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他們身上,有軍人的剛強堅毅,有北京海淀法院人的永不言棄,他們用自己過硬的本領素質、忠實的責任擔當、濃厚的家國情懷,助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閱兵盛典,為祖國獻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閱兵結束,他們凱旋歸來。

他們是薛博文、劉聖榆,分別擔任領導指揮方隊和院校科研方隊的教練員。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1 逐夢起航

2013年,對薛博文和劉聖榆來說,是可以載入他們“生命史冊”的一年。這一年,他們褪去稚氣,告別叛逆,迎來了十八歲成人禮;這一年,他們背起行囊,離開家鄉,開始了一段新的旅途。兩個從小就崇拜軍人立志要當兵的年輕人,因“同一個夢想”,走進了“同一個世界”——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

說起三軍儀仗隊,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帥!第二反應:天安門升國旗的!曾經“不明真相”的劉聖榆也是這麼想的,在聽說儀仗隊訓練“兩年流汗近1噸,一年軍靴壞7雙”時,心裡甚至有那麼一點期待:能在天安門前踢上腿,這都不算什麼!“後來才知道,執行天安門升旗任務的,是武警天安門國旗護衛隊,不是儀仗隊。”劉聖榆笑著說到。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儘管做足了要吃苦的心理準備,但真正入伍開始訓練時,兩人還是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我以為,我們的訓練會和電影電視劇一樣,長跑拉練、打靶射擊,但實際上,我們主要訓練的就兩項,站和走,軍姿一站就好幾個小時,踢正步踢到雙腿麻木懷疑人生。”薛博文說。

那是一段揮汗如雨、激情燃燒的歲月,很多戰士訓練不久就出現了不適反應,膝蓋受損雙腿不能彎曲,腳脖子腫到和小腿一樣粗,比起來這些,腳底起泡都排不上號。“但身邊的戰友沒有任何一個因為身體上的不適放棄,我們一起咬牙扛了過來。”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這是他們夢開始的地方。在這裡,他們逐漸適應了高強度的訓練,習慣了“冬不加棉夏不穿單”、一年四季不換裝的日子,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三軍儀仗隊戰士。

2 踏浪而行

2015年9月3日,劉聖榆實現了他的第一個願望:在天安門前接受主席和人民的檢閱;之後,他又參加了俄羅斯紅場閱兵。

2017年,劉聖榆參加了朱日和閱兵。這一次,他有了更為光榮神聖的任務——升旗。沙場點兵,萬眾矚目,為了保證國旗在任何天氣條件下都能正常升起,劉聖榆開始了艱苦的“展旗”訓練。為了讓“展旗”的動作灑脫有力,他每天都要拿啞鈴練展臂,到後來手臂腫脹,吃飯時拿不起筷子,連止疼藥都失去了作用。

“其實在手抬不起來不能正常訓練時,想過放棄,我一個人躲在帳篷後面的小山丘上想了很久,鼓起勇氣去和領導彙報,得到的回覆是:不到萬不得已堅決不換人。退路被堵死,只能咬牙往前衝。為了適應風向變化,我還練了左手展旗,到後來兩隻胳膊都抬不起來了。不過,看到五星國旗在我手中高高飄起那一刻,所有的苦和累都值得了。”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在劉聖榆為夢想拼命訓練時,薛博文正忙著執行各種重大任務,APEC峰會,博鰲論壇,都有他的身影。2016年,薛博文來到了教導隊,過上了他曾經想象中的軍旅生活。由於訓練內容相差甚遠,需要重新適應,已經當兵三年的薛博文第一次中暑了。

“和各個軍種的戰士在一起,我的短板非常明顯,體能不行,跑不快。”為了彌補不足,他堅持穿30斤的沙袋背心長跑,每天5-7公里,風雨無阻。終於在最後的一次考核中跑了第三名,這是他個人的最好成績,也是所有儀仗隊戰士的最好成績。

2018年1月1日,兩個小夥子終於如願以償,成了“天安門前升國旗的”。從這一天起,武警天安門國旗護衛隊成為歷史,解放軍儀仗隊嶄新亮相。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那天,我們不到凌晨四點就開始準備了,一月的北京,天寒地凍,路面容易打滑,為了保證任務順利完成,我們下足了力氣,做足了功課,但看到天安門廣場上的數以萬計的群眾時,還是感到了壓力。”壓力就是動力,他們和戰友一起,踏著整齊的步伐,走上金水橋,穿過長安街,升起了2018年的第一面五星紅旗。

3 再上征程

也是2018年,已經服役5年的薛博文和劉聖榆,決定退役。來到北京市海淀法院,軍裝換警服,身份轉變,但初心不改。極強適應能力的兩人,迅速熟悉了新的環境,投入了新的工作。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然而一個意外來電,讓他們心中波瀾再起——原部隊通知他們參加今年的國慶閱兵任務,擔任方隊教練員,3月份中旬報到。

“接到通知的時候,感覺全身的血液瞬間沸騰,沒想到在退役之後,我們還能有機會執行閱兵任務,用這樣的方式,為祖國母親慶生,想想就激動。”兩人第一時間向院領導彙報,並得到了大力支持。帶著“全村人的希望”,薛博文和劉聖榆再次踏上了征程。這一次,等待他們的是全新的考驗。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看到領導指揮方隊這個名字的時候,曾想過我要訓練的是領導,但萬萬沒想到,分給我的是將軍排面,清一色的將軍,最大的59歲,最小的54歲。那一刻,我內心是崩潰的——我一個小兵,該怎麼訓一排將軍?”令薛博文沒想到的是,領導們沒架子、不說苦,還時不時主動要求加練,他居然很快就適應了。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苦練加巧練,是薛博文的訓練方法,“訓練時,我找了戰友,幫忙計算擺頭角度,自己反覆練習體會,最後找到了用鼻尖瞬間定位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院校科研方隊,傳說中的“學霸方隊”,顧名思義,這個方隊的隊員來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特長是“搞學術”,至於站軍姿走方陣,那是從來沒有過的。怎麼樣讓這支基本功基本為零的隊伍在短時間內走出專業水準,成為擺在劉聖榆面前的難題。“我總結自己訓練時的經驗,再根據他們的個人情況,制定不同的訓練方法和階段性目標。大家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堅持,最後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看著自己的方隊闊步走過天安門時,平日裡流血不流淚的兩人第一次紅了眼眶,他們說,這比自己親自上陣還激動、還振奮。

《我和我的祖國》“護航”故事裡的“展旗手”,原來是他

“這7個月,忐忑不安過,彷徨鬱悶過,但每每想到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身後,有支持我們的領導、鼓勵我們的同事,關心我們的家人,就有了堅持的動力。我們把海法精神帶到了閱兵場,也會把閱兵精神帶回海淀法院,帶到我們的工作中。未來,我們準備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