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再哭就不要你了”:嚇唬式教育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1

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名穿著護士裝的女性,手裡拿著一個注射器,面前放著一大瓶藥。

“護士”一邊推著注射器,一邊說:

“今天沒有好好吃飯的孩子,都給我帶到醫院來。不吃飯就吃藥、打針!要不要好好吃飯?”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這類的“嚇唬”視頻還有很多,除了護士版,還流傳著警察版等版本。

更可怕的是,視頻下面還有不少家長的好評:

“很有效,嚇都嚇死了。”

“太管用了,(孩子)默默地把飯吃完了,再不說吃不完了

不少給孩子看了視頻的家長表示,這類視頻“療效”顯著,藥到“病”除,簡直是專治淘氣孩子的特效藥。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有人曾總結出中國小孩的童年五大陰影:

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不聽話醫生給你打一針

等下撿破爛的人把你抓走

黑黑的地方有吃人的妖怪

等會警察來抓小孩

蜜絲懂就有過類似的經歷。

小時候和媽媽坐在一起看一部古裝仙俠劇。

有一集,出現了一個狼頭人身的怪物,模樣特別可怕。

這時媽媽說道:“你這麼不聽話,今晚這個怪物就會躲在你的床底下,趁你睡著了吃掉你。”

結果,當天晚上我一夜沒睡。拿著一個手電筒,時不時往床下照照,大氣都不敢出。

直到現在,我還會對床底充滿了恐懼,從不敢往床底下看。

小孩子不聽話,中國很多家庭的家長覺得嚇一頓就好了,不聽話就不要你了,不聽話了就把你丟掉。如果不拿出點讓孩子怕的東西,孩子是不會懂事,不會收起他的脾氣的。

但是,這種“嚇唬式”的教育,真的對孩子有好處嗎?

2

很多人喜歡用嚇唬恐嚇的方式教育孩子,因為那太管事了,效果太立竿見影了。

但是!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這樣的“嚇唬”有害無益,孩子是不會被“嚇”乖的,只會被“嚇”壞。

缺乏安全感,容易自卑敏感

鄰居家的姐姐,她的兒子今年12歲了,可是還不能一個人睡覺。孩子10歲終於沒有再尿床後,她跟老公就決定讓孩子嘗試下自己睡覺,培養獨立。

可是,兩年過去了,一個星期裡有七天,兒子半夜都會跑到他們房間要跟他們睡,有時候是因為做噩夢,有時候是因為失眠。

建議

她跟孩子一起諮詢下心理醫生,她搖搖頭說,幾年前他們發現不妥時已經看過醫生了。後來找出了根源,但是醫生說孩子已經有心理陰影,是需要時間慢慢再培養起對我們的信任和安全感。

原來孩子還是4歲的時候,在回家的路上,孩子鬧騰不止,她和老公一氣之下跟他說“你不聽話我們就不要你了”,說完兩人就騎著摩托車走了。雖然只是躲在了前一個街口轉角處,但是孩子以為爸媽真的不要他了,哭得撕心裂肺的,為了讓孩子得到教訓,他們還等了5分鐘才回到孩子身邊。

“你們真的太狠心了!”,我當時忍不住驚呼了一句,其實內心真想抽他們幾個耳光讓他們清醒下!

才4歲的小孩,遭父母拋棄,崩潰無助地哭喊 。就算是個陌生的小孩,我們看見都會心疼萬分,親生父母是怎麼忍心躲在暗處整整5分鐘呢?!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這位姐姐的兒子我是見過幾次的,皮膚白白嫩嫩的,眉目清秀,見到陌生人十分靦腆,也不善交際,聽說平時的他不願分享玩具不願跟同學玩耍,所以一個親近的朋友都沒有。

聽完這位姐姐的話,我就不奇怪為什麼一個長得那麼好看的小男孩竟然連朋友都沒有了。

那句“不要你了”說出口,對一個4歲小孩而言,已經夠萬箭穿心了,眼睜睜看著父母飛馳離去,把自己留在偌大無人的路上。眼淚和哭喊都無濟於事,連最可以依靠的父母都不能再依靠了,他哪裡來的安全感,哪裡來的自信心?更別說什麼抗壓能力了。

如果在孩子特別小的時候,父母給他灌輸“不聽話就不要你”這種想法,會給孩子帶來深深的不安和恐懼,覺得自己很差勁,覺得自己無依無靠。孩子會一直自我否定,長期下來,甚至會變得自卑和敏感

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前一陣,安徽銅陵一個11歲少年,揹著一書包遊戲卡到警局“自首”。問明原因後,民警們哭笑不得。

原來,這個孩子喜歡玩遊戲卡,父母每日給的零花錢,都用來買了卡片。

媽媽發現後,擔心玩卡片影響學習,就嚇唬他說,這是違法行為,並要他到派出所“自首”。

當晚,孩子果真到派出所哭著交代了“罪行”。

試想當孩子被警察告知實情後,會是怎樣的心情?被自己最信任的媽媽欺騙,該有多傷心?

