮成的人與動物的形象具有溝通神靈的靈性,故謂之“芻靈”。送葬時,“芻靈”可以引導並護送死者去該去的地方,所以很神聖。送葬完畢,“芻靈”也就完成了使命,變得無用了,於是被堆棄於一邊,最後一把火燒成灰燼,伴一縷青煙隨死者而去了。



狗是人類的朋友,為主人看家護院,隨主人圍田打獵,很受人類青睞,所以人死後,兒孫們都要用“芻狗”來為逝者送葬,希望“芻狗”在陰間繼續為主人服務。“芻狗”從制到棄再到灰燼,象徵事物從生到滅的一個自然的過程。《道德經》上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就是萬物與百姓都有其從生到死的自然演變過程,天地不干預、偏私萬物的自然演變,任由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不干預、偏私百姓的自然生活,任由人類社會自然發展。




子夏故壇


芻,chú,一隻手正在拔(用來飼養牲畜的)草,割草、拔草;也指餵養牲畜的草。象形兼會意。甲骨文字形,從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

芻狗,就是用喂牲畜的草編織成狗的形狀。

相對於其他祭品,草狗是沒有什麼價值,用完付之一炬或丟棄。

那麼這句話“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是不是:聖人不仁義,對待老百姓像草狗一樣?

把老百姓當做草狗是沒錯,關鍵是“聖人不仁”,並不是我們平時理解的意思。

這話出自《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我們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無為”,他的宇宙觀中最本源的是什麼?“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說世間萬物都是遵從“道”來自生自滅,不用“有為”來橫加干涉。你的“有為”只會違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並沒有好壞善惡忠奸,只有遵“道”無為和逆“道”有為。

那麼在老子的思想裡,人和芻狗有沒有區別?並沒有。天和地又有什麼區別,也沒有,不過都是遵循自然之道運轉的機器而已,自然也不會有任何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萬物,並不自以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情,生萬物而平等視之,任你自生自滅。“聖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聖人管理百姓,也沒有偏頗輕重,一視同仁,任百姓休養生息。

所以,作芻狗沒什麼問題,只要聖人不折騰,天下就安生。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喜歡請點關注,謝謝。

梧桐樹邊羽


“芻狗”的解釋很簡單,“芻”的本意是割草,也指用來為牲畜的草,引申一下,“芻狗”的意思就是用草紮成的狗。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對祭品非常在意,一開始,人們祭祀的物品是“三牲”,也就是豬牛羊。但是普通人連飯都吃不起,怎麼可能用豬牛羊來祭祀呢,於是大家就用狗來代替。再往後,乾脆真狗也不用了,就把草紮成狗的樣子,用來作為祭祀之物。

芻狗做好後,還沒有用於祭祀之前,是非常神聖的存在,大家絕不會輕易褻瀆,連碰有不敢碰,等到祭祀完了,芻狗也沒用了,扔在一旁看都不看一眼,可謂生得輝煌,死得悲涼。

如果你還不明白是什麼意思,那就想象一下花圈的作用。

結芻為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

原文

但是,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解,看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時候,就很容易望文生義,理解成聖人沒有仁義之心,把百姓當做狗。甚至認為,孔子提倡仁,老子卻說不仁,這兩位同志是不是死對頭?

這就違背了老子的思想。所以這句話到底該怎麼理解呢,我們先看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老子·第五章》

橐龠就是風箱的意思,風箱中間是空的,所以是“虛”,人們拉動風箱,只要不停止,它就會發出越來越多的風,所以叫“不屈(jué)”,就是不停止的意思。

這句話翻譯過來是:天地和聖人都一樣,他們是無私的,對待世間萬物,都跟對待芻狗一樣,沒有絲毫偏袒。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個風箱,內部是空虛的,但只要你一動就會生出能量,話說得太多,聽得太多,到最後都會歸於窮盡,還不如守住自己的內心,保持平靜。

不仁

這段話的難點在於“不仁”二字。

聖人所講的“仁”,都知道是仁愛、仁義的意思,那麼不仁呢?就是站在仁愛的對立面,就是惡毒嗎?不是的,成年人的思想,不能非黑即白,黑白之間還有一片灰色呢。

仁愛與惡毒之間的灰色地帶,就是既不仁愛,又不惡毒,這就是老子所說的“不仁”。

咱們普通人,在說到天地、說到聖人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進行道德綁架,覺得他們天生就應該對世間萬物有一種博愛,讓人如沐春風。這是不對的,天地和聖人又不是你媽。

所以這段話中所謂的天地和聖人不仁,是指他們不會干預制約百姓,而是讓其順應自然規律,自己發展,自力更生。

無為

我們如果能在前面的解釋中達成一致,就請繼續往下看。

在初中歷史課本中,告訴我們,老子主張的是“無為而治”。這個“無為”,就是“不仁”。

在普通人的理解中,說起無為而治,好像就啥也不用做了。好像很輕鬆的樣子,漢朝文景二帝,可能是世界上最舒服的君王。

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無為而治,是針對百姓而言,就像聖人不仁,也是針對百姓而言,無為就是說,對於老百姓,他們要種田織布,你就讓他們去種田織布,不要妄加干預,如果你非要讓人去砍柴捕魚,這就不對了。

