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聲發大財or武功全廢?一文告訴你,“日本製造”如今的真實水準


悶聲發大財or武功全廢?一文告訴你,“日本製造”如今的真實水準


不久前的日本天皇即位禮上,韓國總理李洛淵的到訪引發對日韓貿易爭端的新一輪猜測。而在24日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會面中,李洛淵轉交了韓國總統文在寅親筆信。信中提及,韓日應早日緩和緊張關係。

韓國近來為平息貿易摩擦的奔走,喚起了一個老話題:近年來醜聞不斷的日本製造業,是不是被低估了?在一些分析人士看來,日本之所以敢於對韓國亮劍,是因為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雄厚實力。

更深層的問題是:今天,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日本製造”?如果能看到鏡子的兩面,那就不會只看到優勢,或者只看到問題。也許更理性的,是平視——既不高看,也不小覷。


並非“武功全廢”

日韓貿易摩擦中日本的“先發制人”讓日本媒體一度很“自豪”。而若非日本政府出招“鎖喉”韓國,很少有人注意到,在韓國企業稱霸半導體市場多年的光鮮背後,日本企業卻是韓國最重要的原材料供應商。於是,最近日韓間的交鋒,讓有一種觀點反覆被提及:日本一直在“隱藏”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力,已在科技產業佔據產業鏈優勢……言下之意是,是日本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日本半導體產業的確不乏悶聲發大財的“隱形冠軍”企業。1926年創立的信越化學工業株式會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家:憑氮肥起家,發家於有機硅,擅長研究和製造基礎材料,默默無聞卻擅長滿足市場的需要,直至在行業內部壟斷著至關重要的原材料市場。時至今日,已是全球最大的硅晶圓供應商和有機硅產品製造商。信越化學能夠製造出具有99.999999999%的純度與均勻的結晶構造的單晶硅,在世界處於領先水平。

信越化學不是個例。《日本經濟新聞》文章分析認為,雖然在家電、智能手機等 “下游產品”領域,日本製造企業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但在產品製造過程中對提高生產效率或產品性能等起到關鍵作用,甚至不可或缺的化工及電子材料、零部件、精密設備及儀器等“上游產品”領域,日本企業仍維持著強勁的實力。

2018年的調查顯示,日本企業在全部74個對象品類的11個品類上位居市場份額首位。這些品類中有像數碼相機、複合機、摩托車等日本製造業的傳統強項,還有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圖像傳感器、偏光板、手機用鋰電池等領域。後者很多用於智能手機的零部件。索尼等日本企業向智能手機廠商廣泛供應通信、觸摸屏和攝像頭等關鍵零部件。日本一家調查公司拆解了蘋果iPhone XS Max,結果發現採用的日本零部件(按金額計算)達到13.5%。

此外,根據日媒報道,日本東麗、帝人和三菱化學3家日企掌握著飛機制造材料領域近一半的全球市場份額。

“在很多不起眼,但至關重要的領域也遍佈著日本製造的身影。”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這樣的例子還包括在精密小型馬達方面佔全球8成份額的日本電產、在軸承方面合計擁有全球近4成份額的日本精工,還有像生產可以應用於小型人工衛星等的“精密陀螺”的小型企業由紀精密公司。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定了十幾項特定製造業基礎技術,全部掌握在中小企業手上。日媒對此有一個表述,叫做——小而美。

如果從歷史的維度來看待這個問題,日本製造業發展在先。根據報道,以半導體為例,20世紀90年代前不僅佔據產業鏈的上游,在全產業鏈上都是執牛耳者。1990年,日本半導體企業在全球前10家中佔據了6家,達到鼎盛時期。另一方面,本世紀以來,日本半導體產業在美國打壓下和國際競爭中衰落了,世界前十中已難覓日本企業身影,也是事實。

從此次日韓貿易摩擦應該看到,日本製造有著數十年的積澱,並非“武功全廢”。日本企業被迫調整了產業發展方向,在原材料、生產裝備等產業鏈的上游和周邊發揮比較優勢,有的細分領域份額可能不降反升。

但這是產業遷移的正常現象,有分析人士指出,以此簡單推論日本經濟實力和科技創新力被嚴重低估,有一葉障目之嫌。

日本式困境真實存在


另一方面,儘管日本製造今天依然在一些細分領域保持著競爭力,但屢屢爆出的質量和管理等問題難以避免地給外界帶來一個印象:製造大國的光環正在褪色。自上世紀80年代後期起,按照日本一橋大學學者鷲田祐一的說法,日本製造業在軟件、集成電路、互聯網和移動網絡的國際標準競爭中黯然“四連敗”。

“日本製造”曾經是日本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是什麼阻礙了這個昔日創新大國在新時代的前進步伐?