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父母的行為透支了孩子的信任。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有心理專家表示,嚇唬孩子,一方面會給孩子造成精神壓力,容易形成膽小懦弱的性格。另一方面會使孩子性格逆反,最終導致對父母越來越不信任。

隨著孩子心智不斷成熟,自主意識不斷加強,就會明白父母那一套都是嚇唬人的,也就開始不信任父母,父母的權威也就日漸崩塌。

孩子會形成討好型人格

知乎上有位網友分享了她的親身經歷:

每當考試差了,把試卷藏起來不敢告訴媽媽,練琴偷懶,寫作業時偷看漫畫書或是其他原因時,媽媽不是表情猙獰地抓著她的手使勁往菜板上按,舉起菜刀,大吼要拿刀剁掉她的手指,就是竭嘶底裡地砸東西,抓著她的肩膀使勁搖晃。

她每次都被嚇得屁滾尿流,那種一犯錯就恐懼的顫抖,渾身僵硬的絕望感覺,伴隨了她的整個童年。

她每天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大禍臨頭。長大後的她很乖,總是不自覺地會討好別人,有人傷害自己時,她總是很麻木,不會果斷止損。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她說:“我因為太希望別人能喜歡自己,而成為了一個諂媚的人。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在很多時候沒有原則和底線。”

明明自己已經很不愉快了,但還是不會表達出來。

這麼多年來,一直扮演著討好別人的角色,期待著獲得他人的認可。

童年時期的那句,“你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帶來的深深烙印,就這麼一直刻在了潛意識深處。

直到長大,他們都會覺得,別人喜歡自己,是因為自己令別人滿意。只要聽話,別人不會拋棄自己。

3

再懂事的孩子也有“熊孩子附體”的時刻,既然恐嚇式教育要不得,那我們該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呢?

對待孩子的言行,家長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是用打罵、恐嚇、嚇唬來管教孩子。

不管孩子做了什麼樣的事,也不管這件事我們如何不滿,在跟孩子溝通時,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

▷ 他的某個行為需要改進,但我們對他的愛永遠不變;

▷ 引導他作出行為上的改變,不是為了討好他人,而是幫助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遇到任何事情,父母最需要做的就是

先保持冷靜,再看情況,分析原因,看孩子是需要關心撫慰還是行為引導。

多一分同理心,用尊重、商量的語氣和孩子對話。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家長可以嘗試這樣和孩子說:

“你把玩具扔了一地,這讓媽媽感覺很糟糕,媽媽喜歡乾淨和整潔,你不玩的時候,願意幫助媽媽把玩具放到櫃子裡嗎?”

相信這樣的表達,孩子不太容易拒絕。

也就是:

1、先描述事件本身(玩具扔了一地);

2、再表達自己的感受(媽媽感覺很糟糕);

3、引導孩子正確的行為(把玩具一起放櫃子裡)。

此外,孩子做的好的、對的地方,多一點誇獎和鼓勵,在父母的信任和期待中,孩子往好的方向努力的積極性會更高,自覺性和自信心都能得到增強。

說到底,嚇唬孩子其實是一種養育中的偷懶。

《無條件養育》的作者埃爾菲·科恩(Alfie·Kohn)稱之為“愛的暫停與撤回”——

孩子不聽話了,就暫停或收回你的愛,用嚇唬或冷暴力來“控制”他。迫於壓力,孩子可能會放棄自我意志,變成所謂的“乖孩子”。但這樣的乖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沒有了自己的聲音,為滿足他人的意願、獲得他人認可而看臉色行事,是你想要的嗎?

父母在養育上偷的懶,最後都會變成孩子心裡的傷。一句嚇唬,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別讓孩子在恐懼的陰影裡掙扎彷徨!

不要總是忽視愛的教育的力量,不要總是被訓斥嚇唬的效果矇蔽雙眼。

多一點耐心,少一點失控,教育反而會變得簡單起來。

“再哭就不要你了”:吓唬式教育对孩子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Ps,

#你有過被嚇唬的經歷嗎?#留言區聊聊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