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遠值得去的旅遊景點

紅村石油會戰舊址 紅村石油會戰舊址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威遠值得去的旅遊景點

紅村石油會戰舊址

民國初年,威遠新場一帶的“地火”現象引起地質專家的極大興趣,開始在曹家壩、新場、卡房店一帶勘探。

1940年,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派隊到曹家壩火井坡鑽探,這是首次使用現代技術在威遠縣境內為找“地火”開鑽的第一口井(威1井)。在二疊系陽新統地層中發現微量天然氣和滷水。建國後,國家加快了找油找氣的步伐。1956年,在威1井南偏東18.56米處鑽威基井。後不斷勘察深鑽,發現有氣藏和油氣結構。

1964年, 四川石油管理局派地質隊到威遠復鑽威基井,出現漏氣、井噴,這是四川盆地首次在震旦係獲得工業氣流,也是國內首次在最古老的地質結構層發現氣藏。後又在二疊系陽新統發現新的氣藏。這顯示出威遠和四川盆地有良好的天然氣開發前景,引起了國家石油部的高度重視,遂派四川石油管理局陳李中帶領相關人員到威遠籌備 “石油會戰”。同年,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提出了“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1965年6月,四川“石油會戰”領導小組成立,會戰指揮部暨四川石油局機關5天之內從成都遷到威遠新場紅村辦公。當時到威遠參加石油會戰的鑽井隊、作業隊、高等院校師生、解放-業幹部和威遠民工達5000餘人。

威遠氣田的發現,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極大關注。1965年11月到1966年4月的半年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彭真、李富春、薄一波、賀龍、彭德懷等先後到紅村視察。

紅村石油會戰在眾多領導的重視和關心支持下取得了突破成果。探明天然氣儲量達400億立方米,屬底水襯托的裂縫性氣藏。原始氣水界面海拔-2423米,含氣面積219平方千米,氣藏厚度240米,屬當時全國最大的單一氣田。累積完成鑽井144口,1976年產氣量達11.57億立方米,最高日產高達373萬立方米,當時屬於全國產量最高的單一氣田。鋪設了威遠——成都,威遠——青白江,威遠——樂山、五通橋,威遠——瀘州的大管徑地下輸氣管線4條,總長534.62公里,將威遠氣田淨化後的優質天然氣通過川南、川東、川西的輸氣網絡送往國防、民用單位,為四川的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立下赫赫戰功。

威遠老君山 威遠老君山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威遠值得去的旅遊景點

威遠老君山

老君山位於鎮西鎮境內,由大、小老君山、寨子巖、河口水庫等組成,距縣城22公里,以其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沉澱和奇麗險峻的自然風光而聞名。

大老君山自隋威遠建縣以來就是威遠與榮縣的界山,為西周時周武王封周榮公之地,又名榮德山。相傳太上老君曾在此煉丹,唐末五代道士陳摶(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曾在此修真,故又名希夷山。老君山從唐宋以來就已成為道家的-之地和風景名勝之地,清乾隆《威遠縣誌》稱為“老君丹灶”,是威遠八景之一。老君山海拔800多米,雄奇瑰麗,方若削壁,高矗雲表,有華山之險。從山腳到山頂,只有一條狹窄陡峭的曲折小道,攀登時須手腳並用方可。山西南面崖壁上刻有四則題詩、四龕唐宋造像、三通摩崖碑和三則題字。摩崖造像中保存完好又富有代表性的是太上老君及侍者力士造像。其中佛道合龕造像在四川極為罕見。題詩以清末翰林、榮縣詩人趙熙的一首最為精彩:“一念前生墮世間,飄然人外御風還。秋來化鶴三千歲,獨立榮州第一山。”三則題字分別為“煙霞”、“雲梯”、“丹巖”。在山的西南面,有一古洞,相傳是太上老君煉丹時居住之地,人稱“神仙洞”。大老君南面為呂仙崖,上有四龕唐代摩崖造像,山上尚保存古寨集生寨城牆遺址。

寨子巖山寨位於去老君山途中的菸廠河壩,為清咸豐年間建造,現保存寨牆一段、石室一間,有月亮門、楊家大院遺址及“天寶亭”、“玩花臺”、“臥鵂橋”等10餘處石刻題字,其中半山腰處一兩米見方的“鵂”字為威遠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刻字。寨下河中有一蘑菇狀巨石,兀立於一方硬石之上,似搖搖欲墜,又穩若磐石,人稱“牛心石”。

小老君山在大老君東側約6公里處,尖聳秀拔,山頂面積不過50平方米,整個山形似雄鷹展翅欲飛。山下即是河口水庫,湖水清澈,碧波盪漾。水庫源頭有一碗口粗大的泉水,從石縫中湧出,這就是有名的“龍洞泉水”。景區附近還有字庫塔、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碧佛洞等景點。鎮西的醬蘿蔔、花生糖為久負盛名的地方特產。

佛爾巖摩崖造像 佛爾巖摩崖造像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威遠值得去的旅遊景點

佛爾巖摩崖造像

佛爾巖大佛位於威遠東聯鎮境內彌陀寺內,為晚唐摩崖造像,是四川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佛像高11.82米,連基座通高13.42米,倚北面南站立於蓮臺之上,身披袈裟,袒胸裸肘,右手長垂,左手託蓮花於前胸,面容方正豐碩,兩耳垂肩,慈眉善目,莊嚴古樸。

據說佛爾巖大佛、榮縣大佛、樂山大佛在同一海拔高度上,這究竟是一種巧合,還是佛教徒的有意為之,便無定論了。雖然樂山大佛、榮縣大佛更高大,但它們都是坐佛。佛爾巖大佛是立佛,系省內最大的接引佛——阿彌陀佛。《無量壽經》稱阿彌陀佛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按佛教的說法,它代表無量的光明、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功德。大佛背靠岩石,左右兩邊的山脈像扶手,整個連起來活像一把椅子,對面有暗山像書桌,預示著這裡的文化將會非常興盛。

儘管歷經千年的風雨侵蝕,大佛依然保存完好,有道不完的美:眼神之美——無論你從哪個角度去看,大佛好像都慈祥地看著你,讓你的心變得寧靜、安詳;——服飾之美:佛像身披改良後的印度袈裟,形似披風,寥寥幾筆,便勾勒出服飾的飄逸與美麗;——雕刻之美:佛像雕刻精美,處處給人以圓潤細膩、豐潤飽滿的感覺。佛像沒有雕刻脖子,但看起來卻非常自然,其高大的身軀使人聯想到唐朝的富足與強大,也表達了晚-對大唐帝國復興的期盼。相傳它是根據“畫聖”吳道子的設計而雕刻成的。唐朝晚期發生“安史之亂”,為躲避戰亂,晚年的吳道子來到內江,留下這件傳世之作。

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

威遠值得去的旅遊景點

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

威遠縣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始建於1990年,是集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文物歷史展示和保護管理、圖書館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主要展示著名烈士羅世文事蹟和實物、縣域歷史文化、廉政文化等內容。館內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其中展陳面積1100平方米。現常設展覽7個,分別是羅世文烈士生平事蹟展、威遠縣革命烈士事蹟展、廉潔人物事蹟展、威遠古代石刻碑林展、清官廉吏展、威遠縣人防(民防)教育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等。羅世文烈士史料陳列館現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威遠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建設基地、紅色旅遊基地、威遠縣國防教育基地、內江市廉潔教育示範基地。

服務事項 羅世文烈士生平事蹟展、威遠縣革命烈士事蹟展、廉潔人物事蹟展、威遠古代石刻碑林展、清官廉吏展、威遠縣人防(民防)教育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