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艾芙·局裡,全名Ève Denise Curie Labouisse,其中 Curie為父姓,Labouisse為夫姓。作家、記者和鋼琴家。1904年12月6日生於法國巴黎,為瑪麗·斯可羅多夫斯卡婭·居里(Marie Skłodowska-Curie)和皮埃爾·居里(Pierre Curie)夫婦的次女,伊倫·約里奧-居里 ( Irène Joliot-Curie )的妹妹。原為法國籍,1958年成為美國公民,為法國-美國雙重國籍。她是家族中唯一沒有走上科學家道路的人,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人——她的父母、姐姐和姐夫均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丈夫亨利·理查德森·拉布伊斯(Henry Richardson Labouisse,Jr.)曾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領取過諾貝爾和平獎。艾芙著有其母的傳記《居里夫人傳》(Madame Curie)和戰地報告文學作品 「Journey Among Warriors」。20世紀60年代開始參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工作,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母親們和孩子們。2007年10月22日於美國紐約逝世。

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一) 我聽過的最動聽的科學故事

先鋪墊點沒意思的科學背景:關於恐龍滅絕,科學家曾一直認為是緩慢發生的普通自然現象,直到1970年代初,一位美國地質學家發現古代灰巖中的一層薄薄的黏土,似乎標誌著恐龍和當時世界上一半以上生命物種的突然消失。當時在地質學科領域內,研究已經無法繼續,關鍵時候,他得到了一個物理學家的幫助,提醒他到天上去找地下問題的答案,還幫他聯繫全球最高端的精密分析。他們發現在地球上所有地區的樣品裡,那層黏土中的銥含量都高出正常水平300到500倍,這種元素最可能來自太空。對這個非常現象的最好解釋是,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或彗星撞上了地球,巨大災難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後來科學家在墨西哥找到了那個巨大的撞擊坑,目前這個得到諸多證據支持的撞擊事件理論,是科學界普遍認可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的最主要成因。

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這個故事之所以動聽,當然不是上面說的那麼多科學內容,而是兩位科學家主角的關係。那個叫路易斯·阿爾瓦雷斯的物理學家,是那個叫沃爾特·阿爾瓦雷斯的地質學家的父親,在幫助兒子得到偉大科學成就的10年之前,他曾經獲得196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二) 那些刨了一輩子石頭的人們

東非古人類發源地的研究,由一個叫路易斯的英國人開創。他早年到東非尋找早期人類化石遺蹟時,多數專家認為是胡鬧。路易斯1931年在坦桑尼亞發現原始石斧後,又經過將近30年的艱苦探尋,才有了真正的突破,一個叫瑪麗的女科學家發現了著名的東非人。兩年後,路易斯把一個叫喬納森的人做出的劃時代發現命名為能人,現在一般認為能人是最早的人類。後來,兩位分別叫理查德和米薇的古人類學家,持續在最早古人類研究中做出了更卓越的貢獻。

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今天科學家們基本確定,人類在東非起源,通過兩次走出非洲逐漸擴散到全世界。如果沒有上面這些人的開創之功,也許直到現在,我們還會以為自己是從爪哇猿人和北京猿人進化來的。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幾位古人類學家之間的聯繫,比他們的偉大發現更動人:他們擁有同一個姓氏,一起組成古人類研究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利基家族。路易斯是瑪麗的丈夫,喬納森、理查德和米薇是他們的大兒子、二兒子和二兒媳。

(三) 她是她家族裡唯一沒有得諾獎的人

最有名的科學家家族,當然是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的家族。1903年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11年居里夫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35年他們的大女兒伊雷娜·約里奧-居里與丈夫弗雷德裡克·約里奧一起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另外,他們的小女兒的丈夫小亨利·理查森·拉博尼斯曾任美國駐希臘大使,1965年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算上這一次,居里家族共6人次獲得4項諾貝爾獎。

強調一下,居里夫人是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第一人(目前共有4人)及目前唯一的女性,目前唯一獲得二種不同諾貝爾科學獎。相比科學方面的成就,居里夫人在女性和人格方面的偉大地位,應該更加突出。

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多說一句,居里夫婦的小女兒艾芙·丹尼絲·居里·拉布伊斯,看照片,這位居里夫人家唯一沒有成為科學家的家庭成員,長相最漂亮,這位唯一沒有獲得諾貝爾獎的家庭成員,享年102歲,活得最長。如果我們問她,面對一家子諾獎得主,為什麼不自己弄一個,她肯定會回答,我媽媽得了兩次,我就不要了。

(四) 那些科學家家族和師承

查其他的諾貝爾家族,還有6對父子、5對夫妻(包括居里家族)和1對兄弟,其中有夫妻共同獲獎,也有相隔半個多世紀的父子接力。故事太多,講不過來,要是有一箇中國人的就好了。

比較起來,出自瑞士的伯努利家族,被譽為近代科學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家族,好像都不算什麼了。這個家族在17、18世紀牛逼一時,出了一堆學者、藝術家和商人,尤其是三代人貢獻了八位傑出科學家。

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又想起兩個故事。盧瑟福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帶的學生裡後來出了11位諾貝爾獎得主。大名鼎鼎的玻爾、狄拉克與薛定諤,都是他的弟子。

有一個叫李比希的德國人,創立了有機化學,被譽為“肥料工業之父”,同時還是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教育家之一。他出生在1803年,100年後諾貝爾獎才誕生,所以他和他的弟子都無緣這個獎項。不過,最早的60個諾貝爾化學獎,有42個給了他學生的學生。

在她的家族裡,她是唯一一個沒有得諾獎的人

另:一親戚的孩子去美國讀書,人工智能唸了一半,改學人類學考古。雖然有了人工智能,現在的人類學考古,有的時候還是要去刨石頭的。對這個選擇,他的父母家人當然有不同想法,我只覺得牛逼死了,自己都跟著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