技術進步帶來的時代因素客觀存在。比如,日本原先處於領先地位的數碼相機、複印機等很多領域已逐漸走向夕陽產業。


悶聲發大財or武功全廢?一文告訴你,“日本製造”如今的真實水準



在更大的意義上,日本製造業的困境,在“創新網絡”組織專務理事西口尚宏看來,是因為 “單純埋頭苦幹這樣的時代已經終結”。創新不僅僅是日本人所理解的傳統意義上的技術革新,更是全球化競爭中對新市場價值的創造。“日本企業對創新的理解沒有與時俱進,僅僅停留在‘技術起點’,而非‘價值起點’。”

具體來說,京都大學教授湯之上隆曾在《失去的製造業:日本製造業的敗北》一書中指出一些“原因”:比如,過度依賴匠人精神與手工藝者的技藝、而忽視了產品的標準化與通用化;嚴重缺乏低成本量產能力;過於苛求於性能與指標的極致,忽視市場實際需求水平。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目前仍是智能手機產業鏈的隱性實力派。比如,蘋果、三星等各大手機產商的核心零部件仍依賴日本企業供給。但從大局看,由於缺乏對用戶需要的把握,沒有從“價值起點”把握創新的方向,日本沒能將技術上的優勢轉化成受消費者和市場歡迎的產品。

這種不接地氣的創新也與愈演愈烈的產業空洞化有關。上世紀八十年代後,為降低成本,許多日本企業紛紛將生產基地遷往海外,但設計和研發中心仍留在日本本土,造成技術開發與市場開拓存在錯位。因此,業界常用“加拉帕戈斯群島綜合徵”來評價“日本式創新”所存在的“孤島”問題。加拉帕戈斯群島是太平洋上一個相對孤立的群島。在那裡,生物獨自完成進化。鷲田祐一將日式創新稱為“用戶不在現場的創新”。而一旦遠離了市場,企業的經營前景可想而知。

此外,等級森嚴、效率低下、溝通融合缺乏等日本大企業普遍存在的“大企業病”也是不少日本製造業企業長期受人詬病的問題。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曾湧現出以松下幸之助為代表的傑出日本企業家。今天,日本企業家的國際影響力則大不如前。鷲田祐一認為,創新的問題歸根結底是人的問題。調查顯示,日本年輕人出國留學、創業的願望遠低於其他國家的同齡人。


悶聲發大財or武功全廢?一文告訴你,“日本製造”如今的真實水準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跨國公司“松下電器”的創始人,被人稱為“經營之神”。

不過,近年來,一股創業的潮流也在這個暮氣沉沉的國度悄然流行。然而,將創新真正轉化為成果,依然征途遙遙。“世界創新實驗室”負責人伊佐山元認為, 日本文化對失敗者欠缺寬容,使得個體創業者面臨更大的沉沒成本。

摸索中的轉型之路


按照日本媒體的說法,哪怕是擁有“王牌”材料和零部件,日本製造業也不可能永遠“穩坐泰山”。在一些新興領域,日本面臨著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競爭壓力。

日本企業已經在摸索轉型道路。

一些日本製造業企業深耕傳統優勢領域,在看似“不起眼”的領域精益求精。不必全面開花,但求一枝獨秀,它們認為,這或許能帶來更多機會。

瞄準多元化發展是另一種普遍思路,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比如,日本最大汽車廠商豐田正在從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提供商轉變。而松下早在2012年就將旗下的白色家電業務拋售。除了一小部分家電業務,松下佔主體的業務形態是:環境解決方案、汽車、消費電子等。


悶聲發大財or武功全廢?一文告訴你,“日本製造”如今的真實水準



還有不少日本製造業巨頭選擇與特定領域的“領頭羊”合作,優勢互補,進一步參與全球研發。

比如, 日產汽車公司數月前宣佈,將其全球八大設計中心之一的日產中國設計中心遷至上海。據悉,上海聚集了近100家汽車設計企業。日產汽車公司全球設計高級副總裁阿方索·阿爾拜薩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海的文化多樣性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新人才。目前日產設計中心大約有30名設計師,到2020年計劃增至80名,將參與到英菲尼迪、日產汽車全球品牌車型的設計工作當中。

再如,索尼正在與中國企業合作開發CMOS圖像傳感器。根據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6年的調查,日資企業在中國已擁有84家研發基地,高於美國和歐洲國家。

根據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伊藤亞聖的觀察,中國企業也選擇光學等日本技術實力強大的領域,在日本國內設基地開展研發工作,這種跨越國境的研發活動已不再是單向。《日本經濟新聞》最新報道指出,採用來自中國等亞洲國家的最新技術正在日本形成一種趨勢。

對於日本製造業來說,它們有經驗也有教訓,轉型勢在必行。不過,最具挑戰的也許是眼光和氣魄:當時代大潮湧動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看準產業發展的方向,邁出創新步伐。

(圖片來自東方IC)





深海區工作室 吳宇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