所以你明白了吧?無為,不是啥也不做,而是不瞎比做。

就好比一些父母,明明孩子喜歡學鋼琴,非逼著去學奧數,這樣效果不但不好,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到了青春期,媽的乾脆起義了。



也可自話


這個問題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定論,怎麼理解的都有。個人試著解釋一下,拋磚引玉吧。

理解這兩句話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老子的主張,二是芻狗到底是什麼意思。先理解第一點就容易理解第二點,合在一起就會靠譜一些。

老子是主張無為而治的,主張道法自然,人和萬物一樣也沒什麼了不起,也要道法自然,就是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連天都要法道,何況人乎?所以老子主張不要人為的去搞什麼仁義禮智信。為什麼呢,因為那會把人搞複雜把社會搞複雜,也不符合自然之道。因為你搞出來仁義禮智信,虛偽奸詐也就隨之產生了,不信你看非洲大草原上的萬千草木動物,沒人給他們定規則,他們該生該死都各得其所,一樣生機盎然。反而是人類社會越來越複雜,正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到最後怎麼辦呢?今天的社會發展和世界形勢好像也證明了老子的觀點有道理。

由於老子是在天地之道的層面上,孔子是在人的層面上,這中間差距很大,即使後來儒家也講究天人合一,但儒家是由人而天,老子是由天而人,甚至都沒有把人單列出來考慮,所以老子看不起儒家那套學說,認為沒用還製造了很多問題和一大堆麻煩,這也是孔子拜見老子回來後很長時間不說話的原因。

芻狗,是由柔軟的嫩草編成的狗,是擺在祭司臺上做祭品的,祭司完了就沒人管了。

不仁二字在這個語境中是沒有,沒必要,用不著的意思。

這兩句話中的聖人在老子的口中是指通天地之道的人。

由此來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大概意思就是:天地用不著或沒有什麼仁不仁愛,萬物都順其自然,真正的聖人也不講究什麼仁不仁愛,只是讓百姓隨其本性自生自滅。

個人理解,班門弄斧,歡迎指教!


15326276583知行合一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聯起來說,就成了譬喻關係。首先,老子以相反觀點提出,也就是以“不仁“,提出。那麼,還有一個"仁“的觀點。相反之,也就是"仁"。仁是一個放大關係,具各種表現形式,很難說完全,故,老子以"不仁"用"萬物"與"百姓“為依據辨析。單從"芻"字講,為草,這是字的本釋,如果我們用“草"本字講就無意義,況且草與狗合成詞,那麼"草狗"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草狗"能表達出意義嗎?又,有人說,草狗是古代扎的草靶狗,用來祭祀的,歷史上只有用牲畜祭祀的,不僅沒有草靶狗祭祀,用狗祭祀也沒有,用的是豬,牛,羊,活宰祭祀,也沒有形成草靶的。應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解為“天地不仁,把萬物不當物"才正確。“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應解為“聖人不仁,把百姓不當人"才正確,才說得通,才合情理。因此,"芻狗"一詞,不能用“草狗"和"草靶狗“理解並解釋。


古今336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意解: 自然造就了萬物的自由相互並列存在,不專一克意的約束!聖人(卓越丶優勝的人群統治者)對待百姓也應是一視同仁,不能剋意的喜歡、厭惡某一部群! 本意即天公地道,強調自然生物圈因公平而共存,人類族群的管理分配也應公正、公平、自由!






王宏衛5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仁=愛,不仁≠不愛,不仁=不能施私愛。

芻狗=草扎的狗=普通的動物=不看作特別高貴的動物=不搞特殊化=人人平等

天地不仁=天地不能施私愛=天下為公=天下大同

因此,老子的本意是:天地不能對萬物施私愛,要一視同仁,要天下為公,大公無私。

聖人也得這樣,對待百姓,也要人人平等,象對待最普通的草狗一樣,要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不要搞特殊化!不搞貴族階層!


老許生活之體驗


芻狗,祭祀用的一種祭品,用完則付之一炬。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簡單理解即聖人無二心,純一直心,即無心時,以百姓喻人身,任其自生自滅都不隨著。

實則是忘我,若認物為己則心為境所役,情被物所牽。

如莊生曉夢迷蝴蝶,我是蝴蝶,還是蝴蝶是我?若我是蝴蝶,則我已是夢裡物,蝴蝶是我,則情被他所牽,從此本末倒置,如楞嚴經棄之大海,惟只認一小浮漚為自,心中生心,而不認得造夢者是誰!

夢境裡皆是物,作不得真,萬物是為百姓,任其自生自滅而都不隨著,如同祭品,供天地之享用。如陰符經言:天地,萬物之盜也,如人之享食也!

如經言,一物從來有一身,一身還有一乾坤。

如道德經上言,天地依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簡單理解就是忘我,不被物之所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